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3张ppt)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3张ppt)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4 10: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比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变局”,这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目录/CONTENTS
2.
不同阶级破局的尝试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
3.
列强侵略的加剧
八国联军侵华
4.
民族危机的加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程标准: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可终日……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轰轰,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
——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
上层的改良:维新变法运动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上层的改良——维新变法运动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所若斯之亟也.....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奉电旨,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征榷考三》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时代大势: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世界潮流:变革尤其是全方位变革更是世界潮流
力量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思想引领:维新思想对变法的引领
上层的改良——维新变法运动
思想铺垫:变法合理性
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在书中康有为以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宣称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要求因革改制。
《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并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跪着造反”
思考:你如何对图片进行解读?
借孔子宣传变法,减少改革阻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上层的改良——维新变法运动
序幕: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上书虽未送达御前,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发展: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开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展“维新变法”。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嗜权如命,通过“事后报告制度”“事前请示制度“,仍牢牢掌握着实权,光绪帝只是维诺听命。变法开始第四天,慈禧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宣布她对于二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有任免权,任命亲信荣禄署直隶总督,慈禧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致易一书》
在变法的100多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办法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修建现代学校,改革考试制度,修订法律作为撤销领事裁判权之基础,促进农业、医学、开矿、商贸、发明、留学等事业的发展,促使陆军、海军、警备和邮政制度走向现代化。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守旧势力仍很强大,阻碍变法开展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
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不系统且过于急促繁多
上层的改良——维新变法运动为何失败?
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部分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革新运动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
知识归纳: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题目演练
1.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2.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紧急寄谕各省,“据荣禄奏,各省煤铁矿产以山西、河南、四川、湖南为最,请饬筹款设立制造厂局渐次扩充,从速开办,以重军需。着……各就地方情形认真筹办,总期有备无患,足以仓卒应变”。这一寄谕( )
A.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B.推动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
D.达到以行政改革来消弭革命目的
C
B
与此同时,紫禁城外的广阔天地里,却爆发了惊心动魄的事件,迫使太后和顽固的满族亲王们将注意力从纯粹的宫廷问题转向一个全新的问题。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是清末民间武术团体与秘密教门的混合组织,它形成于1899年,由大刀会、义和拳、神拳和梅花拳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发展而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基干力量。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最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
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活动于19世纪末,从山东兴起,蔓延直隶,甚至进入北京使馆区。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如何理解这一口号
“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猪→天主
羊→洋人
强烈的反帝爱国
明确的盲目排外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各方态度: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于是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慈禧派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和顺天府尹赵舒翘到涿州调查。结果刚毅回京后,向慈禧报告“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朝中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亦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
1900年5月28日,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6月10日,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出发,被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6月中旬,第二批联军从海上联合进攻,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同时,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为全权特使,与各国和谈。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二: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题目演练
1.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的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 )
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 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
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B.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D.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A
B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事件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方面 内容 危害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财政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军事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结果: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方面 内容 危害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财政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军事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题目演练
1.光绪末年,地方督抚愈来愈频繁地与各国接触,并且自借外债,用这些钱来办新政、建军队、弥补地方财政的亏空。对这种情况,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嗣后各属与各国领事交涉,须将详细情形,详明上司,转报农工商部立案”。这说明晚清时期( )
A.旧有政体阻碍社会转型 B.中央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C.列强侵略激化社会矛盾 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2.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
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B
D
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当时的人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改良,还是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当时的救亡图存还存在什么问题?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义 和 团 运 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5
1897
1898
1900
1901
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亡道路
不同的阶层还没有走向联合
那么,哪一条才是正确的救亡道路?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