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能画出平面图形简单旋转后的图形,根据旋转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借助旋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旋转与全等、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联系。
3.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感受图形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质疑,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推理
难点:通过构造旋转后的图形,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发现几何结论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框架
提出问题:关于旋转,你都知道什么?
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练习)根据旋转定义和性质进行判断:
△ABC和△ADE均是顶角为40°的等腰三角形,BC、DE分别是底边,图中哪两个三角形可以通过怎样的旋转而相互得到?
学生观察图形,口答结论并说明判断依据
2.利用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
进行课堂练习,根据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计算边长和角度。
(1).在△ABC中,∠C=75°,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后,得到△ADE,且点E在BC上,则∠DEB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2).在Rt△ABC中,∠ACB=90°,BC=1,∠B=60°,将△ABC绕点C旋转得到△DEC,其中点D与点A对应,点E与点B对应,且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线段AD的长为___________。
3.经典例题研究,感受旋转的目的
提出问题:(1).在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已知PA=3,PB=4,PC=5,求∠APB的度数。
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旋转?我们是任意进行旋转吗?你认为在这样的问题里旋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1)旋转的目的:当我们需要改变图形的位置,例如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时,可以考虑图形变换的方式——旋转;(2)旋转的条件:当图中存在等腰三角形,或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线段时,可以尝试使用旋转。
(变式练习)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已知PA=,PB=1,PC=3,求∠APB的度数。
4.小组交流探索,旋转创造图形
随堂练习:
在四边形ABCD中,AB=AD=6,∠BCD=∠BAD=90°,AC=8,求BC+CD的值。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4,4),点M、N是射线OC上两动点(OM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示:(1)需要改变线段的位置吗?(2)用什么方法改变位置?(3)有这样做的条件吗?
5.课堂小结
(1)你学习或复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这部分知识和前面哪些知识有联系?
(3)你有什么感想、体会和收获?
(4)你觉得自己和小组伙伴表现怎么样?你喜欢上数学课吗?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在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预定完成的教学目标有知识性目标:掌握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能画出平面图形简单旋转后的图形,根据旋转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同时需要在借助旋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旋转与全等、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角度来看。通过知识的复习和问题的解决,本节课需要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的本质,创造性的应用数学工具,构建旋转后的图形,从而将目前不可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可研究的图形,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中,复习知识、建立结构时,教师就提醒学生: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在研究经典例题时,追问为什么要旋转?使学生体会我们需要改变线段的位置,所以采用旋转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在旋转中起到的作用,为他们利用旋转,创造可研究的图形打下基础,从而突破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知识结构。小组交流和探索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在时间控制上有所不足,另外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还不够,需要再深入思考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