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专题七 开放类——观点论证型(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题型分类突破】专题七 开放类——观点论证型(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4 18: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七 开放类——观点论证型
【题型分析】
开放类试题(题型七—十)
基本结构(三段式——总分总)
(1)论题:自拟论题/评析观点/提炼观点(1—2分)
必须围绕题目主题,必须是结构完整的句子,必须是陈述句。
(2)论述:必须以史实为论据(例子)对论题进行阐释(8—9分)
①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对应结论)。
②一般需要列举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史实作为论据。
③可以从广度(同一方面,呈平行并列关系的三个史论,如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深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三个史论,如背景原因、内容特点、意义影响等)或正反两方面(中外、古今、变与不变等,广度、深度相结合)论述。
(3)总结:对论述内容进行总结,围绕主题进行升华(1-2分)
必须进行升华,不可简单重复题目。
观点论证型命题角度
(1)材料大多出自历史学者的著作,常以一段历史结论型或历史解释型材料为载体命制试题。
(2)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观点。
题目类型
(1)材料中有多个观点,依据材料和所学,选择你赞同的一种(或两种),并加以评论(析、述)。
(2)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观点并加以评论(析、述)。
(3)直接提供史学界对某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观点进行评论(析、述)。
【真题改编】
(2024·江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解题步骤】(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试题主题明确——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 格等)   有效信息 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时空定位 世界古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其成因和作用;古希腊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成因和作用;古希腊思想文化及其成因和作用
层次鲜明 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作答:



(2023·湖北,18)(节选)[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国际货币关系的政治(1958—1971)》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
【解题步骤】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题干分解 思维定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结合型
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 论证、评述类
第二步:套模板,针对作答(本设问为论证、评述类题目,套用论证、评述类答题模板)
材料分层 材料信息 把握层意 所学知识 论证、评述
第一层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确保黄金储备,稳定美元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层 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 以美国为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金融霸权的崩溃
第三层 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 引发恐慌,担心带来经济萧条、政治混乱、引发战争
第四层 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积极方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
作答:








【最新模拟】
(共2题,计24分)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但其在二战中沦陷,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甚至一度得不到盟国的承认。战后美国根本不把法国作为战胜国来对待,对战后重大问题的处理,法国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没有多少发言权。戴高乐1958年上台后,法国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其发展速度还超过了美国,至1970年,法国国民收入达1 283亿美元,居西方世界第三位。
1958年9月17日,戴高乐向艾森豪威尔总统递交了一份私人备忘录,要求在北约内成立由美英法组成的大西洋理事会,以决定北约组织的世界战略和政治问题,否则法国将不参加任何发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他主张“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1966年7月,戴高乐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政治会谈后表示要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双方同意欧洲问题应该在欧洲范围内进行讨论,称欧洲大陆的国家应该努力为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建立缓和气氛准备必要条件。戴高乐还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到继续维持法国与殖民地的传统关系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改弦更张,使自己转变为非殖民化的倡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实施者。
“戴高乐主义”成为激发法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愫,使得法国人恢复了自19世纪以来多年没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法国得以重新走向世界。戴高乐想象中的大国地位,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作为戴高乐主义的一种理想,是可以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现实政治目标,那又是脱离实际的。戴高乐主义在反对美国霸权的同时,明显地暴露出了要使法国取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的意图。
——摘编自张猛《试论戴高乐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戴高乐主义进行简要评析。(12分,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解题步骤】(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戴高乐主义进行简要评析。(试题主题明确——评析戴高乐主义)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法国经济不断得到恢复”“要求在北约内成立由美英法组成的大西洋理事会,以决定北约组织的世界战略和政治问题”“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要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使自己转变为非殖民化的倡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实施者”“激发法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愫,使得法国人恢复了自19世纪以来多年没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法国得以重新走向世界”“要与美国平起平坐”
时空定位 世界近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反对美国的控制;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一体化:缓和东西方国家的关系:倡导非殖民化
层次鲜明 背景—具体内容—积极影响—局限性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作答:






2.(12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米棉之战”
1949 年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后,面临着市场混乱、物价飞涨的局面。10 月,上海投机资本家趁政府收购粮棉之机,大量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联合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投机商,统一行动。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三日一小涨,五日一大涨,上海米、纱、煤油、火柴价格持续暴涨。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共产党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
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在涨价最猛的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阳、武汉、西安、广州、南京 8个主要城市统一敞开抛售,上海的国营花纱布公司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吞吐,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催征税收,进一步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失灵,纷纷破产。在掌握足够的周转粮之后,中财委又部署于 1950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在上海敞开销售大米2亿多斤,国营粮店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粮价连续数日下跌,使期待暴利的投机商不得不将囤积的大米全部蚀本吐出。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
——据许毅、李正华《陈云领导的上海“米棉之战”》整理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米棉之战”,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结合材料评述“米棉之战”。(12分)
作答:







【技巧归纳】
观点论证型答题要领
(1)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的关键语句。
(2)提炼、选定观点
①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
②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观点。
③选出的观点要做到立场鲜明、言简意赅,且为陈述判断句。
(3)搜寻史实进行论证,即史论结合论证,用2—4则史料来论证,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然后下一个总结论,史料要与观点逻辑一致。
(4)总结提升、组织答案
①总结要呼应开头,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②组织答案要表述成文,最好是三段式,不要序号化;注意字数限制,一般要写满;语言要精练,切中要点;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
学习札记










参考答案
专题七 开放类——观点论证型
答案 观点: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阐述: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古希腊创建了城邦制民主政体,这是一种公民自治的民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奠定了基础。在雅典,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这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其次,在经济生活方面,古希腊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这种经济活动客观上催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也在物质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
再次,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古希腊的文学、戏剧、艺术等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答案 (2)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为了保卫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以稳定美元的汇率;这一举措使得美国霸主地位开始衰落,引发人们对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恐慌。旧体系崩溃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1.答案 示例
二战以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丧失了大国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戴高乐为维护法兰西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形成了戴高乐主义。(2分)
戴高乐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美国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高法国国际地位;加强西欧大陆国家的联合,推动欧洲一体化;缓和东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中法、苏法关系);倡导非殖民化;等等。
戴高乐主义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法兰西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了西欧一体化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有利于改善东西方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第三世界兴起;等等。
但戴高乐主义过于理想化,与法国国力不相符,还存在霸权主义的倾向。(8分)
总之,戴高乐主义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它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分)
2.答案 “米棉之战”实质上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2分)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企图破坏社会稳定,推翻新政权。党中央通过调集全国物资、统一行动,打击投机商等措施,稳定了物价,取得了市场主动权。“米棉之战”的胜利,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巩固人民政权具有重要意义。(8分)
在“米棉之战”中,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国营经济也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保障了斗争的胜利。这充分展现了党的领导力和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新政权具有强大生命力。(2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也对上海进行封锁,并断言共产党有本领打天下,但没有本领治天下,有本领指挥打仗,但没有本领管理经济”“经此‘战役’,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可知,“米棉之战”实质上是党领导人民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从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历史意义分别阐述。最后根据材料“面对这一局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集中调运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由中央财经委员会集中掌握”进行分析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