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5 08:2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有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同时都由他自己来创造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至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所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微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语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之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生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诗意,所谓:“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 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省略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说明“柳”仍然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期,社会从分裂中获得统一,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
B. 作者赞同《诗品》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唐人读到“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 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吸取和创造这些词汇,使唐诗语言广阔鲜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4. 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
5. 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亮剑
都梁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节选自《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清新自然,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 “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 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 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我”和通讯员的对话彰显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7. 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 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 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 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8. “己不如人,勇于亮剑”是“亮剑精神”的内核,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体现的“亮剑精神”。
9. 同样是写战争,《亮剑》显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百合花》显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选取三个角度简要比较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愈白:愈少驾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稇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B.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C.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D. 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B.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
C. 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D. 垂橐,垂着空袋子,谓空无所有,文中指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难以帮助窦秀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 材料一中《师说》以三层分组对比论述,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对当时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
C. 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D. 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即竹叶青,指代酒。②殊方:异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重阳佳节,唐人有登高的习俗,诗人虽有病在身,但也登上了江边的高台。
B. 诗人看到菊花盛开,自己却与酒“无分”,索性就用命令的口吻让菊花“不须开”。
C. 第五句写江上“日落”,与“长河落日圆”一样都刻画出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
D. 第六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白雁飞来,就想到国都长安的节气变化。
15. 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2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精辟地揭示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正风气,他们以“________,________”为理由,讥讽从师学习的人。
(2)当不愿意卑躬屈膝去侍奉达官贵族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4)《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选取乡村最常见的声音展现田园生活的生机和乐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的《短歌行》实际上是一曲“求贤歌”,其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其中便引用了《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表达他对人才的渴求。
(6)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以及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通过“木 ”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这一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无边无际的孤独和度日如年的煎熬之情。
(9)古人常用叠词描摹形态,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如《登高》中“________”使人如闻涛声,如见水势;《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逐层深入,文情并茂,“________”向我们展现了悲愁、哀伤的作者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写田园生活的温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写琵琶声音的错杂。
三、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
17.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B. 金石可镂 镂:雕刻
C. 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小学而大遗
C. 吾师道也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9. 下列句子中,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句读之不知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是指阅读文字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学术性(论述性)作品以及各种实用类作品等。阅读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请以“阅读”为题材进行写作,可以侧重于描还个人的阅读经历和经验,也可以侧重表达对作品的理解鉴赏,以及阅读带给你的感悟和启迪。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本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答案:B
  简析:原文说的是 “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而不是 “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该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2.答案:B
  简析:原文引用《诗品》的话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意思是有诗意的词汇大多不借鉴经史典故,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该项 “既要借鉴经史典故” 理解错误。
  3.答案:A
  简析: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最好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基于实际生活形成。A 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描写诗人眼前所见之景,符合该观点;B 项 “蓬山”“青鸟” 出自神话传说,非现实事物;C 项 “天鸡” 运用典故,是想象之物;D 项 “嫦娥” 是神话人物,通过联想烘托心境,均不符合。
  4.答案:
  ①“柳” 本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常见事物;
  ②先秦《小雅 采薇》开始,偶然地在诗中出现;
  ③逐渐与 “春天”“游子” 结缘,深入人的情感世界;
  ④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后,在诗中大量涌现;
  ⑤隋唐及之后,成为生活与诗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联想,承载多种情感内涵。
  简析:按照文本提及的时间顺序,梳理 “柳” 在诗歌中出现频率、内涵拓展等变化过程,紧扣文本关键语句概括。
  5.答案:
  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等联,格律严谨;前两联写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展现高超艺术手法。
  词汇:诗中运用 “风、天、猿、渚、沙、鸟” 等日常自然意象,为人熟知,融入诗人漂泊、愁苦、衰老等复杂情感,营造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意境,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极具感染力。
  简析:结合文本对唐诗语言诗化的 “语法”“词汇” 两方面阐述,分析《登高》在体裁、表现手法及意象运用、意境营造上的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 Ⅱ(16 分)
  6. 答案:C
  简析:文本一并非以赵刚视角展开叙述,而是采用全知视角,能全方位展现战斗场景、人物言行与心理等,该项说法错误。
  7.答案:A
  简析: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是否用枪的争论,主要凸显两人观念冲突及人物性格,与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这一结果并无直接铺垫关系,战斗胜利源于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敢于亮剑,该项理解有误。
  8.答案:
  ①八路军战士在身体条件差(衣衫单薄、营养不良)、武器装备落后于日军的劣势下,毫不退缩,在白刃战中勇猛拼杀,以巨大牺牲换取胜利,展现出顽强斗志与无畏勇气,亮出捍卫民族尊严之剑。
  ②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关东军,果断决策进攻,战斗中身先士卒,赤膊挥刀杀敌,这种勇气与行动表率,彰显了面对困境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的亮剑精神。
  ③张大彪身负重伤仍坚持与日军中尉决斗,在困境下不放弃,以顽强意志和过硬本领战胜对手,诠释了中国军人即便身处绝境,也敢于向敌人亮剑的精神。
  简析:从战士群体、将领、个体战士不同层面,结合文本具体战斗情节、人物表现,剖析 “亮剑精神” 内涵。
  9.答案:
  ①环境描写:《亮剑》作战环境恶劣,如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 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渲染紧张残酷战斗氛围,衬托战士坚毅;《百合花》环境清新优美,“早上下过一阵小雨…… 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烘托温馨美好,反映人性向往。
  ②场面描写:《亮剑》正面详述白刃战血腥惨烈过程,展现生死搏斗,突出战斗残酷、军人血性;《百合花》淡化战斗,聚焦通讯员与 “我”、新媳妇互动细节,以生活场景显人性温情,使战争有生活温度。
  ③形象塑造:《亮剑》塑造英勇无畏、充满血性的八路军战士群像,如李云龙、张大彪等,凸显战斗精神;《百合花》刻画有血有肉、情感细腻的通讯员与新媳妇,展现人性美好、军民鱼水情,赋予战争人性光芒。
  ④主题表达:《亮剑》歌颂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拼搏到底的斗争精神,借残酷战斗彰显;《百合花》赞美军民鱼水情与战争人性美,以温情故事传递,淡化战争残酷凸显人性光辉。
  ⑤语言风格:《亮剑》通俗质朴,多口语、方言,如 “狭路相逢勇者胜,干!” 展现粗犷豪迈;《百合花》清新淡雅,语言优美,人物对话有生活气息,如描写景色、新媳妇言行,显纯净唯美。
  简析:从环境、场面、形象、主题、语言五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篇小说艺术特色,结合文本典型语句、情节剖析差异。
  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
  10. 答案:B
  简析:“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 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 A、D;“遇足下之请恳恳”,“恳恳” 修饰 “请”,不应断开,排除 C,故正确答案为 B。
  11.答案:A
  简析:两个 “之” 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该项说用法不同错误。
  12.答案:C
  简析:《师说》批判社会 “耻学于师” 风气,倡导从师学习;《答窦秀才书》表达自身局限与对窦秀才赞赏,未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不敢为师愤激之情,该项分析错误。
  13.答案:
  (1)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2)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
  简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为宾语前置,翻译时需调整语序;“或”“小学” 为古今异义词,按语境准确翻译。(2)“通”“龃龉”“笃专” 结合文意,精准释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 答案:C
  简析:“殊方日落玄猿哭” 营造的是悲伤凄凉氛围,“日落” 与 “玄猿哭” 结合,与 “长河落日圆” 宏阔壮观景象迥异,该项理解错误。
  15.答案:
  ①漂泊思乡:本诗 “殊方”、《登高》“万里” 皆点明诗人漂泊异乡,饱含思乡之苦,抒发羁旅愁绪。
  ②衰老感伤:本诗 “抱病”“衰谢”,《登高》“多病”“繁霜鬓”,都展现诗人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的伤感。
  ③忧国忧民:本诗 “干戈” 指代战争,《登高》“艰难” 兼涉国运与自身,两首诗均流露对国家命运、时局动荡的忧虑。
  简析:从诗中关键词、意象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意象运用、字词表意上的相似处,挖掘诗人相同情感内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20 分)
  16. 答案: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9)不尽长江滚滚来;凄凄惨惨戚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嘈嘈切切错杂弹
  简析: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需准确记忆,注意易错字书写,如 “卑”“谀”“事”“颠”“衿”“鬓”“潦”“砺”“戚”“暧”“嘈” 等。
  三、基础知识(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7. 答案:C
  简析:“常” 在这里是 “固定的” 意思,“圣人无常师” 即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该项解释错误。
  18.答案:B
  简析:A 项 “水” 名词作动词,游泳;C 项 “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D 项 “下” 名词作动词,在…… 之下;B 项 “小”“大” 是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与其他三项活用类型不同。
  19.答案:A
  简析:A 项正常语序为 “冰,水为之,而于水寒”,“于水” 作状语后置,是状语后置句;B 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为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是定语后置句;C 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 表判断,是判断句;D 项 “句读之不知” 应为 “不知句读”,是宾语前置句。
  四、写作(60 分)
  例文通过对阅读不同书籍的感悟,阐述阅读如拾取朝花、体验虚幻邂逅、品尝百态人生等意义,体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滋养,结构清晰,论据丰富,文采斐然。
  审题立意紧扣材料核心,强调阅读对成长的重要性,可从个人知识、气质、精神塑造,或阅读方法、习惯养成等角度构思。如写个人阅读经历,可讲述阅读如何帮自己度过困境;写作品理解鉴赏,剖析作品文学魅力、思想深度;写感悟启迪,从阅读对理想树立、品德涵养等方面展开,选取新颖素材,融入真情实感,展现阅读力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的老师,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材料二: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在其他方面,自己估计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保全。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么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
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