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2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4 22:32:53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古诗大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2新设计1、自主学习 :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朗读(初步感知诗情)———品味(诗歌的语言)———联想(体会诗人之情)——拓展(培养学生能力)
3新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
4新设计: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达到对诗情的理解和感悟
5学情分析:一课时让学生达到对诗的理解感悟品味
6新设计
7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古诗大意。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8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春天的洞庭湖是温柔的;夏天的洞庭湖是热情的;秋天的洞庭湖是美丽的;冬天的洞庭湖是圣洁的。古往今来,八百里洞庭吸引了许多的文人墨客聚集此地,他们挥毫题字、吟诗、著文章,留下了不朽的诗词歌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古诗大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四、诵读: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五、讲解全诗:
1、律诗绝句的区别。
2、重点字词的意思:涵虚:指水映天空。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3、全诗意思讲解:
一、二句: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二、四句:“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五、六句:“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七、八句: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4、讲解情景之间的关系:A、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什么?B、作者用意何在?(联系诗题)C、这首诗的情和景有何关系?
5、了解主题:洞庭湖水其实是盛唐气象的象征。表面上是触景生情,其实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六:拓展:(畅所欲言)做为中学生,假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一直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该怎么做呢?
七、背诵全诗。
八、小结。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课件16张PPT。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写作背景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律诗绝句律诗(八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
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绝句:(四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赏析前两句赏析三、四两句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赏析最后五、六句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赏析最后两句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
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什么
由洞庭湖浩渺之水,联想到两个话题:欲济无舟、坐观垂钓。
作者用意何在?(联系诗题)
望洞庭湖是假,赠张丞相是真。表达了自己在清明之世,闲居则觉得羞耻,出仕而无人引荐,看到在位执政的人建功立业,只能徒然羡慕而已。
这首诗的情和景有何关系?
洞庭湖水其实是盛唐气象的象征。表面上是触景生情,其实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谈一谈做为中学生,假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一直得不到老师的赏识,该怎么做呢?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B当堂练习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的引荐)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