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外交
【主题探究】
角度1 现代中国的科技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我国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编著《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 951亿元;研发人员总量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超过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摘编自丁玉冰《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建设科技强国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背景。
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作答:
角度2 现代中国的外交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但这种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底色的新型国际关系起初仅限于指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升华,“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且意义重大的,就是中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迅速取得进展。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中国坚持把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突破口。数量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群体性崛起,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升高。它们在既有国际体系中相互帮衬,特别是在变革既有国际秩序方面协调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员,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具有指向性意义。
——摘编自王存刚《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中实现外交转型——观察和理解新中国外交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国际关系”内涵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就。
作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和意义。
作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注意细致、分别地接待外宾。如来自亚非拉的外宾,“要使他们通过参观访问,看到我国人民团结一致从事和平建设的巨大努力”;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宾要使他们感受到新中国比旧中国进步了。这种做法意在 ( )
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B.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
C.强化我国外交工作的意识形态因素
D.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2.下图所示是“两弹一星”工程(包括相关任务)组织机构的设立及撤并情况(方框的长度表示其存在时间)。这说明 ( )
A.三线建设提升国防能力
B.科技现代化受到广泛关注
C.国家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付诸实施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建立了深厚的学术积累。1979年以后,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变化
B.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
C.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热点聚集】
1.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于如何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中,用了一整个段落来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凝练出了清晰目标,为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些内容范围广泛,涉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据统计,2012—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加约6.6倍、5.8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了22位。目前,京、沪、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均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名;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占79%,研发投入占全社会3/4以上。这反映出,当前中国 ( )
A.企业完成了创新型转变
B.具有创新发展良好氛围
C.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D.创新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1.1961年,我国蟾蜍单性生殖研究获得突破,科技工作者繁殖出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1963年,我国第一台气体氦氖激光器试制成功。1964年,国内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和第一台碳分子激光器试制成功。这些成就 ( )
A.得益于“四个现代化”战略的提出
B.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相关
C.体现出中苏两国科技合作的成果
D.是贯彻“双百方针”政策的结果
2.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该决定主要意在 ( )
A.加快科技体制变革 B.集中领导科研事业
C.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3.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接受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的建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 ( )
A.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
B.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C.促进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D.培养了李四光等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4.1982年,中国开始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1985年,博士后管委会正式成立。到1991年,全国共有158个单位在理、工、农、医、法五个学科门类,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8个,累计进站博士后总人数1 260人。中国教育的这一成就 ( )
A.贯彻并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目标
B.促使国家教育质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C.为国家科技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D.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2.“顶级名片”彰显外交新理念——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013年1月起,中国开始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截至2024年7月,这一政策适用国家达54个。随着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在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加持下,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越发便利,为中国入境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火热关注度。2024年7月5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 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长190.1%。
近期,“CHINA TRAVEL”标签火爆全球社交媒体,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作为最新的“流量密码”,网络“博主”们用一段段真实记录外国游客来华旅游体验的视频,将中国的古老乡村与现代都市、经典景观与个性化漫游、多元文化及立体玩法悉数呈现,让更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游。过境免签政策被视为我国新的“顶级名片”,正在让“CHINA TRAVEL”更加魅力四射。借助该政策,不少国外游客,尤其是旅游“博主”来到中国,用视频展现中国人民的友善、生活的便利以及美食、文化的丰富,由此引发的“流量密码”,极大地促进了目的地城市及中国整体形象的宣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系列对非洲政策新理念、新主张、新举措。2015年和2018年两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升格为峰会。双方在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将中非关系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述外交活动 ( )
A.表明新型区域合作有待发展
B.是中国重视睦邻关系的生动体现
C.凸显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旋律
D.反映了我国外交立场的重大调整
1.在参加万隆会议前,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旨在强调亚非国家的共同身份,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争论。这一战略总方针 ( )
A.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C.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
2.下表所示是1957年、1972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简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
时间 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
1957年 19个国家(地区)共1 223人参会
1972年 82个国家(地区)共14 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D.中美建交的外溢效应
3.截至党的二十大召开,习近平主席42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以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为外交全局提供战略引领。我国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不仅“随势”“顺势”,更“谋势”“塑势”。这表明最近十年以来我国 ( )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生动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时代风范
C.积极发挥单边外交的战略主动性
D.初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1997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共同推进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这表明中国 ( )
A.强调国家间应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致力于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C.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D.引领了东盟地区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外交
角度1 现代中国的科技
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
背景: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美苏两极对峙,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
(2)原因:党和政府坚持科技强国的战略;文化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综合国力的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推动;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解析 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据材料“在技术引进方面,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据材料“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我国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可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第②小问,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知,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据材料“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及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对峙,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知,党和政府坚持科技强国的战略;据材料“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 951亿元”可知,综合国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文化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推动、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等角度进行说明。
角度2 现代中国的外交
答案 (1)变化:从囿于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
成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努力:积极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意义: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助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解析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仅限于指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迅速取得进展”可得出。第②小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可知。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中国坚持把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突破口”可知。第②小问,根据材料“数量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群体性崛起,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升高”“它们在既有国际体系中相互帮衬,特别是在变革既有国际秩序方面协调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并结合新型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可知,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1.A 解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工作注重“细致、分别地接待外宾”,目的是将新中国的形象展现给对新中国有不同认知的外国人士,这种做法意在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A项正确;这种做法只能较好地展现新中国的风貌,仅靠材料中的做法不能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排除B项;这种做法没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无关,排除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两弹一星”工程的领导,国家先是设立了三人小组,后又设立国防部五院、国防工委、国防工办、中央专委等机构,但整体上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为主,并在其领导下取得最终成功,这说明国家制度有力地保障了科技的发展,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从1964年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现代化受到广泛关注,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史学界的亚非拉史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繁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趋冷、新时期重新兴起,这与我国不同时期外交工作的侧重点密切相关,B项正确;我国一直重视并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排除A项;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与我国对亚非拉历史的研究无关,排除C、D两项。
1.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2012—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提升,据此判断,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出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当前中国企业完成了创新型转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创新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双百方针”的实施密切相关,D项正确;“四个现代化”战略于1964年提出,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B项;中苏关系在1960年时已经破裂,排除C项。
2.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这一决定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加强各环节对应机构的协作与联合,有助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A项正确;材料与集中领导科研事业无关,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3.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863计划主要发展的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其实施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B项正确;“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取得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四个现代化”目标是在1964年提出的,排除C项;李四光等优秀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早于863计划,排除D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从专科到博士后高等学历教育系统的构建,这为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A项;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未涉及“教育的均衡发展”,排除D项。
2.“顶级名片”彰显外交新理念——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C 解析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非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凸显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旋律,C项正确;中国是东亚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不属于地域相邻的区域国家,所以不涉及区域合作,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地域上相隔较远,不属于邻近国家,不能体现重视睦邻关系,排除B项;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立场没有作出“重大调整”,排除D项。
1.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中国代表团提出“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是为了避免与其他亚非国家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争论,寻找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能够达成共识的点,促进外交的突破,这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D项正确;万隆会议时,中国还没有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排除A项;这一战略总方针体现的是“求同存异”,而非“一边倒”原则,排除B项;参加万隆会议的都是第三世界国家,但并非全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这一战略总方针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没有关系,排除C项。
2.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957年、1972年两次广交会的情况可以看出,广交会参与的国家(地区)、参会的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A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两极格局崩溃之后,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没有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排除C项;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D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主席以精彩纷呈的元首外交为外交全局提供战略引领,我国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这表明最近十年以来我国秉承包容和开放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生动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时代风范,B项正确;习近平主席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不仅限于周边国家,A项说法片面,排除;中国不发展单边外交,排除C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D项。
4.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合作,双方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区域间的合作,这些都表明中国致力于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B项正确;中国强调国家间应增进互信,求同存异,但“消除分歧”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导作用”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能说明中国引领了东盟地区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