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4 09: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C.农业投入量的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增强
D.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上反映国家重视的降低
2.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出( )
A.经济对外依赖性降低
B.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C.以农立国的发展理念
D.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3.1860~1913年美国农场总数由200万个增加到640万个,耕地面积由4亿英亩猛增到9亿英亩;小麦产量增加了3倍,玉米产量增加2.5倍,棉花增长4倍;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降至5美分。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物种交换的加快 B.电力应用的普及
C.技术革新的推动 D.世界市场的形成
4.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 )
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
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5.古代,人们利用腌制、自然界中的冰,以及____的方式来加工保存食品( )
A.加工 B.风干 C.制热 D.掩埋
6.近年来,美国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对农场主技术援助力度和化肥生产投资;欧盟放松休耕限制;巴西公布“国家化肥计划”,提升国内化肥产能;印度推动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小米年”。这些做法( )
A.旨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
B.反映了农业成为大国博弈新领域
C.体现出大国合作助力粮食安全
D.表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受到重视
7.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确立起了正式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和机制。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其更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将主要援助对象由西方盟国转向欠发达国家。这反映了( )
A.西欧战后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
B.第三世界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C.美国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D.科技革命助推美国农业现代化
8.有学者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基因工程的发展,继第一次“绿色革命”之后发生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科学家将取自不同生物的基因材料加以混合、配对。它如今也正被应用于农业,由此带来的植物能在盐性或干燥的土壤中生长,产量更大,营养价值也更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基因科技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②科技进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促进世界人口增长
④表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22年达到68653万吨。这一成就( )
A.缘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B.表明我国已实现粮食自给
C.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D.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11.如图为某国际组织的徽标,它以麦穗稻谷为主要图形,FAO为其缩写。该组织( )

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
B.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C.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
12.二战后初期,粮食短缺是普遍现象。美国以赊账的方式提供粮食给法国和意大利;南亚的巴基斯坦一遭旱灾,美国立刻给予粮食援助,而隔壁的印度就没那么幸运。这些举措( )
A.巩固了二战胜利成果
B.是美国的重要地缘政治手段
C.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D.实现了田堵苏联的战略目标
1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下列关于设施农业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高科技为基础 B.对环境依赖较大
C.发端于工业革命 D.已实现全国普及
14.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15.观察下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1981—1986年中国农业机械数量变化图(部分)

A.农业机械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B.农作物生产从人工向自动化转变
C.农村改革推动劳作方式变化
D.大型农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16.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17.20世纪初,随着冷链运输的普及,美国出现了生产规模巨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厂,一位社会主义者详细披露了食品厂内令人毛骨悚然的恶劣工作环境,意在唤起社会对工人劳动状况的担忧。罗斯福总统在阅读该书后立刻扔掉了盘中的香肠,然后迅速敦促国会通过《联邦肉类检查法》,建立起食品监管机制。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巨大社会影响
B.技术的发展呼唤社会治理的革新
C.总统的行政权干预国会的立法权
D.工人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18.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蹚机,怕天早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2了伙 , 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蹚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
B.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
D.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19.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B.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C.人口增长压力缓解 D.城市规模空前扩大
20.古希腊雅典法律规定,2/3的进口谷物必须送入雅典城内:如果雅典城民向其他任何港口私自运送粮食,视为重罪。法律还明确限定了谷物交易的利润上限,粮食交易在市场监督下进行,奖励举报谷物交易中的不法行为。这些法律规定表明雅典( )
A.城邦注重粮食的安全作用
B.谷物是主要对外贸易商品
C.商业贸易中自由精神缺失
D.特权阶层的利益受到限制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粮库,对粮荒和灾荒大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明清两朝,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但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由于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没有很大提高,同时耕地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也很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当缓慢。竺可桢先生在《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中介绍,自公元1世纪至19世纪,中国发生旱灾1013次,水灾658次。由于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官僚手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而在社会动乱时期,不但正常的经济建设难以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宋代以前,人口的增长始终保持在5000~9000万之间,但从公元1100年以后至公元1840年间,人口却翻了将近四番。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重视粮食安全建设。国家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划定农田重点保护区,宣布农村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把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支农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对重点产粮区,国家给予低息贷款。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水稻再生等适用技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又推广节水农业、生物技术、新机具改进等。南方高产地区通过间套、移栽、再生稻技术,已形成集约型多熟种植技术体系,北方提高玉米套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技术体系。从1985年起,国家集中财力在粮食产区兴仓建库,并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有489个,累计投资20亿元。1979年比1978年粮价平均提高26.2%,至1993年平均粮价达74元,比1978年增长7倍,有的品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粮价水平。
——摘编自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粮食安全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美国发生农业革命是由美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1862年以来,美国政府颁布《宅地法》《荒芜土地法》让人们可低价得到更多的土地,成立农业部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技术,传播农业生产的经验,拨款资助兴办灌溉工程,加强农地改良。西进运动中广大移民开发的良田沃野千里,“由于人手不够”,滞迟了工业化进程,客观上也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市场化进程。总之,“在1860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内进行的”美国农业改良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张礼萍《美国近代农业革命浅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加快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洲进行农业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许多大型农场、水利工程等项目。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农业学者前往非洲,他们研发了适合非洲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马达加斯加种植了中国专家培育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后,产量达到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3吨/公顷的产量。
——摘编自郑青亭《授人以渔,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美国发生农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业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我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7~1937年中国大米、小麦、面粉分类进出口状况
单位:市担
项别 时间 进口总量 大米进口 大米入超 小麦进出口 小麦出入超 面粉 进口 面粉出入超 年均 进口 年均 入超
1867~1921 2.76亿 466万 461万 出口322万 出超311万 1903~1914; 入超204万 1915~1921: 出超143万 502万 419万
1922~1937 5.20亿 1873万 1861万 进口880万 入超828万 504万 入超475万 3250万 3168万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阶段和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发展情况。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1952年 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 控市场相结合的粮 食流通政策
1953~1977年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压低 粮价、限制粮食分配
1978~1984年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 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3年 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4~2003年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农民收入
2004年以来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7~1937年中国粮食进口呈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重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 C
4.答案: A
5.答案: B
6.答案: D
7.答案: C
8.答案: B
9.答案: C
10.答案: A
11.答案: B
12.答案: B
13.答案: A
14.答案: D
15.答案: C
16.答案: B
17.答案: B
18.答案: D
19.答案: B
20.答案: A
21.答案: (1)主要措施:不断完善粮食救济政策;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注重粮食市场的建设;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丰富粮食品种。因素: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战争阻碍了农业生产。
(2)历史经验:实行特殊的政策与要求,保证粮食的持续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粮食增长;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粮食产量;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保障人民的粮食安全;重视粮价对市场的调控,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认识:重视农业及粮食生产;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以提升产量;加强粮食储存、拓宽粮食流通和筹措渠道。
22.答案: (1)原因:因为统一市场的形成;西进运动,西部领域上的大规模开发;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政府注重整合农业资源,协调农业发展;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2)特点:①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②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
④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⑤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⑥成效显著。
(3)意义: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有利于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答案: (1)主要原因: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国内粮食需求大;传统小农生产,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了粮食种植和生产;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开辟通商口岸,获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销售。
(2)主要因素: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城乡发展状况;人口、土地等资源情况的变化。启示: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治:注重协调人口、土地和粮食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尊重农民的选择与创造,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