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押题预测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到轴的距离为( )
A.3 B.4 C.5 D.-4
2. 下列给出的四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一组是( )
A. B. C. D.
3.如图,在中,,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若,则( )
A. B. C. D.
4.已知:如图,,,,不正确的结论是( )
A.与互为余角 B.
C.≌ D.
5.下列各点中,在函数y=﹣3x的图象上的是( )
A. B. C. D.(0,1)
6.如图,笑脸盖住的点的坐标可能为( )
A.(2,3) B.(﹣2,3)
C.(﹣2,﹣3) D.(2,﹣3)
7.如图,点C在线段BG上的一点,以BC,CG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面积分别是S1和S2,两正方形的面积和S1+S2=40,已知BG=8,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
A.6 B.8 C.10 D.12
8.如图,在△ABC中,CA=CB,∠ACB=110°,延长BC到D,在∠ACD内作射线CE,使得∠ECD=15°.过点A作AF⊥CE,垂足为F.若AF=,则AB的长为( )
A. B.2 C.4 D.6
9.如图,在△ABC中,AB=AC,∠BAC=6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点E、F分别在BC、AC上,点C沿EF折叠后与点O重合,则∠BEO的度数是( )
A.26° B.32° C.52° D.58°
10.甲,乙两车分别从A,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出发2h后休息,当两车相遇时,两车立即按原速度继续向目的地行驶.设甲车行驶的时间为x(h), 甲,乙两车到B地的距离分别为y1(km), y2(km), y1, y2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下列结论:①甲车的速度是 km/h;②乙车休息了0.5h;③两车相距a km时,甲车行驶了 h.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已知 ABD≌ ACE,∠A=53°,∠B=21°,则∠BEC= °.
12.如图,等边中,点为线段上一动点,为边作等边(、、顺时针排列).将沿对称得到,若,,则 (用含,的式子表示).
13.如图,圆柱形容器高为0.8m,底面周长为4.8m,在容器内壁离底部0.1m的点B处有一只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的顶部点A处,若容器壁厚忽略不计,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路程是 m.
14.如图,已知正六边形 ABCDEF 的边长是 5,点 P 是 AD 上的一动点,则 PE+PF 的最小值是 .
15.如图,这是一个供滑板爱好者使用的U型池的示意图,该U型池可以看成是长方体去掉一个“半圆柱”而成,中间可供滑行部分的截面是直径为 m的半圆,其边缘AB=CD=15m,点E在CD上,CE=3m,一滑板爱好者从A点滑到E点,则他滑行的最短距离约为 m.(边缘部分的厚度忽略不计)
16.某种汽车的油箱最多可储20升汽油,油箱中的余油量y(升)与汽车行驶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20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 千米。
17.若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经过点A(2,3),且不经过第四象限,则 4a+b的取值范围为 .
18.如图,等边△ABC中,BD⊥AC于D,QD=1.5,点P、Q分别为AB、AD上的两个定点且BP=AQ=2,在BD上有一动点E使PE+QE最短,则PE+QE的最小值为 .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9.(6分)如图,在△ABC中,∠ABC=2∠C,∠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过B作BE⊥AD交AD于F,交AC于E.
(1)求证:△ABE为等腰三角形;
(2)已知AC=11,AB=6,求BD长.
20.(6分)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为边BC上一点,∠ABE=∠CAD,CF∥BE交AD的延长线于点F.
(1)求∠AEB的度数;
(2)若BE=10,AF=15,求AE的长.
21.(9分)小王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前往B地,同时小李步行从B地出发前往A地,如图的折线OPQ和线段EF,分别表示小王、小李两人与A地的距离y甲、y乙与他们所行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且OP与EF相交于点M.
(1)求线段OP对应的y甲与x的函数关系式(不必注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求y乙与x的函数关系式以及A,B两地之间的距离;
(3)直接写出经过多少小时,甲、乙两人相距3km.
22.(9分)如图,直角坐标系中, 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其中,点 坐标为 .
(1)点 的坐标是 ,点 的坐标是 ;
(2)将 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 .请写出 的三个顶点坐标;
(3)求 面积.
23.(9分)在综合实践课上,李老师以“含30°的三角板和等腰三角形纸片”为模具与同学们开展数学活动.已知,在等腰 纸片中, , ,将一块含30°角的足够大的直角三角尺 ( , )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 在线段 上滑动(点 不与 , 重合),三角尺的直角边 始终经过点 ,并与 的夹角 ,斜边 交 于点 .
(1)当 时, °;
(2)当 等于何值时, ?请说明理由;
(3)在点 的滑动过程中,存在 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存在,请求出夹角 的大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4.(9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y=﹣ x+2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直线l上的点P(m,n)在第一象限内,设△AOP的面积是S.
(1)写出S与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
(2)当S=3时,求点P的坐标.
(3)若直线OP平分△AOB的面积,求点P的坐标.
25.(9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B在y轴正半轴上,,.
(1)如图1,当时,连接交y轴于点D,写出点C的坐标;
(2)如图2,轴于B且,连接交y轴于一点E,在B点运动的过程中,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的长度;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3,N在延长线上,过作轴于Q,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6.(9分)如图,直线y=-x+1和直线y=x-2相交于点P,分别与y轴交于A、B两点.
(1)求点P的坐标;
(2)求△ABP的面积;
(3)M、N分别是直线y=-x+1和y=x-2上的两个动点,且MN∥y轴,若MN=5,直接写出M、N两点的坐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押题预测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到轴的距离为( )
A.3 B.4 C.5 D.-4
【答案】A
【解析】【解答】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到y轴的距离是3,
故答案为:A.
【分析】点到y轴的距离等于该点横坐标的绝对值,据此求解。
2. 下列给出的四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A、∵12+2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A不符合题意;
B、∵22+32≠4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B符合题意;
C、∵32+4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C不符合题意;
D、∵52+122=13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逐项分析判断即可.
3.如图,在中,,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若,则(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
在中,,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交于点,
,
.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得到,再由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到AE=BE,最后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到.
4.已知:如图,,,,不正确的结论是( )
A.与互为余角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 ,
∴∠ACB+∠DCE=90°,
又∵,
∴,
∴∠A+∠ACB=90°,∠DCE+∠D=90°,
∴∠A=∠DCE,∠ACB=∠D,
∴+=90°,即与互为余角,
又∵,
∴≌(AAS)
由此可知A、B、C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所给条件,逐项进行证明即可。
5.下列各点中,在函数y=﹣3x的图象上的是( )
A. B. C. D.(0,1)
【答案】B
【解析】【解答】A、∵当x=时,y=(-3)×=-1≠1,∴点不在函数y=﹣3x的图象上,∴A不符合题意;
B、∵当x=时,y=(-3)×=1,∴点在函数y=﹣3x的图象上,∴B符合题意;
C、∵当x=时,y=(-3)×=1≠-1,∴点不在函数y=﹣3x的图象上,∴C不符合题意;
D、∵当x=0时,y=(-3)×0=0≠1,∴点(0,1)不在函数y=﹣3x的图象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将各选项中x的值分别代入解析式求出y的值,再判断即可.
6.如图,笑脸盖住的点的坐标可能为( )
A.(2,3) B.(﹣2,3)
C.(﹣2,﹣3) D.(2,﹣3)
【答案】B
【解析】【解答】∵笑脸在第二象限,第二象限的点的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
∴点(-2,3)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点坐标与象限的关系逐项分析判即可.
7.如图,点C在线段BG上的一点,以BC,CG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面积分别是S1和S2,两正方形的面积和S1+S2=40,已知BG=8,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
A.6 B.8 C.10 D.12
【答案】A
【解析】【解答】解:设BC=a,CG=b,则S1=a2,S2=b2,a+b=BG=8.
∴a2+b2=40.
∵(a+b)2=a2+b2+2ab=64,
∴2ab=64-40=24,
∴ab=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ab=×12=6.
故答案为:A.
【分析】设BC=a,CG=b,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已知可得到S1=a2,S2=b2,a+b=BG=8,a2+b2=40;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得到ab的值,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8.如图,在△ABC中,CA=CB,∠ACB=110°,延长BC到D,在∠ACD内作射线CE,使得∠ECD=15°.过点A作AF⊥CE,垂足为F.若AF=,则AB的长为( )
A. B.2 C.4 D.6
【答案】B
【解析】【解答】解:过点C作CH⊥AB于H,
∵CA=CB,∠ACB=110°,
∴∠ACH∠ACB=55°,∠ACD=70°,
∵∠ECD=15°.
∴∠ACF=∠ACD-∠ECD=55°,
∴∠ACH=∠ACF=55°,
∴CA平分∠HCF,
∵AF⊥CE,CH⊥AB,
∴AH=AF,
∴AB=2AH=2.
故答案为:B.
【分析】过点C作CH⊥AB于H,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ACH=55°,根据邻补角定义得∠ACD=70°,根据角的和差得∠ACF=55°,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得AH=AF,最后根据AB=2AH即可得出答案.
9.如图,在△ABC中,AB=AC,∠BAC=6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点E、F分别在BC、AC上,点C沿EF折叠后与点O重合,则∠BEO的度数是( )
A.26° B.32° C.52° D.58°
【答案】C
【解析】【解答】解:连结OB、OC,
∵∠BAC=64°,∠BAC的平分线与AB的中垂线交于点O,
∴∠OAB=32°,
∵AB=AC,∠BAC=64°,
∴∠ABC=∠ACB=58°,
∵OD垂直平分AB,
∴OA=OB,
∴∠OBA=∠OAB=32°,
∴∠1=58°-32°=26°,
∵AB=AC,OA平分∠BAC,
∴OA垂直平分BC,
∴BO=OC,
∴∠1=∠2=26°,
∵点C沿EF折叠后与点O重合,
∴EO=EC,
∴∠2=∠3=26°,
∴∠BEO=∠2+∠3=52°,
故答案为:C.
【分析】连结OB,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OAB=32°,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C=∠ACB,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OA=OB,则∠OBA=∠OAB,所以得出∠1,由于AB=AC,OA平分∠BA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OA垂直平分BC,则BO=OC,所以得出∠1=∠2,然后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EO=EC,于是∠2=∠3,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OEC,解答即可.
10.甲,乙两车分别从A, 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出发2h后休息,当两车相遇时,两车立即按原速度继续向目的地行驶.设甲车行驶的时间为x(h), 甲,乙两车到B地的距离分别为y1(km), y2(km), y1, y2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下列结论:①甲车的速度是 km/h;②乙车休息了0.5h;③两车相距a km时,甲车行驶了 h.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由函数图象可知,甲5小时到达,速度为 ,故①正确;
甲与乙相遇时,时间为 ,所以乙休息了 ,②正确;
乙的速度为: ,
在2小时时,甲乙相距 ,
∴在2小时前,若两车相距a km时, ,解得 ,
当两车相遇后,即2.5小时后,若两车相距a km时, ,
解得 ,
∴两车相距a km时,甲车行驶了 h或 ,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①由图象可知甲5小时走了4akm,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甲的速度,据此判断即可;②由图象可知,甲与乙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为2akm,先计算出相应的时间,减去2小时即得乙休息的时间,据此判断;③分两种情况:甲乙相遇前相距akm和甲乙相遇后相距akm,分别求出t值,即可判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已知 ABD≌ ACE,∠A=53°,∠B=21°,则∠BEC= °.
【答案】74
【解析】【解答】解:∵△ABD≌△ACE,
∴∠C=∠B=21°,
∵∠A=53°,
∴∠BEC=∠A+∠C=21°+53°=74°,
故答案为:74.
【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C=∠B=21°,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BEC=∠A+∠C,据此计算即可.
12.如图,等边中,点为线段上一动点,为边作等边(、、顺时针排列).将沿对称得到,若,,则 (用含,的式子表示).
【答案】
【解析】【解答】解:作出关于AC对称的如图,
∴
∵为等边三角形,
∴
∴
∵为等边三角形,
∴
∴
在和中,
∴
∴
∴
∴
∴
∴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
∴
∵
∴
∵
∴
∴
故答案为:2a-b.
【分析】作出关于AC对称的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利用"SAS"证明,得到:根据角的运算证明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进而根据即可求解.
13.如图,圆柱形容器高为0.8m,底面周长为4.8m,在容器内壁离底部0.1m的点B处有一只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的顶部点A处,若容器壁厚忽略不计,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路程是 m.
【答案】2.5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将容器侧面展开,连接AB,则AB的长即为最短距离,
∵圆柱形容器高为0.8m,底面周长为4.8m在容器内壁离底部0.1m的点B处有一只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的顶部点A处,
∴ , , ,
过点B作BC⊥AD于C,
∴∠BCD =90°,
∵四边形ADEF是矩形,
∴∠ADE=∠DEF=90°
∴四边形BCDE是矩形,
∴ , ,
∴ ,
∴.
故答案为:2.5.
【分析】将容器侧面展开,连接AB,则AB的长即为最短距离,由题意可得AD=0.8m,DE=2.4m,BE=0.1m,过点B作BC⊥AD于C,由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及对边相等可得∠ADE=∠DEF=90°,BC=DE=2.4m,CD=BE=0.1m,则AC=AD-CD=0.7m,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4.如图,已知正六边形 ABCDEF 的边长是 5,点 P 是 AD 上的一动点,则 PE+PF 的最小值是 .
【答案】10
【解析】【解答】利用正多边形的性质,可得点B关于AD对称的点为点E,连接BE交AD于P点,那么有PB=PF,PE+PF=BE最小,根据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三角形AP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可知BE的长为10,即PE+PF的最小值为10.
故答案为10.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F=PB,因此PF+PE=PB+PE,因此当点E、P、B共线时即可得到PE+PF的最小值,即是BE的长,再求出BE的长即可。
15.如图,这是一个供滑板爱好者使用的U型池的示意图,该U型池可以看成是长方体去掉一个“半圆柱”而成,中间可供滑行部分的截面是直径为 m的半圆,其边缘AB=CD=15m,点E在CD上,CE=3m,一滑板爱好者从A点滑到E点,则他滑行的最短距离约为 m.(边缘部分的厚度忽略不计)
【答案】20
【解析】【解答】解:如图是其侧面展开图:AD= =16(m),
AB=CD=15m.DE=CD-CE=15-3=12(m),
在Rt△ADE中,AE= (m).
故他滑行的最短距离约为20m.
故答案为:20.
【分析】先将其侧面展开,进而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即可得出答案。
16.某种汽车的油箱最多可储20升汽油,油箱中的余油量y(升)与汽车行驶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20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 千米。
【答案】250
【解析】【解答】解:设y=kx+20,
∴12=100k+20,
∴k=-0.08,
∴y=-0.08x+20,
当y=-0.08x+20=0,
解得x=250.
故答案为:250.
【分析】设y=kx+b, 因为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0,20),可得b=20, 把(100,12)代入函数式求出k值,则可得出y=-0.08x+20, 于是设y=0, 即可求出20升汽油可供汽车行驶的路程.
17.若一次函数y=ax+b(a≠0)的图象经过点A(2,3),且不经过第四象限,则 4a+b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3<4a+b<6
【解析】【解答】解:∵y=ax+b(a≠0)的图象经过点A(2,3),
∴3=2a+b,即2a=3-b,b=3-2a,
∴4a+b=4a+3-2a=2a+3,
又∵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
∴a>0,b≥0
∴2a+3>3,3-2a≥0
∴3<4a+b≤6
故答案为:3<4a+b<6.
【分析】由 y=ax+b(a≠0)的图象经过点A(2,3)得:2a=3-b,b=3-2a,再将4a+b变形为2a+3;由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得:a>0,b≥0,列出关于2a的一元一次不等式2a+3>3,3-2a≥0即可求出4a+b的范围.
18.如图,等边△ABC中,BD⊥AC于D,QD=1.5,点P、Q分别为AB、AD上的两个定点且BP=AQ=2,在BD上有一动点E使PE+QE最短,则PE+QE的最小值为 .
【答案】5
【解析】【解答】解: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
∴BA=BC,
∵BD⊥AC,
∴AD=DC=AQ+QD=2+1.5=3.5,
∴AB=AC=2AD=7,
作点Q关于BD的对称点Q′,连接PQ′交BD于E,连接QE,此时PE+QE的值最小,
最小值为PE+QE=PE+EQ′=PQ′,
∴QD=DQ′=1.5,
∴AQ′=AD+DQ′=3.5+1.5=5,
∵BP=2,
∴AP=AB-BP=7-2=5,
∴AP=AQ′=5,
∵∠A=60°,
∴△APQ′是等边三角形,
∴PQ′=PA=5,
∴PE+QE的最小值为5.
∴答案为5.
【分析】作点Q关于BD的对称点Q′,连接PQ′交BD于E,连接QE,此时PE+Q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PE+QE=PE+EQ′=PQ′,求出此时PQ′的长即可.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19.(6分)如图,在△ABC中,∠ABC=2∠C,∠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过B作BE⊥AD交AD于F,交AC于E.
(1)求证:△ABE为等腰三角形;
(2)已知AC=11,AB=6,求BD长.
【答案】(1)证明:∵BE⊥AD,
又∵AD平分∠BAC,
∴∠EAF=∠BAF,
又∵在△AEF和△ABF中
∴∠AEF=∠ABF,
∴AE=AB,
∴△ABE为等腰三角形;
(2)解:连接DE,
∵AE=AB,AD平分∠BAC,
∴AD垂直平分BE,
∴BD=ED,
∴∠DEF=∠DBF,
∵∠AEF=∠ABF,
∴∠AED=∠ABD,
又∵∠ABC=2∠C,
∴∠AED=2∠C,
又∵△CED中,∠AED=∠C+∠EDC,
∴∠C=∠EDC,
∴EC=ED,
∴CE=BD,
∴BD=CE=AC AE=AC AB=11 6=5.
【解析】【分析】(1)由垂直的定义得到∠AFE=∠AFB=9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AF=∠BAF,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AEF=∠ABF,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到AE=AB,于是得到结论;
(2)连接D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垂直平分BE,得到BD=E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F=∠DBF,等量代换得到∠AED=∠ABD,结合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C=∠EDC ,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及等量代换得CE=BD,从而利用BD=CE=AC AE=AC AB得到结论.
20.(6分)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为边BC上一点,∠ABE=∠CAD,CF∥BE交AD的延长线于点F.
(1)求∠AEB的度数;
(2)若BE=10,AF=15,求AE的长.
【答案】(1)解:∵为等边三角形,
∴∠BAC=60°.
∵∠ABE=∠CAD,
∴∠ABE+∠BAE=60°,
∴∠AEB=180°-60°=120°
(2)解:在AF上截取AG=BE,连接CG
在△ABE和△CAG中,,
∴△ABE≌△CAG(SAS),
∴BE=AG=10,AE=CG,∠AEB=∠AGC=120°,
∴∠BED=60°.
∵AF=15,
∴GF=AF-AG=15-10=5,∠CGF=60°.
∵,
∴∠BED=∠CFA=60°
∴∠CGF=∠CFA=60°
∴△CFG为等边三角形.
∴AE=CG=GF=5.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60°,由已知条件可知∠ABE=∠CAD,则∠ABE+∠BAE=60°,然后根据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
(2)在AF上截取AG=BE,连接CG,利用SAS证明△ABE≌△CAG,得到BE=AG=10,AE=CG,∠AEB=∠AGC=120°,则∠BED=60°,GF=AF-AG=5,∠CGF=60°,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D=∠CFA=60°,则∠CGF=∠CFA=60°,推出△CFG为等边三角形,据此解答.
21.(9分)小王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前往B地,同时小李步行从B地出发前往A地,如图的折线OPQ和线段EF,分别表示小王、小李两人与A地的距离y甲、y乙与他们所行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且OP与EF相交于点M.
(1)求线段OP对应的y甲与x的函数关系式(不必注明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求y乙与x的函数关系式以及A,B两地之间的距离;
(3)直接写出经过多少小时,甲、乙两人相距3km.
【答案】(1)解:设线段OP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甲=k1x,
∴9=0.5k,解得k1=18,
∴线段OP对应函数解析式为y甲=18x;
(2)解:∵经过点(0.5,9),(2,0)
设y乙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乙=k2x+n,
∴,解得,
即y乙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乙=-6x+12,
当x=0时,y乙=12,
∴A、B两地的距离是12km;
(3)小时或小时
【解析】【解答】解:(3)
,
相遇前相距3km:,
相遇后相距3km:
经过小时或小时时,甲、乙两人相距3km.
【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得线段OP对应的y甲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根据函数图象中的数据,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得y乙与x的函数关系式,进而令所求解析式中的x=0,算出对应的函数值,可得A,B两地之间的距离;
(3)根据题干数据分别算出小王与小李的速度,进而根据路程、速度及时间三者的关系,分相遇前与相遇后两种情况,可以求得经过多少小时,甲、乙两人相距3km.
22.(9分)如图,直角坐标系中, 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其中,点 坐标为 .
(1)点 的坐标是 ,点 的坐标是 ;
(2)将 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 .请写出 的三个顶点坐标;
(3)求 面积.
【答案】(1)(2,-1);(4,3)
(2)解:根据平移性质,平移后的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 , , ;
(3)解:由题意, .
【解析】【解答】解:(1)根据图象,点A的坐标为(2,﹣1),点B坐标为(4,3),
故答案为: ; ;
【分析】(1)根据图象结合点A、B的位置可得对应的坐标;
(2)根据点的平移规律找出点A、B、C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的对应点A′、B′、C′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可得△A′B′C′,进而得到A′、B′、C′的坐标;
(3)根据矩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面积间的和差关系进行求解.
23.(9分)在综合实践课上,李老师以“含30°的三角板和等腰三角形纸片”为模具与同学们开展数学活动.已知,在等腰 纸片中, , ,将一块含30°角的足够大的直角三角尺 ( , )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 在线段 上滑动(点 不与 , 重合),三角尺的直角边 始终经过点 ,并与 的夹角 ,斜边 交 于点 .
(1)当 时, °;
(2)当 等于何值时, ?请说明理由;
(3)在点 的滑动过程中,存在 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存在,请求出夹角 的大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50
(2)解:当AP=5时, ,
理由为:∵∠ACB=120°,CA=CB,
∴∠A=∠B=30°,
又∵∠APC是△BPC的一个外角,
∴∠APC=∠B+ =30°+ ,
∵∠APC=∠DPC+∠APD=30°+∠APD,
∴ =∠APD,
又∵AP=BC=5,
∴ ;
(3)解:△PCD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
则∠PCD=120° α,∠CPD=30°,
PC=PD时,△PCD是等腰三角形,
∴∠PCD=∠PDC=(180° 30°)÷2=75°,即120° α=75°,
∴α=45°;
②当PD=CD时,△PCD是等腰三角形,
∴∠PCD=∠CPD=30°,即120° α=30°,
∴α=90°;
③当PC=CD时,△PCD是等腰三角形,
∴∠CDP=∠CPD=30°,
∴∠PCD=180° 2×30°=120°,
即120° α=120°,
∴α=0°,
此时点P与点B重合,点D和A重合,
综合所述:当α=45°或90°或0°时,△PCD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 , ,
∴∠B=(180°-120°)÷2=30°,
∵ ,
∴ 180°-100°-30°=50°,
故答案为:50;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内角和定理可得∠B=30°,然后根据内角和定理就可求出α的度数;
(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内角和定理可得∠A=∠B=30°,由外角奥的性质可得∠APC=30°+α,由角的和差关系可得∠APC=30°+∠APD,则α=∠APD,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3)①当PC=PD时,则∠PCD=∠PDC=75°,即120° α=75°,据此可得α;②当PD=CD时,∠PCD=∠CPD=30°,即120° α=30°,据此可得α;③当PC=CD时,∠CDP=∠CPD=30°,则∠PCD=120°,即120° α=120°,据此可得α.
24.(9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y=﹣ x+2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直线l上的点P(m,n)在第一象限内,设△AOP的面积是S.
(1)写出S与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
(2)当S=3时,求点P的坐标.
(3)若直线OP平分△AOB的面积,求点P的坐标.
【答案】(1)解:∵直线l:y=﹣ x+2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
∴A(4,0),B(0,2),
∵P(m,n)
∴S= ×4× (4﹣m)=4﹣m,即S=4﹣m.
∵点P(m,n)在第一象限内,∴m+2n=4,
∴ ,
解得0<m<4
(2)解:当S=3时,4﹣m=3,
解得m=1,
此时y= (4﹣1)= ,
故点P的坐标为(1, )
(3)解:若直线OP平分△AOB的面积,则点P为AB的中点.
∵A(4,0),B(0,2),
∴点P的坐标为(2,1)
【解析】【分析】(1)根据点A、P的坐标求得△AOP的底边与高线的长度;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S与m的函数关系式;(2)将S=3代入(1)中所求的式子,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3)由直线OP平分△AOB的面积,可知OP为△AOB的中线,点P为AB的中点,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即可求解.
25.(9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B在y轴正半轴上,,.
(1)如图1,当时,连接交y轴于点D,写出点C的坐标;
(2)如图2,轴于B且,连接交y轴于一点E,在B点运动的过程中,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的长度;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3,N在延长线上,过作轴于Q,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解:如图1,过点C作轴于H.
∵,,
∴,,
∵,
∴,,
∴,
∵,
∴,
∴,,
∴,
∴.
(2)解:在B点运动过程中,长保持不变,的长为3,理由如下:
如图2,过C作轴于M.
由(1)可知:,
∴,,
∵轴
∴
又∵,
∴,
在与中,
,
∴,
∴,
∴.
(3)解:.理由如下:
如图,延长交的延长线于M,过点N作于H,交于K.
∵,,,
∴,
∴,,
∵,,,
∴,
∴,
∴.
【解析】【分析】(1)过点C作CH⊥y轴交y轴于H,通过AAS可证明得到,,,求得CH、OH的长度,即可得到C点的坐标;
(2)过点C作轴交y轴于M,通过AAS可证明,得到,则;
(3)延长交的延长线于M,过点N作于H,交于K.先证明,得到,,然后证明,得到,即可推出.
26.(9分)如图,直线y=-x+1和直线y=x-2相交于点P,分别与y轴交于A、B两点.
(1)求点P的坐标;
(2)求△ABP的面积;
(3)M、N分别是直线y=-x+1和y=x-2上的两个动点,且MN∥y轴,若MN=5,直接写出M、N两点的坐标.
【答案】(1)解:∵直线y=-x+1和直线y=x-2相交于点P
∴ 解之得:
∴P点坐标为:
(2)解:过P点作PD⊥y轴于点D
∵直线y=-x+1和直线y=x-2分别交y轴于A、B两点
当x=0时,
∴A(0,1),B(0,-2)
∴
∴
由(1)知P
∴
(3)解:∵M、N分别是直线y=-x+1和y=x-2上的两个动点,MN∥y轴,
∴M,N的横坐标相同
设
∵MN=5,
解得 或
当 时, ,此时M(-1,2),N(-1,-3)
当 时, ,此时M(4,-3),N(4,2)
综上所述,M(4,-3) ,N(4,2) 或M(-1,2) ,N(-1,-3)
【解析】【分析】(1)通过两条直线方程联立成一个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得到点P的坐标;(2)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解题即可;(3)分别设出M,N的坐标,利用MN=5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