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渚(zhǔ) 憔(qiáo)悴 管弦(xián) 殷岩泉(yīn)
B.霜鬓(bìn) 幽咽(yàn) 冷涩(sè) 转轴拨弦(zhóu)
C.夔州(kuí) 铁骑(qí) 教坊(fāng) 春江花朝(zhāo)
D.潦倒(liáo) 红绡(xiāo) 掩抑(yì) 虾蟆陵下(xiā)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拟声词,草木摇落的声音
B.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分布
依依墟里烟 墟里:村落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讌 讌:同“宴”,宴饮
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不同的一句是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属乐府诗的一类,如曹操的《短歌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C.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D.《归园田居》(其一)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田园风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摆脱官场、归隐自然之后愉快的心情。
四、文言小题(本大题共1小题)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明年秋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
B.①铁骑突出刀枪鸣 ②整顿衣裳起敛容
C.①老大嫁作商人妇 ②凄凄不似向前声
D.①曲终收拨当心画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B.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D.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8.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B.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9.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鹰
丁迎新
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①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的手表,没有一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羊年的新兵生活结束,工兵哨正好轮到本连队,交到新兵排,每班一个月。昨晚第一次是班长带的,细枝末节交代了个清。八小时一班,提前十分钟接岗,从连队到哨位是半个小时路程,不得睡岗坐岗和做任何事,子弹袋和枪不离身,没有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绝不许开枪,等等。还暗示,那是挖在山体中的工兵仓库;须保证绝对安全。兵能背出来。
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②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就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比如现在就是。
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电筒的手有些麻木,
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站住! 口令?
我是雄鹰。回令?
鹰击长空。
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世界只剩下了黑暗,紧紧围裹着兵,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
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
不行,我是兵,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兵,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
兵决定就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贴紧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③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
大不了以死相拼!这是最坏的结果。如此一想,反而豁然了
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
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④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在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仗,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
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
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
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它的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本能地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还在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
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的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的酸痛。
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
随着说话声,班长从灌木丛中笑盈盈地钻出来,衣服上湿迹斑斑,是霜的痕迹。。班长什么时候来的?兵不解,欲张的嘴又抿紧了,脸上不好意思地笑,心里已溢起一股暖意;向周身弥漫。
10.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看了几十回”手表,可见兵对本次值班任务的重视,同时说明他时间观念强。
B.句子②“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表面写灯光变微弱,实则写兵面对黑暗害怕的心理。
C.句子③“兵不再是兵”,目光像枪一样挺进,写兵决心战胜内心的胆怯,勇敢地直面黑暗。
D.句子④“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写兵经过一番历练后,心态平稳,坦然放松的状态。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按时间顺序,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士兵夜间值岗战胜内心恐惧的故事。
B.第五自然段通过补叙讲述了兵参军的原因,父亲的话让他感到委屈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C.小说多次对哨所周边的自然环境展开描写,既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也烘托人物心理。。
D.小说以“兵”称呼主要人物,侧重展示内心世界,刻意模糊人物形象,淡化人物性格。
12.小说的标题“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3.文末两段对于班长的出现,有人觉得独具匠心,有人觉得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乾道六年,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子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莫枕楼、繁雄馆。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缭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猴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衙曰:“闲籴者配,强柔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速其责领运余,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兼属不从,奔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溢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节)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C.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D.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B.绍兴,宋高宗逃至越州时,想要让宋朝复兴,打败金军,就以绍兴为年号。
C.江右,指长江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又称江右。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身处乱世,忠心不改。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他就在耿京幕府里做节度使,并奉劝耿京定下南归决策。
B.辛弃疾实绩突出,平乱有方。湖湘两广的盗贼都被他平定,他曾上疏皇上,指出平叛不力的原因,主张建立一支统一领导的部队。
C.辛弃疾体恤百姓,顾全大局。他受皇上指令,到江右处理饥荒之事,禁止囤积和强卖粮食,并且拨运米粮到信州,受到皇帝嘉奖。
D.辛弃疾坚持原则,识拔英才。做长沙帅时,有的士人上告考官渎职,辛弃疾予以查实,然后批阅《礼记》卷子,发现豪杰之士。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
七、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陶渊明
蔼蔼①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②因时来,回飙③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④,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⑤。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注】①蔼蔼:茂盛的样子。②凯风:指南风。③回飙:回旋的风。④闲业:指读书、弹琴之类,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⑤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代指做官。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值仲夏,堂上仍很清凉,南风不时吹来,拂动着诗人的衣襟。
B.本诗写诗人闲居家中,既“无车马喧”,又“无案牍之劳形”,从中可见诗人忘却官场的悠然心境。
C.诗人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孩子身体柔弱且不够聪慧,学语不成,所以只能让他在自己身边嬉戏。
D.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写景叙事,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练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
19.有人评价这首诗“无不紧扣一个‘乐’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乐”。
八、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 , 。”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和谐、安宁的意境。
(4)“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其鸣叫之声激越悠长,寄寓了人们多种情思,比如:“,。”
九、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没有孟浩然那份清澈恬淡,没有王维的那份和谐优雅,也缺乏杜甫的那种________,他常常漫无节制恣意幻想,盲目希求,鲁莽灭裂,粗野狂暴,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从不知道讲究平衡,更不求________。然而正是他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是因为李白有什么布衣的________,或仅仅充满了某种“青春奋发的情感”,或者表现了“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的主题,而是由于他同时汇聚了涌动在当时民族情感中的两股激流:向往建功立业和渴望精神自由。这两股时代的激流内化于他一身的时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就形成了他所特有的那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我们在他诗中难以________到雍容典雅的韵致,但随时能见到排山倒海的情感巨潮,更易于体验到他那山呼海啸般的汹涌力量。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了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励,并因此将我们民族所爆发出来的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这就是李白的意义与力量之所在。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博大精深 温柔敦厚 自恋感 领略
B.博大深沉 文质彬彬 自豪感 领会
C.博大深沉 温柔敦厚 自豪感 领略
D.博大精深 文质彬彬 自恋感 领会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所爆发出来的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B.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了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励,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C.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励,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D.李白的气势和力度孕育于盛唐文化,盛唐的两股时代激流使他的个体生命得以充分激扬,并因此将我们民族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所爆发出来的伟大民族活力推向顶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刷牙的时候,如果将牙刷抹了牙膏后蘸水,会降低牙膏中摩擦剂的摩擦力,因而不利于牙齿的清洁。此外,用于美白或脱敏等的牙膏 ① ,功效也会大打折扣。
而实际上,牙膏不仅不怕水,反而需要水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水和摩擦剂、保湿剂是牙膏的三种主要成分。牙膏如果只有摩擦剂一种成分,其固态颗粒 ② ,无法发挥预期的清洁作用;或者与牙齿“硬碰硬”,对牙齿造成较大损伤。因此,摩擦剂与液态的水并肩作战,才能大显身手:一则可以“凝聚”摩擦剂颗粒,二则可以缓冲摩擦剂颗粒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值得注意的是,牙膏中的绝大多数摩擦剂都难溶于水,因此水的加入通常不会对摩擦剂的去污能力产生本质影响。而各种功效的牙膏也都有“求”于水。考虑到健康人口腔中唾液自带的水分,牙膏蘸不蘸水使用都可以。但如果 ③ ,或者牙膏膏体相对黏稠,可能蘸水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23.下列句子中的“可能”和文中加点处“可能蘸水才是更合适的选择”中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工作很紧,大家可能援助下? B.这个时间,他可能不在教室。
C.事情的发展不外有两种可能。 D.提前完成任务是完全可能的。
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
十、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风流派、文化审美,都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穿越秦砖汉瓦、唐风宋骨,从涓涓细流汇成浩大江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你对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1 小题)
1答案:D
简析:A 项,“殷岩泉” 的 “殷” 应读 “yǐn”,形容雷声震动;B 项,“幽咽” 的 “咽” 读 “yè”,指低微的哭声;C 项,“铁骑” 的 “骑” 读 “jì”,旧读,用于 “骑兵”“铁骑” 等。
二、文言小题(本大题共 2 小题)
2. 答案:C
简析:“我欲因之梦吴越” 的 “因” 是 “依据、凭借” 的意思,该项解释为 “于是” 错误。
3答案:B
简析:A 项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C 项 “语”,名词用作动词,谈论;D 项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B 项 “栗”“惊” 为使动用法,使…… 战栗,使…… 震惊。A、C、D 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B 项是使动用法,活用情况不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1 小题)
4. 答案:B
简析: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是浪漫主义诗人,该项文学常识表述错误。
四、文言小题(本大题共 1 小题)
5. 答案:D
简析:A 项,“明年” 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颜色” 古义指容貌,今义指色彩。B 项,“突出” 古义指突然冲出,今义指超出一般地显露;“整顿” 古义指整理,今义指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C 项,“老大” 古义指年纪大了,今义指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向前” 古义指先前,今义指朝着前方。D 项,“丝竹” 古今都指乐器,借指音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
6. 答案:C
简析:A 项,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 “文化” 有相通之处,都与工匠相关,该项说有别于理解错误;B 项,“物勒工名” 制度在秦国时就实行了,不是秦朝开始,错误;D 项,“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是行业间的规则,防止跨业造成恶性竞争,不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矛盾的,错误。C 项,根据材料一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可知该项正确。
7答案:C
简析:A 项,材料一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突出,并没有说他们在这方面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B 项,“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 说法错误,文中是说全社会要尊重能工巧匠,让 “中国制造” 成为精致美好等的标签,目前还未完全实现,时态错误;D 项,“至近现代已被淡化” 于文无据,错误。C 项,根据材料一 “精益求精…… 阐释了‘中国气质’”,材料二 “再后来…… 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 可知该项正确。
8答案:B
简析:材料一强调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以及其对制造精品的作用,A 项李春建赵州桥体现古代工匠打造精品,能支撑;C 项制作杆秤的工匠讲究诚信,与工匠精神中对技艺追求等相符,可支撑;D 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等奠定基础,利于工匠精神下精品产出,可支撑。B 项德国早期产品不精致,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及精品产出无关,不能支撑。
9答案:
①制度保障:传承发展工匠制度,如借鉴古代 “物勒工名” 等制度,利用现代行业组织,制定行规,调节行业矛盾,维护行业秩序,为工匠精神提供保障。
②信仰支撑:营造行业信仰氛围,让从业者敬畏职业,像古代工匠对技艺有宗教般虔诚,坚守职业操守。
③文化支撑:传承工匠文化,营造家族式师徒关系文化,师傅选徒重人品,收徒后营造亲情氛围,传授技艺同时传递敬业精神。
④理念传承: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理念,尊重工匠创造力,让 “中国制造” 成为高品质代名词,找回 “中国气质”。
10答案:A
简析:句子①中 “看了几十回” 手表,主要体现兵内心紧张、忐忑,急于去站岗锻炼自己、克服胆小的心理,不是单纯说明他时间观念强,该项理解错误。
11答案:C
简析:A 项,小说有插叙,如第五自然段插叙兵参军原因,不是单纯按时间顺序,错误;B 项,第五自然段是插叙,不是补叙,错误;D 项,小说以 “兵” 称呼,能聚焦其心理变化,展现成长,没有刻意模糊人物形象、淡化性格,错误。C 项,小说多次描写哨所周边黑暗、荒草等环境,烘托兵胆小、紧张及后来勇敢的心理,正确。
12答案:
①象征勇敢无畏:兵决心像鹰一样战胜胆怯,在黑暗中勇敢探索,如 “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此时 “鹰” 代表兵渴望拥有的勇敢品质。
②寓意成长蜕变:文末兵看到鹰捕猎,自己战胜恐惧,心态从胆小变得坦然,如同鹰般实现成长,“鹰” 见证兵的蜕变。
③关联自然场景:小说中出现真实的鹰,如 “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鹰是自然环境一部分,增添故事生动性与真实感,与兵的心境变化相呼应。
13答案:
独具匠心:①从情节结构看,班长出现使故事更完整,之前兵独自经历心理斗争,班长见证其成长,有始有终;②从人物塑造看,班长的肯定让兵的成长得到认可,侧面烘托兵的转变,丰富兵的形象;③从主题揭示看,班长的笑盈盈展现军队温暖,深化军人在磨炼中成长、军队团结友爱的主题。
画蛇添足:①从情节角度,故事到兵战胜自我已完整,班长出现略显拖沓,打破原有节奏;②从艺术效果看,之前营造的孤独、自我挑战氛围被打破,削弱读者对兵独自成长的沉浸感;③从人物自主性看,班长见证使兵成长似依赖他人认可,削弱兵自我突破的纯粹性。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14. 答案:D
简析:“奉表归宋” 是连动短语,不可断开,排除 A 项;“劳师建康” 是 “高宗” 的行为,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B、C 项。故正确答案为 D。
15答案:D
简析:《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史书,该项文学常识错误。
16答案:A
简析:辛弃疾在耿京幕府里任掌书记,不是节度使,该项官职对应错误。
17答案:
(1)留守叶衡向来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推荐辛弃疾,认为他充满正气,有雄才大略。
(2)军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役外出侵占,(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停止的时候。
七、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18. 答案:C
简析:“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描绘孩子在身边嬉戏场景,展现家庭温馨,没有遗憾孩子柔弱、不聪慧之意,该项理解错误。
19答案:
①自然之乐:前四句写堂前林木茂盛、仲夏阴凉、南风拂襟,诗人享受自然惬意,体现自然之乐。
②闲适之乐:“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写诗人远离官场交游,读书弹琴,悠然自得,是闲适之乐。
③物质之乐:“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表明家中蔬果丰富、谷物有储,物质无忧,为物质之乐。
④天伦之乐:“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呈现孩子在旁嬉戏画面,尽享天伦,有天伦之乐。
⑤超脱之乐:“聊用忘华簪”,诗人忘却做官,沉浸当下,是超脱官场的快乐。
八、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
20. 答案:
(1)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符合意象要求即可)
九、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2 小题)
21. 答案:C
简析:“博大精深” 侧重于广博高深,“博大深沉” 强调广阔深厚,多用于形容情感等,此处形容杜甫情感,用 “博大深沉”;“温柔敦厚” 指温和宽厚,符合诗教传统,“文质彬彬” 侧重文雅有礼貌,这里说李白诗不求平衡、温和宽厚,用 “温柔敦厚”;“自豪感” 契合李白向往建功立业情怀,“自恋感” 贬义,不符合;“领略” 强调体验感受,“领会” 侧重理解领悟,这里说感受韵致,用 “领略”。综上,选 C。
22答案:D
简析:原句 “孕育了盛唐文化” 主客颠倒,应为 “孕育于盛唐文化”;“生命” 与 “激扬” 搭配,“激励” 多接人或积极性等,不能接 “生命”。A 项 “民族所爆发出来的处于封建鼎盛时期” 语序不当;B 项 “孕育了盛唐文化” 错误,“激励” 搭配不当;C 项 “激励” 搭配不当。故正确答案为 D。
23答案:B
简析:文中 “可能蘸水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的 “可能” 表示推测。A 项 “可能” 是请求语气,意为 “能不能”;C 项 “可能” 是名词,指可能性;D 项 “可能” 是助动词,表有实现条件。B 项 “可能” 表推测,与文中用法相同。
24答案:
①蘸水后功效受损
②容易散落各处
③口腔比较干燥
十、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
立意:
1古诗词:快时代的心灵慰藉,阐述古诗词在忙碌生活中能安抚心灵,如诗词朗诵、赏析活动助人们放松。
2古韵今风:传承诗词文化基因,写传承方式如诗词大会、校园诗词社团,延续文化血脉。
3以诗为灯,照亮当下,论古诗词蕴含智慧哲理,指引人生方向,解决当下困惑。
写作时可先引材料点出古诗词当下境遇,再分论其在心灵滋养、文化传承、生活指引等方面意义,结合事例,如抗疫诗句鼓舞人心,最后呼吁重视古诗词,让其焕发光彩。
文言文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号称天平节度使,指挥管辖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为掌书记,就劝耿京决策南归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弃疾奉表归附宋朝,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他,嘉奖他并受了表,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用节使印和文告召耿京。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刚劲质直。作《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说逆顺的道理,形势的发展变化,战术的长短,地理的要害,非常完备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改任司农寺主簿,出朝任滁州知州。滁州遭受兵火,市井凋零破败,辛弃疾减轻赋税,招收流散的民隶,训练民兵,商议屯田,于是创建奠枕楼、繁雄馆。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意气慷慨,有远大谋略。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又因为湖湘控制连结着两广,与溪峒蛮獠接壤,草贼时常出现,不仅是因为风俗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上奏疏说:“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出兵攻域略地,一点没有停息的时候。请依照广东摧锋军、荆南神劲军、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外创建一支军队。专门听从帅臣控制调度,或许能让蛮獠知道有军威,望风惧怕降服。”
当时江右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园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来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来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弃疾豪爽崇尚气节,赏识提拔才俊,所结交的多是海内名士。做长沙帅时,有的士人上告考官溢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子,辛弃疾查证果然如此,要来榜上第二名的《春秋》卷子两相调换,启开名字是赵鼎。辛弃疾生气地说:“辅佐国家的元勋,只有忠简一个人,怎么又来一个赵鼎!”把卷子扔在了地上。然后批阅《礼记》卷子,辛弃疾说:“看他的议论,一定是豪杰之士,人不能失去。”打开糊名,是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