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与社会生活
【主题探究】
角度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材料 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农业水利工程数量统计表(单位:个)
北方 南方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朝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 12 7 25 20 43 86 18 45
南宋 4 2 14 4 73 185 36 63
——摘编自王立霞《论唐宋水利事业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确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数据的整体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严密。)
作答:
角度2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材料一 陆游和第一任妻子唐琬系中表婚(表兄弟与表姊妹间缔结的婚姻),这是宋代社会流行的缔结婚姻的方式。绍兴十四年(1144年),20岁的陆游与唐琬成婚,感情甚笃。此后两年陆游未参加科考,这成为陆母不喜儿媳的重要原因。但陆家休儿媳的合法理由是唐琬不能生育。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明显的宋代,男子休妻很多时候是从家族角度考虑的,在此情况下妇女极为被动。唐琬再嫁的赵士程,此前当有过婚姻,并留有若干名子女。虽然宋代是理学渐兴的时期,但妇女改嫁在当时却并不受限制。理学大家的语录中,也有“出妻令其可嫁”之说。
——摘编自贾芳芳、王曾瑜《陆游与唐琬婚姻考——兼论宋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若干特点》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娶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 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陆游与唐琬的婚姻中概括宋朝婚姻制度的特点。
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后期婚姻观念出现新动向的原因。
作答:
1.考古发现,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
A.孕育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水利工程兴建渐成规模
C.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
D.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
2.下图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农业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推断,这一时期是 ( )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3.下表所示为三则宋代墓志铭节选,记载了农民致富的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
1 《祝昌宥墓志铭》载:“公……尚气节,不藉祖赀,奋臂力穑,忘劳苦。已而业益增,赀至钷万。”
2 《赵和墓志铭》载:“太父,父士元,皆隐德不仕。世以服田力。穑为业,冠乡户之甲。”
3 《尉文政墓志铭》载:“君性机巧,能治生……十余年间,丰富其家,广置产业近十万贯。故竹园水磨……第稻田,莫非冲要。”
A.勤耕致富的劳动观念
B.通过兼并土地增加财富
C.农耕为本的社会观念
D.依靠多种经营综合致富
4.史料记载,明代杭州有很多摊贩,他们大多“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但城门外北关之上关、下关门处,“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这一记载最适合用于研究明代杭州 ( )
A.百姓生活和城市经济活动
B.商业发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国际大都市地位日益显著
D.市场活动方式摆脱政府约束
【热点聚集】
1.宋代的时代特征
我国一些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宋朝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一学者在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宋五嫂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得到赵构赏赐,“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有“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
A.妇女已成为经商的主体
B.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1.下表所示为两宋描述农民的诗歌。这些诗歌可用于印证宋代 ( )
出处 内容
《吴门田家十咏》(其一) 去年一涝失冬收,逋债于今尚未酬。偶为灼龟逢吉兆,再供租约赁耕牛
《视田五首赠八弟无》(其三) 薄游废家务,待子营糗粮(干粮)。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
《飏稻行》 分时往往只论(竹器),主客四六无偏颇。高低十分早晚禾,就中谁家收最多
A.阶级矛盾的激化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衰退
2.下表所示是南宋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地点 内容 出处
江南西路抚州 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 黄震《黄氏日钞》
江、浙、湖、湘、闽、广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庄绰《鸡肋编》
A.稻麦复种制起源于南宋时期
B.物种交换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稻麦轮作导致耕地过度开发
D.市场需求刺激耕作方式变革
3.北宋时市场上出现“赊卖”交易,行商出卖行货,不用现钱,凭信用赊贷,一定时期后再付还贷钱。东京还设有便钱务,这是官营的汇兑机构,商人将现钱交便钱务,领券(汇票)到外州兑钱,当日给付。这表明北宋时期 ( )
A.政府加强了经济管理
B.商业发展促使多种经营产生
C.典当业发展壮大起来
D.传统货币无法满足贸易需求
4.《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风貌的著作,下表所示为《梦粱录》中与临安民众体育活动相关的部分记载。据下表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 ( )
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
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赀
A.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
B.举办的地点较为集中
C.得到了市民阶层的广泛参与
D.体现了重文轻武观念
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虽然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汉文化的核心地带长期处于黄河中、下游,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以黄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为轴线,呈东西向,中国的几个著名古都长安、洛阳乃至后来的开封等,皆分布在这一轴线上。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
——摘编自冯天瑜等《长江文明》
下表所示是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绵和一些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表中数据显示,宋代 (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其中:两浙路
租税额 绢 37.39 48.48 23.28
丝绵 35.55 52.64 21.71
? 38.06 50.42 25.01
上供额 绢 27.11 72.16 30.79
丝绵 5.12 94.88 68.17
? 18.32 81.21 26.46
(计量单位:“丝绵”为“万两”,其他为“万匹”)
A.手工业分工细致
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丝织业技术高超
D.丝织重心已经南移
1.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 ( )
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
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
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下表所示为西汉与唐朝人口密度最低地区的比较情况(单位:人/平方千米)。该变化反映了 ( )
西汉 唐朝
郡国(现属地区) 密度 州(现属地区) 密度
郁林(广西) 0.56 营(辽宁) 0.06
合浦(广西) 0.81 瓜、沙、伊、西、庭(甘肃、新疆) 0.16
牂牁(贵州) 0.84 肃、甘(甘肃) 0.33
南海(广东) 0.96 灵、盐、夏、胜(宁夏、陕西、内蒙古) 0.59
交趾(越南) 1.02 邕(广西) 0.64
A.游牧民族的内迁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增殖 D.民族交融的加强
3.下图所示为北宋初期各地通过水路将粮食运往东京的情况。造成图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产作物的引进 B.水运交通的发达
C.经济格局的变动 D.边患危机的加剧
4.北宋时期,朝廷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已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这说明宋朝 ( )
A.南方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B.南方土地利用率提高
C.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
D.人地矛盾得到了解决
参考答案
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与社会生活
角度1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答案 数据变化:唐朝到南宋时期,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陕西、河南、直隶等北方地区则大幅度减少。
解释:唐朝到南宋时期,在北方战乱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南方本身具有发展农耕的潜力,南方农业在唐朝到南宋时期不断发展。为适应南方农业的发展,政府在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增加,同时水利工程修建又便利了南方农业的灌溉,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宋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农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此时期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急剧减少,与之相反的是,南方整体相对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发展,这又推动了南方水利工程在此时期大量修建。
总结:唐朝到南宋时期,北方农业水利工程数量的减少,南方农业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加,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唐到南宋,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同时陕西、河南、直隶等北方地区数量大幅度减少。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到两宋之际,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情况完全定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中从唐朝到南宋时期,北方水利工程修建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和南方水利工程修建数量的大量增加,既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因素,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可进行的历史解释如下:唐朝到南宋时期,在北方战乱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南方本身具有发展农耕的潜力,南方农业在唐朝到南宋时期不断发展。为适应南方农业的发展,政府在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增加,同时水利工程修建又便利了南方农业的灌溉,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南宋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占领,农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此时期北方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急剧减少,与之相反的是,南方整体相对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发展,这又推动了南方水利工程在此时期的大量修建。最后总结如下:唐朝到南宋时期,北方农业水利工程数量的减少,南方农业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加,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角度2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答案 (1)特点:中表婚较为流行;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明显;妇女改嫁不受限制。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对女性的态度的变化。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陆游和第一任妻子唐琬系中表婚(表兄弟与表姊妹间缔结的婚姻),这是宋代社会流行的缔结婚姻的方式”“男女社会地位差别明显的宋代,男子休妻很多时候是从家族角度考虑的,在此情况下妇女极为被动”“虽然宋代是理学渐兴的时期,但妇女改嫁在当时却并不受限制”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可得出答案。
1.A 解析 据题干“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迹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并将其用于农业生产,这正是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诗经》中的记载证实了当时已有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稻田灌溉的实践,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是强调了水资源的具体利用和管理,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并非农业进步促进文学创作,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传统农耕经济取得了突破,而只是展示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利用方式,排除D项。
2.B 解析 首先,根据都城“长安”排除A、D两项。再根据材料中的农业发展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要农业区,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牛耕主要在北方地区推广;重要水利工程集中在关中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应是西汉时期,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尚未真正开发,B项正确;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获得长足发展,且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C 解析 材料中的墓志铭记载了墓主或其先辈辛勤耕种从而致富的情况,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肯定,即农耕为本的观念,C项正确;勤耕致富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农耕为本,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祝昌宥墓志铭》和《赵和墓志铭》主要反映了农民通过勤耕致富,不涉及多种经营,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史料记载明代杭州摊贩不分昼夜经营,打破时间和地点限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经济发展,反映了百姓生活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杭州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排除C项;“摆脱政府约束”说法错误,排除D项。
1.宋代的时代特征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社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坊”“市”分离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出现了住宅与店肆混合的“市坊合一”商业格局,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女性经商也不少见,这说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D项正确;仅由材料不能得出妇女已成为经商的主体的结论,排除A项;理学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严重束缚人性,女性更是深受其害,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1.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三首诗歌分别描绘了宋朝农耕出现租用耕牛、佃户流动、主户与佃户实行固定分成的情况,这反映出当时农业中租佃制度的发展,即封建经济的日益发展,C项正确;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农民与地主之间阶级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A项;仅有“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能反映出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排除;材料未体现当时自耕农与佃户的比例变化,因此无法得出“自耕农经济的衰退”的结论,排除D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宋时期,由于小麦种植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粮食供应的需要,人们采取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总产量,体现了市场需求对耕作方式变革的刺激,D项正确;唐朝时就已经实行稻麦复种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与耕作方式变革”,而“耕地过度开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市场出现“赊卖”经营的方式,政府设立汇兑机构,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促使多种经营产生,B项正确;材料中“赊卖”现象并非政府主导,无法由此得出“政府加强了经济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赊卖”和便钱务与典当业无关,材料无法反映出典当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传统货币无法满足贸易需求,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临安的体育活动在瓦舍、街坊桥巷举行,既有表演性,又可以营利,因此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A项正确;体育活动的举办地点有瓦舍和各种街坊桥巷,“举办的地点较为集中”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得到了市民阶层的广泛参与”不能全面概括表格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临安的体育活动有商业化与娱乐化双重属性,与重文轻武观念无关,排除D项。
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D 解析 根据材料“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绵和一些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可知,长江流域的丝织品和丝绵的租税额和上供额均多于黄河流域,这说明此时的丝织业重心已经南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丝织业分工细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丝绵和一些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无法由此得出农民赋税负担沉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丝织技术水平高低的信息,排除C项。
1.B 解析 据题意可知,两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并且形成了关东、关西两个基本文化区;而魏晋之后,则形成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了文化区格局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区的变迁,并不是文化差异的缩小,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文化区的变迁,没有体现区域间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自然地理条件会影响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南方地区如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属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但到唐朝时期,这些地区都不再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这反映了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进而体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唐朝时期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这与唐朝时期内地整体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主要从事游牧经济有关,不能反映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人口密度最低的几个地区,不能反映西汉和唐朝整体的人口数量,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西汉与唐朝人口密度最低地区的比较,不能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不能体现民族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
3.C 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南方通过汴河运往东京的粮食最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项正确;高产作物引进和各地运往东京的粮食多少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示都是通过漕运向东京运输粮食,不能体现水运交通的差异,排除B项;边患危机和粮食运输数量存在差异无关,排除D项。
4.B 解析 据材料“到南宋时,南方多地种麦已有一定规模,出现‘却破麦田秧晚稻’的景象”可知,宋代南方种植作物增多,土地利用率提高,B项正确;“劝导南方农民试种麦、黍、粟等北方旱地作物”并不是对南方农业生产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南方多地种麦,没有体现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南方土地利用率提高只能缓解人地矛盾,无法解决人地矛盾,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