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 。189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 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 创造社。
作者介绍
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 沉
沦》,1923年7月,发表小说《 春 风
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 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 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 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其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背景拓展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
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
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
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
是深深的怀念。”
郁飞诚恳地描述了自己眼中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拥有明显优点,
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 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美 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郁飞在访谈中也不讳言,作为郁达夫的儿子,眼 见父亲在个人生活与婚姻上的不幸和失误,心中难免有所感触,他说:“我 一直不想作文人,也许也是因为如此。 ”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1933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 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七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 美的散文。
写作背景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动焉。”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着我之色彩。 ”
——王国维《人间词话》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指“北平”, 但是作者不说北平的秋天,说“故都”,是要表 达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达 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本文写于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 从青岛转道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为寻找他 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文题释义
“秋”是作者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核心。
整体感知
1、 听读课文,圈点正音。
2、 找出本文的文 眼。
3、边听边划出作者所描写的景 物。划出表示颜色、声音的词语、
短 语 。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 , 来 得悲 凉 。
秋色 秋声 秋味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还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赏读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用什么手 法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 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 之秋的“清”“静”“悲凉”,而江南的 秋则是“慢”“润”“淡”。表达了对北 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精品细读
精品细读
速读课文3—11段。
思考:这一部分给我们呈现了几幅“秋 景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逐一概括。
秋晨院落
秋枣胜果人
秽 蝉 残 上
秋 槐 落 慈
●REC
秋雨话凉
精品细读
小组讨论:这五幅秋景图中,你认为 作者将哪一幅写得最好 好在哪里 说说你的理由。
秘蝉残声上
秋 槐 落 慈
称晨院落
秋枣胜果人
●REC
秋雨话凉
仿 写《天净马沙致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新《天净沙 ·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新《天净沙 · 秋思》
枯草蓝朵残垣
鸽声漏光碧天
破屋枣树鸣蝉
槐蕊翩翩
落寞人在深院
精品细读
品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段当中的议论 有没有必要
有必要。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 处处有,而中国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 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篇文 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 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 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温和与刚烈
稠润与硬实 细腻与粗犷 娇小与阔大
南北秋韵比较
记叙
分写(3~12段)
议论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枣胜果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 味
品秋味: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秋晨院落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人皆感秋
中国文人尤甚 非到北方不可
总写(13~14段)
总写(1~2段)
故都的秋
赞美
眷恋
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