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学会品味诗歌的方法。3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 能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味诗歌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1 以读为核心,贯穿全课堂。
2 调动学生的现有思维和情感,并进行有效地思考和表达。3 学会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来印证本诗。
情感与价值观:1 了解陶渊明的的高洁人格和归隐山林的逸兴。
2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对我们的启示。3 以己证诗:明白“简朴生活、清贫思想”的内涵。
2学情分析
这是八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而这首诗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组诗中的第三首。这时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会了一定的赏析方法,但他们离真正感悟诗歌,还有不小的距离和困难。毕竟诗歌离他们有点遥远,是个难点。鉴于此,我想给他们一种赏析诗词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或方式。我的思路很明晰:学诗无非就是四步曲:读诗词,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但我觉得最关键的应该还有一点,即以己证诗。也就是通过读诗,有自己的体会,将自己的感发兴动融于诗中,这才是读诗的根本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诗的魅力。所教的学生是本最好学校的优秀学生,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也有个一定的人生观,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讨论这首诗的深入理解上,即讨论这首诗的诗人要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理上的启示。
3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理解它的“愿”字。
难点就是体悟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态度和哲理,还有就是我们如何以己证诗。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以前的诗歌
(上课前,播放PPT,在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下,等待课的开始。)
(板书:29《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一、导入
1.学生齐读《饮酒》。(读后,老师问:读出情感了吗?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
2.作者是谁?(他是一个伟大的隐逸者、隐士,我们曾学过他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
3.了解作者。(PPT展示。第一张抽一名学生读。第二张默看。)
4.今天我们通过学一首诗,走近陶渊明。我们要学习的诗是《归园田居》。
活动2【讲授】二、题目探究
二、题目探究。
1.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如何读?有何意?
(归-园田居:回到家园,自己的田地去居住;归园-田居: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田园的生活,种田的生活。)
2.你们准备学习哪一种?(学生齐读:齐读题目)
活动3【讲授】三、《归园田居》第一首的讲解,强调“归”字。
1.《归园田居》有五首非常精彩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读不透《归园田居》的,可以说一点也不懂,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2.(PPT)大家齐读一下第一首的部分诗句。
3.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小的时候就没有那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的心情,本性是喜欢大自然、喜欢丘山,喜欢山林,可是错误地进入了尘世的网络中,进入了牢笼中,这一去啊,就是多少年? 十三年啊,天天做着那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什么事情? 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还要去拜见长官,还要和长官一起喝酒,所以我这一只被羁绊起来的鸟,思念我的旧日树木啊,我这一条池塘里的鱼,相信我的故乡的深渊啊。 我在这个樊笼中已经很久了,现在终于能够回到大自然了。)
4.再来读一遍。
5.这几句诗写了题目中的一个字,哪个字?(PPT展示:“归”)
6.这首诗里有两组词,大家看(PPT),一组是“俗韵”,这些是作者不喜欢的,不希望的,可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而另一组词是(学生读),现在作者终于可以脱离那些不喜欢的,归来了! (PPT)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刚才的几句诗仅仅讲了一个字:“归”
活动4【讲授】四、《归园田居》第一首的讲解,强调“园”字。
四、《归园田居》第一首的讲解,强调“园”字。
1.《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其实很长,中间还有一部分,我们把黑体部分读一下好不好?(PPT展示)
2.纠正可能出现的错别字:如“暧暧”,并加以分析。
3.这部分写出了题目中的哪个字?“园”这就是诗人想去的那个园啊。
4.题目还剩下哪几个字?哪两个?(“田居”)
5.这首诗里写了没有?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6.所以这里只用了一句诗来写田居,写得不明白。而其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三首就是写出了:“田居”。
活动5【讲授】五、理解第三首的含义
五、理解第三首的含义
1.自由朗读读第三首。
2.找学生读一遍。
3.评价(师生都评)。点拨:A,读诗静下心中,沉浸到陶渊明的诗里去;B,把你的声音控制一下。然后老师示范几句。
4.学生再自由朗读。
5.听范读:细细揣摩你在本诗中所体会到的情感。
6.再找个同学读。然后评介。
老师:看来,要读好,还得等会儿,先要搞清诗的意思。
7.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及PPT,自我大声地翻译本诗,有问题的可以举手。
8.解决学生提出的翻译和字面理解上的问题。
9.找个同学进行翻译。
10.老师抽查巩固:晨兴的兴、理、荒秽、但愿的但等。
11.再来把全诗读一遍,要把解释忘掉。
活动6【活动】六、理解诗的意境和主旨
六、理解诗的意境和主旨
1.诗已经懂了吗?你的解释忘记了没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再读陶渊明的这首诗的时候不要用解释来说,要直接用他的诗句来说。
2.刚才大家读的还是不够有感情,为什么呢?是不是理解还不够深入?
3.这里有一组思考题。(PPT)
(1)作者的“愿”是什么呢?(师生交流辨析)
(2)刻画的不是一个农夫的形象,因此这首诗能不能理解为辛勤的劳动啊?
(3)其实,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一问,“但使愿无违”的“愿”,你认为是什么“愿”?
(勾画课下注释)
这首诗里有没有说到?(其实啊,在我们刚才读过的第一首诗里。如果不和第一首诗串联起来的话,我们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愿”我们刚才分析过。脱离“尘网、樊笼”回归“园田”,使本性不再受到损害与摧残。)
4.分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沾也就沾了,但是“心”可不可“沾”啊?“愿”可不可违啊?所以这个爱丘山的人,本性不可违,心不可沾,怎么办?“归隐田园”。
对啊、(PPT)归园田居。为了使“愿”不违,他的方法就是归园“田居”,远离喧嚣、功利、世俗、亦耕亦读,自食其力,亲近自然与诗歌。
5.但是同学们。你是否欣赏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大家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你会为五斗米折腰吗?
所以这个问题,陶渊明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学陶渊明?我们从陶渊明身上到底能学到什么?
活动7【活动】七、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和人生哲理。
七、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和人生哲理。
1.(PPT)你会追求哪一种?
2.陶渊明是否采取了一种措施,就是排斥了“功名进取高官厚禄”,而追求一种“自然本性”?
3.(PPT)你认为陶渊明的这种人生态度,人生哲学对今天的世界、社会是否有益,为什么?
4.(PPT)你认为哪一样重要?
5.(PPT)这个人知道吗?近两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一个陶渊明,近两百年前,美国出现了一个梭罗。一个人到底能不能诗意地在这个世界能不能生活?结果他发现?
6.他们表达了共同的思想:(PPT)简朴生活,清贫思想。
7.你们要把这八个字记到心里去。这一辈子你要去发展,你要去做官,你要去获得人生的成功,越成功我越为你祝福,你要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记住了吗?你要把老师对你的期望,父母对你的期望一一实现,记住了吗?但是在实现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在这节课陶渊明带给我们的八个字。读一遍。
活动8【练习】八、做好情感性的笔记
八、做好情感性的笔记
1.从现在开始,既要成绩,也要诗意,来,用自己的情感,在书上做好以下笔记,记住,不要让这些文字冷冰冰的,要让他成为一个跳动的情感音符。(PPT展示本首诗的考点赏析)
2.做好拇指批注后,自己可以将其融入诗中,理解性地读一读。
活动9【活动】九、以己证诗。
九、以己证诗。
最后,我教给大家一种以己证诗的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什么是以己证诗,就是用你的生命来验证这首诗。这首诗现在跟你的生命发生关联了吗?
它和我的生命发生了关联,我是这样感悟这首诗的:
我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我始终保持着我对理想教育的情感,这就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很认真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哪句可以形容这个状态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我就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每天一大早,每天一大晚,带月荷锄归。努力不息。然而,这条理想教育的道路很艰难,很艰难,哪句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对,我在这期间遭遇到种种困难,我可以用“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来表达,大家想想,面对这种处境,我会怎么想?逃跑,躲避。不,我会“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什么要斤斤计较得失呢?为什么这堂课一定要每个学生都积极举手呢?我是种豆的,管他“草盛豆苗稀”,我只要不停地播种、播种、播种啊,就行了,播种,是我的事,开花,那是小豆子的事。我就是这样来印证这首诗的,同学们,你可以印证吗?(学生思考)
好,归园田居。再将全诗读一遍。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印证时,你读这首诗那才叫读出味道来,这时候不是那种纯粹声音和技巧上的优美动听,而是灵魂深处跟这首诗的共鸣。
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下课。
活动10【活动】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这是我的一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活动所上的一堂随堂课。我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背,会默写,会翻译,会理解写作特色、理解诗歌主旨了,当然这是最基础的,但一首诗歌,到底它的魅力在哪?学生如何才会能真正体会到诗歌是文学之祖,是文学之灵魂,所以,即使对于初中生来说,我想给他们的是一种赏析诗词的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或方式。我毫不犹豫地说,这堂课基本上干国祥老师曾上过的一个翻版,但我不在意表面,我想,我用生命去教学了,我的学生用生活与生命与这首诗共鸣了,这就是读诗的价值。我的这些古诗词教学都源自于我受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葛兆光《汉字的魔方》等书的影响,还有给予我直接借鉴的干国祥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等书。
虽然是一堂实录课,我有点怕这种公开形式,因为我只想静静地守着我的语文课堂,所以,这堂课我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如何出彩,如何炫技巧,我只是一遍遍读诗,一遍遍体味我读这首诗的每个细节,每种情感的兴发,也一次次想,学生在这个字,那一问上会有什么样的反映?我到底通过这首诗告诉学生些什么,让他们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
或许换了教室,有摄像头对着,学生和我开始都有点拘束,但渐渐地通过朗读,理解诗意,学生越来越投入到诗的本性之中,到最后讨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这种人生哲学对我们是益还是不益,大家都各抒己见、真知灼见,特别有自己的想法,看来,学生都已经融入了诗歌之中,他们似乎通过这首诗,领悟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沉思着什么。
可由于第一次录课,也或许是自己完全投入到课堂中,没有考虑站位的问题,结果拍出许多都是背影,所以,又重新来过,大家看到的这个实录就是再拍的,结果就自然缺乏了学生现场的生成,缺乏了学生真正的兴发感动和学生的心灵碰撞,反而是多了些表演的成分。
对于课堂,我真不太追求热闹的场面,过多的举手有时反而让你不知学生掌握与领悟的真正情况,我喜欢这样安静,沉思后的回答,我以为这样的课堂才是诗与思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在知识和情感,在体验和能力上得到收获。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诗歌是不是过于深奥,学生能否理解?我的想法是,诗歌是用一生去体悟的,我们有时之所以读不好诗歌,就是忘记了像陶渊明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是用生命在写作,并且用一生在实践诗歌。我们教学生读这些诗歌,应该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吧。我愿意将学生引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或许他一时此时不能明白,或许课堂会陷入沉默,但只要学生在思考,我也觉得不应该放弃,语文就是这样,或许,有一天,他会突然记得某堂课那一时的迷茫后豁然开朗的,特别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在那个时刻,学生会突然记得某一首诗歌的课堂曾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这样的课,很难驾驭。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容易让课堂陷入被动,容易成为老师的一家之言,一人之感。比如,这堂课,我就觉得,自己的感悟有点多,讲解有点碎。特别是课后一想,自己在备课上课时,都没有真正沉浸于这首诗的内涵中去,没有沉浸于陶渊明的本性之中,或许是现在的我很难投入到这种状态,那么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会感到有些生硬,说实话,自己在读这首诗时,都未能进入“隐逸”的状态,没有太多的与诗人情感的交流,或者说是没有对这首诗产生兴发感动,那又何谈真正有激情地调动起对这方面情感体验更少的学生的情绪呢?或许这是读诗讲诗最难的地方。也是我以为读诗讲诗最应具备的能力,解读时应有的水平。
课件17张PPT。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伟大的隐逸者、隐士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俗韵
尘网羁鸟
池鱼樊笼园田
丘山
旧林
故渊
自然归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 诗人“晨兴夕归”的理想及目的是不是
为了“草稀豆苗盛”?思考2 这首诗是否刻画了一个辛勤农夫的形
象?核心问题:“但使愿无违”中的“愿”
是什么?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远离喧嚣、功利、世俗、亦耕亦读,自食其力,亲近自然与诗歌。自然、本性、自由、隐逸功名、进取
高官、厚禄你是否欣赏诗人的人生态度?
你是否愿意这样生活?你认为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对今天的世界、社会是否有益?为什么?梭罗简朴生活
清贫思想归园田居 陶渊明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劳作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园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亲近、平淡幽美艰辛心情愉快,归隐的逸兴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己证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