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主题十一、近现代民族主义与国际法的发展(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主题十一、近现代民族主义与国际法的发展(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4 18:1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十一、近现代民族主义与国际法的发展
【主题探究】
角度1 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
材料 美国历史学者菲利普·霍夫曼对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自己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例证。下表所示是在某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 (荣耀)和“guerre” (战争)时,这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
年份 次数 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年 240 0.11%
1700—1799年 177 0.04%
1800—1899年 142 0.02%
按照菲利普·霍夫曼的逻辑,指出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欧洲国家间关系处理方式的变化,并为其提供史实依据。
作答:





角度2 近代以来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材料一 虽然近代国际法确立了国家主权独立、国际平等等原则,但“非文明与半文明”的殖民地、附属国却无法享受这些原则的保护。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近代国际法确立起保护关系、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常大毅《从法的性质看国际法的本质》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法律”,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订立了大量国际法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公平、合理、互利为原则,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国际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作用。
作答:







1.中世纪的欧洲,对国王或对自己的上级领主不服从,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忠。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这些变化反映出英国 ( )
A.共和国体制的建立 B.忠诚观念日益沦丧
C.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D.民族国家意识强化
2.法国大革命期间,2 600万法国人中,约一半人不会说法语。《人权宣言》等重要文件不得不翻译成当地语言。革命政府提出,国家的书写语言应当被所有公民执行,于是大力倡导法语,进行一场“语言革命”。这一做法推动法国 ( )
A.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
B.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C.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D.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3.1815年前,欧洲一国君主去世后,该国签订的所有国际条约即被视为无效,如果不想让这些条约失效,就必须马上请新君主重新签署续约。1815年后,这一规则不再适用,即使君主去世,条约也始终有效,除非一方有意毁约。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欧洲君主制遭遇严峻挑战
B.国际调解机制进步稳定国际秩序
C.民族国家认同主体的转变
D.维也纳体系维持欧洲均势的需要
4.下表所示为维也纳会议外交方面的相关内容(部分)。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B.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重建了欧洲的均势与和平
D.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5.下表所示是20世纪主要国际法中有关战争的部分条款。据此可知 ( )
国际法 条款
《国际联盟盟约》 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 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A.国际法适应国际形势不断调整
B.禁止战争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
C.国际法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D.维护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宗旨
【热点聚集】
1.人文主义与西欧民族主义的发展
民族国家建立的前提是民族主义的发展,而欧洲各地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同程度上培育了世俗民族精神,大大加速了天主教大世界解体的进程。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罗马教皇渐渐被排挤,各国的王权得以加强。而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世俗阶层的扩大,一些城市和城邦通过赎买等手段取得了自治权。世俗阶层开始参与国家的管理,国家的主权属性慢慢被表现出来。正如姜守明教授所说“历史上世俗性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国家独立于罗马司法权的重要标志”,近代的民族国家也就在世俗民族精神的推动下逐渐开始有了雏形和发展。
但丁没有使用官方语言拉丁语,而使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方言撰写《神曲》,因其使用民族语言而贴近大众生活。薄伽丘也用托斯卡纳方言写作小说《十日谈》,大胆揭露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真实面目而备受各界关注。这种榜样力量影响了欧洲并开启了用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 )
A.使人们摆脱教会的长期束缚
B.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加快了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D.推动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
1.14世纪,蔓延欧洲的黑死病导致大量教授拉丁语的教师死亡,使得学校的拉丁语教育水平大幅下降,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逐渐走向衰落,欧洲各国的官方语言普遍从拉丁语转向方言。这一结果 ( )
A.瓦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
B.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推进
C.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2.14—17世纪,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格兰最后一部用拉丁语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语在欧洲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上述现象 ( )
A.完善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B.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3.1527年,马丁·路德在艾斯莱本建立了高等拉丁学校。二十年后,德国出现了60所新教城市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不再是神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城市学校 ( )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求
C.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
D.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4.1521—1534年,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他翻译《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创造了德语”。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所译德文版《圣经》 ( )
A.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C.增强了德国民族认同意识
D.加速了欧洲各国王权的加强
2.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求建设国际法治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国际法为基础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将继续为推动全球治理法治化、实现全球善治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摘编自周婧《在推动国际法治建设中贡献中国力量》
15世纪,西葡两国主张“发现论”,明确对美洲土地的财产权。该理论不仅被欧洲国家所认同,还成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16世纪,英国提出“无主地论”和“有效占有论”,参与对美洲的争夺,“发现论”在国际法中的位置逐渐被新理论取代。这一变化 ( )
A.揭示了近代国际法的强权色彩
B.说明美洲陷入欧洲各国的争夺
C.标志着英国全球殖民霸权确立
D.顺应了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趋势
1.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会议确立了四个原则(如下表所示)。依据这四个原则建立的维也纳体系 ( )
正统原则 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
补偿原则 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力战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 确保在重整欧洲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
围堵法国原则 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A.希望建立新的欧洲政治均势
B.维护了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C.维持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
D.构建了成熟的全球治理体系
2.下表为国际法发展的历程表。据此可知 ( )
时间 国际法内容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20年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1945年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各国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
C.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被根本遏制
3.下表为二战后期重要国际会议简况表。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43年11月 中国、美国、英国举行开罗会议 对日作战和战后亚太地区的安排问题
1943 年11—12月 苏联、美国、英国举行德黑兰会议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组建联合国、处置德国和苏联对日作战问题
1945年2月 苏联、美国、英国举行雅尔塔会议 处置德国、波兰政府和疆界、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问题
1945年7—8月 苏联、美国、英国举行波茨坦会议 处置德国、波兰西部疆界和组建国际法庭问题
上表表明,二战后期 ( )
A.各个国家立场趋于一致
B.大国协调利于解决问题
C.对日作战成为主要议题
D.强权政治统领战时会议
4.二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各类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裁军、国际人权、国际环境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进入21世纪之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上述现象 ( )
A.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参考答案
十一、近现代民族主义与国际法的发展
角度1 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
答案 变化:因君主个人“荣耀”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在减少。
依据
从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作答:专制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国家利益逐渐高于君主自身荣耀。从社会运动对专制王权的冲击的角度作答: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冲击专制王权。从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作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方式逐渐被认可。
解析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和表格信息得出,因君主个人“荣耀”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在减少。第②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9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国家利益逐渐高于君主自身荣耀;该时期欧洲爆发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冲击了封建专制;该时期国际法不断发展,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方式逐渐被认可。
角度2 近代以来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答案 (1)趋势:适用范围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从传统领域扩展到文化、科技、海洋资源等领域;立法由大国主导变为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普遍参与;由大国强权到注重公平合理;国际组织作用日益凸显。(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及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国际组织的普遍成立;科学技术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法律’,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公平、合理、互利为原则,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可得出答案。第②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及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国际组织的普遍成立;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从认为对国王不服从就是对国家不忠,到认为对国王不忠不是对公共事业不忠,再到将国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的罪名判处死刑,这说明英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建立共和国体制,且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人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没有体现忠诚观念日益沦丧,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
2.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法国革命政府大力倡导法语,有利于增强对法国大革命后政治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爆发在启蒙运动之后,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前就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排除C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形成政治文化的共同体,与摆脱天主教会束缚无关,排除D项。
3.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民族国家认同由君主转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在国际上,国际关系的主体不再是君主,而是主权国家,C项正确;此时欧洲许多国家如英国、德意志、俄国等仍采用君主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法主体的演变,而非国际调解机制,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维持欧洲均势,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制定《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外交制度的具体规定,这说明维也纳会议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发展,而非国际法的发展,排除B项;“重建了欧洲的均势与和平”夸大了维也纳会议的作用,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国际联盟盟约》到《非战公约》再到《联合国宪章》,这些国际法都强调禁止战争,说明禁止战争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的国际法都强调禁止战争,没有体现“调整”,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国际法实际上都没有能够真正禁止战争,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有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法的一贯原则是禁止战争,而非维护国家主权,排除D项。
1.人文主义与西欧民族主义的发展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和薄伽丘都用意大利方言创作文学作品,从而推动了使用民族语言的浪潮,而民族语言的使用推动了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B项正确;文艺复兴并没有使人们摆脱教会的长期束缚,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未体现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艺复兴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导致大量教授拉丁语的教师死亡,使得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逐渐走向衰落,欧洲各国的官方语言普遍转向方言,这一结果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D项正确;“瓦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排除C项。
2.D 解析 欧洲各地知识分子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和学术交流,这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与普及,这些变化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人文主义的内涵主要涉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理性等,语言的变迁是其影响下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完善人文主义本身,排除A项;题干描述现象的核心在于语言的民族化趋势,不足以概括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瓦解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语言使用的转变,而非直接复兴古典文化,排除C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这些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不再是神学一家独大的局面”及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兴建的城市学校中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这冲击了基督教神学,有助于民族语言的传播及发展,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早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A项;“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4.C 解析 据材料“他翻译《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使得德语成为德意志各邦的标准语言,这推动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增强了德国民族认同意识,C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实现统一,A项说法夸大了路德所译德文版《圣经》的作用,排除A项;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的确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但题干强调的是他翻译的“德文版《圣经》”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欧洲各国”,只反映了德国,排除D项。
2.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求建设国际法治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葡与英国的理论都服务于欧洲国家殖民掠夺的需要,体现了近代国际法服务于强国利益的本质,具有强权色彩,A项正确;“欧洲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英国全球殖民霸权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国家治理无关,排除D项。
1.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维也纳会议后确立的维也纳体系,主要是为了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的均势,防止某一个国家一家独大,A项正确;维也纳体系主要是为了维持欧洲政治均势,而不是为了维护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并没有能够真正维持列强之间的和平,排除C项;“成熟”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2.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国联形成“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形成“大国一致”原则,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在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C项正确;材料强调集体安全体制不断完善,并不涉及单个国家的主权,排除A项;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排除B项;“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B 解析 材料表明在二战后期美苏等大国召开了一些会议,解决了一些问题,由此可知,大国协调利于解决问题,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对日作战不是全部会议的主要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期美苏等大国召开了一些会议,解决了一些问题,体现不出强权政治统领战时会议,排除D项。
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法主体增多,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领域和内容)扩大,国际法理念和原则更加多元与成熟,这些现象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A项正确;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个稳定的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项;国际法维护的是所有主权国家的利益,而非仅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C项;当今世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并未建立,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