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高原
高原
盆地
山地
丘陵
平原
地形图的判读
任务一
一、等高线地形图
什么是海拔?(绝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什么是相对高度?
: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甲地海拔为_______米,
乙地海拔为_______米,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米。
671
354
317
任务二
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问题:
1、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2、等高线的特征
3、视频中展示了那些山体部位
一、等高线地形图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一、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距
等高线
1、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
识概念
一、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00
100
100
2、等高线的特征
闭合曲线
同图等距
同线等高
100m
150m
200m
250m
稀疏
陡坡
缓坡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密集
稀疏
密陡疏缓
密集
1、图中的等高距是 米。
2、如果B是在等高线上,那B的海拔是 米。
3、丙山峰的海拔是 米。
4、A和B的相对高度是 米。
5、乙和丁两条路线上山,哪一条更省力? 。
200
800
练习1
1000
800
400
B
A
C
D
甲
乙
丙
丁
800<丙<1000
1050
400
乙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时数:1课时
授课班级:七年级
授课人数:根据班级实际人数确定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学会识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等高距、山脊线、山谷线等地形特征。
能够利用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及判读方法;地形特征的识别。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地形特征的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地形图挂图、等高线模型、彩色粉笔等。
学生准备:预习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应用实例(如登山路线规划、洪水预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地形图是如何帮助我们规划路线和预警灾害的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二、讲授新课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介绍地形图的定义、作用及主要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强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概念:介绍等高线的定义、等高距的概念及等高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等高线判读方法:
识别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识别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特征的关系(如山脊线、山谷线等)。
通过等高线的闭合形态判断地形类型(如山峰、洼地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判读方法,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及地形特征。
其他地形特征的识别:
介绍地形图上其他常见的地形特征(如河流、湖泊、道路等)及其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识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地形特征等。
实践操作:利用等高线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等高线的立体形态和地形特征。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地形图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独立判读一张地形图。
鼓励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实地考察或规划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标题:地形图的判读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定义
作用
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图例)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概念
定义
等高距
等高线判读方法
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
弯曲方向与地形特征
闭合形态与地形类型
三、其他地形特征的识别
河流、湖泊、道路等
四、课堂小结
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操作。在课后作业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山峰:中高周低
900米
800米
700米
600米
900
800
700
600
4、识山体部位
山脊:凸低为脊
800
700
600
500
400
800
700
600
500
400
4、识山体部位
山谷:凸高为谷
800
700
600
500
400
800
700
600
500
4、识山体部位
900
鞍部:两顶之间
4、识山体部位
陡崖:重叠为崖
500
400
300
200
4、识山体部位
辨析山谷和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
向 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
向 处凸出;
低
高
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看图说山体部位
山脊
山峰
山谷
陡崖
鞍部
⑤
练习2
任务三
读图2.14和课本P34-P35页文字,探究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征
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
2、对比平原、丘陵、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地形特征。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常见的五种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海拔/米
5000
3000
2000
1000
500
200
0
雪线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图。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1、概念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时数:1课时
授课班级:七年级
授课人数:根据班级实际人数确定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学会识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等高距、山脊线、山谷线等地形特征。
能够利用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及判读方法;地形特征的识别。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地形特征的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地形图挂图、等高线模型、彩色粉笔等。
学生准备:预习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应用实例(如登山路线规划、洪水预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地形图是如何帮助我们规划路线和预警灾害的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二、讲授新课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介绍地形图的定义、作用及主要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强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概念:介绍等高线的定义、等高距的概念及等高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等高线判读方法:
识别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识别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特征的关系(如山脊线、山谷线等)。
通过等高线的闭合形态判断地形类型(如山峰、洼地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判读方法,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及地形特征。
其他地形特征的识别:
介绍地形图上其他常见的地形特征(如河流、湖泊、道路等)及其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识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地形特征等。
实践操作:利用等高线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等高线的立体形态和地形特征。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地形图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独立判读一张地形图。
鼓励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实地考察或规划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标题:地形图的判读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定义
作用
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图例)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概念
定义
等高距
等高线判读方法
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
弯曲方向与地形特征
闭合形态与地形类型
三、其他地形特征的识别
河流、湖泊、道路等
四、课堂小结
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操作。在课后作业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A
E
B
D
C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原
2、陆地表面 地形的特征
绿色表示:______
蓝色表示:______
黄色表示:______
褐色表示:______
白色表示:______
平原
海洋
高原、山地、丘陵
高山
雪线以上
3、判读常见的五种地形
海拔/米
5000
3000
2000
1000
500
200
0
雪线
平原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授课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授课时数:1课时
授课班级:七年级
授课人数:根据班级实际人数确定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学会识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等高距、山脊线、山谷线等地形特征。
能够利用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形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及判读方法;地形特征的识别。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地形特征的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地形图挂图、等高线模型、彩色粉笔等。
学生准备:预习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应用实例(如登山路线规划、洪水预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地形图是如何帮助我们规划路线和预警灾害的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二、讲授新课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介绍地形图的定义、作用及主要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强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概念:介绍等高线的定义、等高距的概念及等高线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等高线判读方法:
识别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识别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特征的关系(如山脊线、山谷线等)。
通过等高线的闭合形态判断地形类型(如山峰、洼地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判读方法,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及地形特征。
其他地形特征的识别:
介绍地形图上其他常见的地形特征(如河流、湖泊、道路等)及其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识别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地形特征等。
实践操作:利用等高线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等高线的立体形态和地形特征。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地形图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独立判读一张地形图。
鼓励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实地考察或规划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标题:地形图的判读
一、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定义
作用
组成部分(比例尺、方向、图例)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概念
定义
等高距
等高线判读方法
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
弯曲方向与地形特征
闭合形态与地形类型
三、其他地形特征的识别
河流、湖泊、道路等
四、课堂小结
强调地形图判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践操作。在课后作业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随堂练习
读某地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1400米 B.1450米
C.1600米 D.1300米
2.图中虚线处的山体部位是(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3.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
A.由北向南 B.由东向西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B
D
C
课堂总结
小结
等高线地形图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海拔、相对高度
识别山体部位
等高线的特征
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闭合曲线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密陡疏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
五种陆地基本形态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