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10: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因家庭变故而辍学的杜小康跟随父亲杜雍和远离家乡,去遥远的芦苇荡放鸭,在历经孤独恐惧之后,最终战胜了孤独,变得勇敢坚强,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成长是小说的主题,而“孤独”是贯穿全文的情感。孤独对杜小康意味着什么,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怎样理解孤独、看待孤独,这些都是本堂课需要讨论的内容。经过本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孤独”是成长的必须课,它不仅是人生成长过程的必然,更是生活赋予我们的礼物,要学会享受孤独。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运用生字,通过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2. 学会品读环境描写,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
3. 欣赏语言,梳理杜小康内心变化,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含义。
4. 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习杜小康接受磨难,自我成长的精神,积极面对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理解“孤独之旅”的深刻内涵。
难点:1.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这就是杜小康,是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后来父亲借了很多钱去油麻地进货,结果这些货物在回油麻地的河里全都翻掉了,于是就血本无归,他们家就一落千丈了。
二、标题再拟 明确主题
自读课文,请你为文章再拟一个标题,表达你对文章主旨或内容的理解。
预设:1.成长之旅(主题)
2.啊,这一场暴风雨(文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3.与鸭群共成长(点出文中“线索”)
4.放鸭(事件)
5.成长的痛与美(主旨、语言风格)
6..风雨之后见彩虹(隐喻手法)
7.与孤独一起走过……(“走”紧扣“旅”)
8.芦苇荡之旅(场景)
设计意图:文章标题作用重大,或揭示主旨,或浓缩情节,或一语双关,寓意深远。本文以《孤独之旅》为题,展现了主人公杜小康随父亲放鸭的经历,表达了经历风雨终得成长的主题。“孤独”点出主人公面对未知前途怀抱的迷茫和恐惧,“旅”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富有象征意义。“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富有诗意,意味深长。
三、 以景入情 品读成长
1.展示预习时的疑惑
为什么鸭子在文中出现的次数那么多?
一定要经历磨难才会成长吗?
父子二人是如何陷入孤独?又是如何走出孤独的?……
2.探析成长伙伴
(1)关注鸭子在本文中的作用
文中有六次集中写鸭子,请小组讨论,绘出六次鸭子的状态和杜小康的个人状态的起伏图。想一想鸭子对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资料
鸭子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拟人,增加画面的动态感)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表现船行速度之快,同时也衬托了父子俩的孤寂与单调的心情)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小康1: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茫然委屈)(与熟悉的地方分离的孤独、恐慌)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茫然委屈)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任性坚定)
鸭子2: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2: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孤独、期待)
鸭子3: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杜小康3: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孤独)
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害怕)
鸭子4: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杜小康4: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同时成长)
鸭子5: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害怕)
杜小康5: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坚定、坚强、勇敢、有责任感)
鸭子6: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很美的鸭子,同样很美的还有?)
杜小康6: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电影台词“爸爸!鸭子下蛋了!鸭子下蛋了!”(强调想与爸爸分享)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激动、喜悦、语无伦次,因为坚持,看到希望)
多媒体出示
当杜小康( )时,鸭群( )他;当鸭( )它们。群( )时,杜小康( )。
思考:鸭子在杜小康的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长久的陪伴,孤独时的慰藉,唤起他的责任感,促进他的成长。
设计意图:要让语文学习真正地在课堂上发生,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要知道他们自读课文后,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每个学生写下了自己在阅读课文后不能理解的三个问题。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对文中反复出现的“鸭子”产生了疑问,所以这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带学生解决“鸭子”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3.品读成长环境
思考:文中除了鸭子,还有其它大量的环境描写,它们对体现文章的主题又有什么作用呢?
(1)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预设: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 、衬托出小船的孤小:比喻,把芦苇比作绿色的浪潮和大山,突出芦苇的连绵与广阔,大山从高度上,浪潮从广度上,写出了环境对人的压迫感。在茫茫的水面上,在重重的山峦之中,人很容易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进而孤独、迷茫,想要逃离却又逃离不了,又加深了内心的恐惧。
(2)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预设:抓住“黑”这个颜色反复来写,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惧感。风也是黑的,是主观心灵的颜色,烘托出杜小康面对暴风雨时内心的恐慌。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拟人,形容人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指暴风雨异常猛烈。
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渲染了恐怖的氛围。
(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风雨过后,原本一片漆黑的世界,此时却比任何一个夜晚都明亮了。一黑一亮的对比,表现的正是杜小康内心从恐慌到冷静的变化,是他由怯懦到坚强的心灵成长。
设计意图:曹文轩说:“风景在参与小说的精神构建的过程中,始终举足轻重。”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环境,品读环境描写,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在感受风景和品读环境中体验杜小康在无奈中遇见孤独和在风雨中伴随孤独的成长过程。
四、 融情于景 以景抒情
续写诗歌
如果孤独有颜色/如果孤独有形状/如果孤独有声音
五 、小结
从孤独之旅到成长之旅,杜小康最应该感谢什么?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向我袭来的黑暗让我更加灿亮。
孤独,也是我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阿多尼斯((叙利亚)
设计意图:上一个环节分析了环境描写在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中的作用,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感谢苦难的想法,特意设计这一环节。引用了两句诗,让学生明白,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我们更不歌颂苦难,但是苦难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把它变成养料,让生命开出鲜艳的花朵。
六、作业
以“孤独”为主题完成一次练笔,要求用到环境描写,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而“实践性”是学习、掌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反映的是这门课程的学习规律。“而写作练习就是语文课程“指向实践”最好的体现。在课堂上用仿写诗歌的形式强化了本堂课的重难点后,又布置了300字左右的环境描写练习,能再次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