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社会治理
【主题探究】
角度1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 下面为某学术论文的部分内容。
一、概念界定 1.北洋政府:…… 2.文官制度:近现代官员选拔和管理的制度。该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官制度曾出现官僚习气、争权夺利、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60、70年代鲜有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北洋军阀1912—1928》(全六册)等,收录了不少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关的政府公报、文献档案等。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向专题研究;美国白鲁恂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析。由此推动国内该问题研究进入高潮。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北洋政府:……”中省略的内容。
作答:
(2)阅读“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研究进入高潮的原因。
作答:
角度2 中国近现代社会治理
材料一 随着革命情绪的高涨和革命成果的积累,发动群众、公开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新的目标。截至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各级政权约500个,其中区级苏维埃政权50多个,乡级苏维埃政权400多个。不仅如此,相关基层政权的法律法规也建立完善,如《苏维埃临时组织法》《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等。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后,各地的城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雏形,从而改变了以往基层政权较为分散和无序的状态。这些基层政权承担的职能涵盖了生产发展、群众动员、政治宣传、社会协调等,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团结各个抗战力量,按照“三三制”原则对原有的基层政权进行改造。在各级政权中,中共党员占1/3,党外进步人士占1/3,中间派占1/3。毛泽东同志认为:“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他们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1941年5月,明确以“三三制”作为政权建设基础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正式颁布。这次基层政权的变更,意味着动员群体的扩大和动员制度的修缮,群体的多样化带来利益需求的多样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丹妮、黄颜飞《从动员到整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演进路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基层治理的特点。
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基层治理的意义。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启示。
作答:
1.1905年,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1906年9月慈禧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这表明 ( )
A.晚清官僚队伍颇具民主化诉求
B.“预备立宪”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C.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们的呼声
D.实行立宪是为了挽救清朝统治
2.民国初年的立宪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梁启超说,汝不见袁世凯之偷作皇帝乎 其所弄手法,固曰经国民之投票不愿意要共和也,经国民之投票推他做皇帝也。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
A.袁世凯复辟帝制行径不得人心
B.立宪政治影响国人的思想取向
C.民主平等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D.国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
3.1935年,中共中央在此前设置的中央派遣巡视员对地方党委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工作方式下,创造性地提出对组织基础较弱的地区,派遣巡视人员考察和指导时要尽可能提前征求地方党部的意见,并实行由地方政府派遣巡视员的新模式。这些举措 ( )
A.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充分地调动了群众参政积极性
C.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贯彻了集中与民主相统一原则
4.下图所示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其反映的制度 ( )
A.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
B.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
D.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热点聚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创新
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积累了丰富的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创造了内涵深厚的政权建设资源,为当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基础。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李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研究意义重大》
1944年,乡选运动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全面展开。根据地民众积极参选,组织乡政府,代替保甲制。在淮北地区选举产生的198名正副乡长中,中农有100人,贫雇农有88人,富农只有10人;在江苏台北县(今大丰区)祥丰等5个乡的45名乡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27名,中间进步人士9名,国民党员9名。乡选运动的开展 ( )
A.巩固了工农民主政权
B.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D.加强了农村基层自治
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贯彻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重视调动少数民族革命的积极性
D.探索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2.在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的区、县、乡普选中,有70%的选民参加了选举。晋察冀边区在1940年的民主选举时,参选乡民的比例在80%以上,中心地区的平山、灵寿等县达90%以上。上述数据可用来说明 ( )
A.统一战线阶级基础扩大
B.工农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C.基层自治体制趋于完善
D.根据地的动员能力较强
3.抗战时期,边区各级党委在组织领导普选活动时,积极纠正工农群众敌视地主、富农等错误行为,鼓励和支持非党进步分子、开明绅士等参与边区政权机关的民主选举活动。这体现了 ( )
A.中国共产党关注调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B.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党员干部政治教育
C.中国共产党公私兼顾以调节各阶层利益
D.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实践具有独创性
4.下图是革命艺术家彦涵创作于1948 年的木刻版画《豆选》,该画记录了他在1947 年土地改革中任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区)大河村工作组组长时的经历。当地农民有的识字,有的不识字。画面中各年龄段的农民,有的正在向候选人碗中投掷豆子,有的正在弯腰捡起地上洒落的豆子,有的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该作品反映了 ( )
A.解放区的基层民主政治
B.解放区开办扫盲识字班
C.土改激发农民踊跃支前
D.敌后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2.基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做到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实惠。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逐步形成完善的便民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服务,提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摘编自高世琦《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列举了贫农在12个方面得到的利益:第一,分了田,这是根本利益。第二,分了山。……第五,吃便宜米。……第十一,自己可以吃肉了。第十二,最主要的就是取得了政权。上述变化 ( )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体现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果
D.标志着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1.截至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共有医院11所、卫生所75个、保健所7个、药铺930家、保健药社26个;边区政府还专门组建专业防治队伍,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加强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陕甘宁边区意在 ( )
A.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B.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C.保障抗日战争胜利
D.巩固工农联合政权
2.下图所示是一张1958年的“扫盲证书”。这反映出教育 ( )
A.为经济建设培养科技人才
B.推动了教育领域“大跃进”
C.加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3.图1、图2所示为20世纪60、70年代的两幅宣传画。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
图1图2
A.国家医疗资源分配渠道多元化
B.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到重视
C.农民卫生防疫观念亟待加强
D.传统中医药事业重新焕发生机
4.下表所示为2012—2022年我国基层治理话语体系的演变轨迹。这反映出,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 ( )
关键词 强度 关键词演变年份
土地 3.6 2012—2014年
制度 2.94 2013—2014年
农民 2.8 2013—2015年
城镇化 4.92 2014—2017年
民主 3.95 2014—2018年
协商民主 6.98 2015—2018年
国家治理 3.96 2015—2017年
项目制 3.46 2015—2018年
精准扶贫 9.98 2017—2020年
枫桥经验 4.19 2018—2019年
德治 2.92 2018—2020年
第一书记 3.07 2019—2020年
形式主义 3.2 2019—2022年
A.注重多元目标的齐头并进
B.发挥法制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C.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创新
D.依靠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参考答案
五、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社会治理
角度1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 (1)北洋政府: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使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新气象。
(2)原因:学界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国内学者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的统治时间是1912—1928年。其是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统称。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列强扶植,对内实行独裁统治,促使政局动荡。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促使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新气象。第(2)问,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进入高潮”可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根据材料“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可分析得出,学界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根据材料“国内学者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论著增多,研究由整体、宏观转向专题研究”可分析得出,国内学者转向专题研究,研究日益深入;根据材料“美国白鲁恂采用政治学研究方法、美国齐锡生围绕文化心态层面、加拿大陈志让提出‘军绅政权’,都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深入探析”可分析得出,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方法、视角、概念,丰富了研究思路;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知识可分析得出,我国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并确立公务员制度,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制度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角度2 中国近现代社会治理
答案 (1)特点:服务于革命的需要;基层政权数量多,层级化,法制化;政权由分散到集中;基层政权承担职能较多。
(2)意义:保证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阶层的积极性;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启示:坚持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创新和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和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应与具体国情相适应。
解析 第(1)问,根据“随着革命情绪的高涨和革命成果的积累,发动群众、公开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新的目标。截至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各级政权约500个,其中区级苏维埃政权50多个,乡级苏维埃政权400多个”“相关基层政权的法律法规也建立完善,如《苏维埃临时组织法》《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等”“各地的城乡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雏形,从而改变了以往基层政权较为分散和无序的状态。这些基层政权承担的职能涵盖了生产发展、群众动员、政治宣传、社会协调等,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得出。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这次基层政权的变更,意味着动员群体的扩大和动员制度的修缮,群体的多样化带来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坚持党的领导作用、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创新和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和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应与具体国情相适应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慈禧太后立宪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革命,并“可使我……朝基础永久确固”,D项正确;晚清时期封建官僚缺乏民主化诉求,排除A项;“预备立宪”确实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但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废除科举制度后知识分子的呼声,排除C项。
2.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借助国民投票废除民主共和制,又借国民投票推选他做皇帝,反映了立宪政治影响国人的思想取向,B项正确;材料所述是袁世凯利用选举复辟帝制的现象,没有体现人们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混乱的政治环境,未涉及民主平等理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排除D项。
3.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派遣巡视员对地方党委进行监督和指导,体现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中共中央提前征求地方党部的意见,并实行由地方政府派遣巡视员的新模式,又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原则,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全国抗战时期正式形成的,排除A项;这些举措主要是关于党内监督和工作方式的调整,对群众参政的积极性影响不大,排除B项;“摆脱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1955年”“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正确;爱国统一战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有关,排除D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创新
C 解析 通过乡选运动,苏中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基本掌握在中农和贫雇农手中,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C项正确;此时是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排除A项;乡选运动并没有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B项;农村基层自治主要指的是村民自治,材料没有涉及这一点,排除D项。
1.C 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及其领导的军队颁布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政策文件,强调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少数民族并充分调动其革命积极性,C项正确。此时尚未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而非民主政权建设,排除D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7—1940年,在根据地所进行的选举中,普通民众的参选率较高,这表明根据地政权得到民众的支持,根据地的动员能力较强,D项正确;广大群众本身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排除A项;当时的根据地政权性质是抗日民主政权,并不是工农民主政权,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知当时基层自治体制趋于完善,排除C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积极纠正工农群众敌视地主、富农等错误行为,鼓励和支持非党进步分子、开明绅士等参与边区政权机关的民主选举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以建立广泛的、包容各阶级各阶层的民主参与为中心,集中体现在以普选为基础的民主选举实践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方面,体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实践的独创性特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主、富农、非党进步分子、开明绅士等参与边区政权机关的民主选举活动, “调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开展党员干部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是为了联合更多的人抗日,不涉及公私问题,排除C项。
4.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47—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期间,“豆选”是指解放区民众通过投掷豆子的方式选举解放区干部,所以这一作品反映了解放区的基层民主政治,A项正确;“豆选”是指选举基层干部,并不是开办扫盲识字班,排除B项;该作品反映的是民主选举,没有体现土改激发农民踊跃支前,排除C项;敌后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2.基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C 解析 根据材料“第一,分了田,这是根本利益。第二,分了山。……第五,吃便宜米。……第十一,自己可以吃肉了。第十二,最主要的就是取得了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分得了土地,有了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权,这都是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果,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排除A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早在1927年就已开辟,排除B项;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排除D项。
1.C 解析 陕甘宁边区对公共健康卫生的重视,为实现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A项是直接目的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只是目的之一,主要目的是采取措施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政权,而非工农联合政权,排除D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扫盲运动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D项正确;扫盲是让人们认识汉字,并不能直接培养科技人才,排除A项;扫盲运动没有体现出“大跃进”的特点,排除B项;扫盲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教人们认字,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排除C项。
3.B 解析 根据宣传画中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贫下中农服务一辈子”“大队合作医疗站”等信息可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医疗资源分配渠道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国家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农民卫生防疫观念的落后,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C 解析 “基层治理”主题随国家中心工作进行话语重构,经历了“以土地产权为主的乡村社会建设—以精准扶贫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建设—以公共事务为主的乡村自治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12—2014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土地复垦、土地流转等条例,这个阶段乡村治理的话语体系主要围绕土地产权展开。到了第二阶段(2015—2018年),乡村治理的中心工作是脱贫与振兴,话语建构也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要素。在第三阶段(2019—2022年),乡村治理出现了自治、公共事务、协商民主等话语要素,可见乡村自治体系建设成为重要任务之一。基层治理话语主题的演进不仅是政治话语体系的动态演化,也是我国政治实践的创新发展,这反映出我国基层治理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创新,C项正确;“齐头并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创新科技对治理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