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表明、说明”类
【真题示例】
1.(2024·全国甲卷,32)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 )
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
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价值,材料强调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思维路径 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更加关注现世生活,C项正确
失分 点评 说法绝对 “彻底否定”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
概念曲解 16世纪,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时提出“因信称义”,排除B项
史实不符 启蒙运动时期提出天赋人权的思想,排除D项
2.(2024·安徽,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尝试海运,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运送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
思维路径 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B项正确
失分 点评 主旨不符 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
表述绝对 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史实不符 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经济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
3.(2024·湖北,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秦朝时期的经济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可知,秦朝时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
思维路径 材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秦国耕战国策,B项正确
失分 点评 节外生枝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信息,排除A项
理解偏差 材料体现的是秦朝要求在农忙时节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此法令较为合理,不属于残暴严苛的统治,排除C项
史实不符 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项
4.(2024·湖南,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工业革命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尽管较为笨重,但其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维路径 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
失分 点评 表述绝对 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以偏概全 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项
史实不符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
【真题改编】
(2024·湖南,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改编)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
A.奴隶地位有所提高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政治制度的民主性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024·甘肃,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改编)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
A.北洋军阀割据势力不得人心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外交失败引发学生爱国运动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024·全国甲卷,33)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 )
A.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B.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
C.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
D.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
(改编)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 )
A.开始实现生产的专业化
B.促使女权运动开始兴起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2024·湖南,15)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 )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改编)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 )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美国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美国建立“福利国家”势在必行
(2024·安徽,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改编)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 ( )
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
C.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荷瓷器贸易
D.中国已经成为荷兰的经济附庸
(2024·甘肃,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改编)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最新模拟】
(每小题3分,计48分)
1.(原创题·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大禹治水与夏国家的产生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治理水患需要集中全社会的资源,要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产生管理机构。这说明了 ( )
A.社会治理推进体制构建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治理水患需要中央集权
D.大禹治水推动阶级分化
2.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 )
A.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3.东汉末年出现“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的局面;东晋时期则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这表明 ( )
A.九品中正制被破坏
B.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
C.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D.南方政权更替频繁
4.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 )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
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5.明清时期诸多家训不再单纯要求家族子弟读诗书、习举业,而是实事求是地选择可自立行业,农桑、商贾至于书画医卜也可,即“凡学一艺,必有益于自身”。这说明明清家训 ( )
A.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
B.鼓励宗族子弟分家择业
C.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D.体现工商皆本的价值观
6.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支持梁启超办时务学堂时指出,“泰西各学均有精微,而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强学会研究中西各种学问时“皆以孔子经学为本”。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
A.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B.洋务派势力依然很强大
C.维新势力受到政治打击
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7.(原创题·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而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即反对满族统治的民族主义。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袁世凯复辟与1917年张勋复辟)铺平了道路。”这表明 ( )
A.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度更艰难
B.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是中国同盟会导致的
C.辛亥革命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8.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其主要内容是:废除治外法权;废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交还北平使馆区和租界;等等。这表明 ( )
A.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C.轴心国力图迅速结束战争
D.中华民族的抗战成效显著
9.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着重探讨了各类引进问题,尤其是怎样提升技术引入力度、增加外汇、使用比较合理的方式去引进海外投资等。这表明当时我国 ( )
A.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B.改善经济建设环境
C.调整外资利用方式
D.探寻经济发展路径
10.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欢乐春节、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集等一批文化交流活动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这表明文化外交 ( )
A.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手段
B.实现了外交工作重心转移
C.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11.生活在汉谟拉比创建的帝国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居民的信仰虔诚而热烈,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自己的风俗和法律习惯。他们对城市和故乡的认同根深蒂固,他们首先是尼普尔人、乌尔人、乌鲁克人、拉尔萨人……而不是某个大国的国民。这主要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
A.多元文化帝国治理的复杂性
B.宗教信仰矛盾引发强烈冲突
C.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采用暴力手段巩固王权统治
12.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并把土地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
A.雅利安人进入北部地区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进入封建社会形态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13.1517年,马丁·路德将反对教会的论文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论文是用德文印刷的,并在“15天内传遍全国”。从1520年至1540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这表明印刷术的发展 (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
C.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地位
14.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在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并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15.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我们有权引以为自豪的是,从对人民群众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所做的这种清除工作比……法国大革命要……深刻得多。”这说明十月革命 ( )
A.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第一次伟大尝试
C.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16.2024年3月,美国众议院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法案,强制中国某公司出售旗下短视频应用程序,否则将会封禁这款全美最受欢迎的手机软件。有人据此创作了如右漫画,意在说明美国 ( )
漫画《美国政治的双面游戏》
A.滥用国际规则具有破坏性
B.奉行丛林法则具有掠夺性
C.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紧迫性
D.宣扬自由民主具有虚伪性
参考答案
专题三 “表明、说明”类
(2024·湖南,1)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虽然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者,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的说法错误,虽然国人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手中,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D项。
(改编)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虽然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者,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的国人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国人属于西周的自由民,国人不包括奴隶,排除A项;虽然“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材料更强调“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D项。
(2024·甘肃,7)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之前日本人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的转变,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上并没有分裂,排除A项;“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说法过于绝对,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并没有完全答应,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办为开始标志,当时尚未开展,排除D项。
(改编)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之前日本人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最后通牒时间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时间作为国耻日的转变,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当时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排除A项;材料中的爱国运动不一定是学生发起的,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的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2024·全国甲卷,33) A 解析 工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大部分以分包的形式在家庭里开展,集中的工场非常少见。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工厂制度成为最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实施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故 A项正确。机器大生产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故B项错误。工人权益并非由工厂纪律保障,故C项错误。劳动自主性不是由工厂制提高的,故D项错误。
(改编)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变化,女工不能轻易休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下半叶,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巨变,因此材料的现象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工场时期,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对女工的压榨,但没有涉及女性为争取自己权益进行的斗争,排除B项;工业革命改变了纺织厂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排除D项。
(2024·湖南,15) A 解析 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得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受到更多关注。美国总统威尔逊认识到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进而去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由此可见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国内革命的形势,且此时美国并未出现国内革命,排除B项;世界大战不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更不会直接推动各国改善工人待遇,排除C项;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1919年美国还未出现法西斯主义,排除D项。
(改编) A 解析 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得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受到更多关注。美国总统威尔逊认识到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进而去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由此可见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国内革命的形势,且此时美国并未出现国内革命,排除B项;美国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在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调整劳资关系,但没有涉及“福利国家”制度,且“福利国家”建立于二战以后,排除D项。
(2024·安徽,14) A 解析 根据材料“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增强,商品种类交流的规模更大,程度更加频繁,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故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掠夺,无法得出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的结论,排除B项;资本原始积累是主要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机器大生产的内容,与工业革命无关,且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项。
(改编)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外销瓷,以至引发模仿中国外销瓷的情况,这说明17世纪以来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逐渐加强,故选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中国外销瓷,不等于其垄断瓷器贸易,“垄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荷兰对中国的掠夺,无法得出中国已经成为荷兰的经济附庸的结论,排除D项。
(2024·甘肃,2)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代文书制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即“式”,说明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C项正确;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地方治理日趋完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改编) D 解析 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以及问询、议论等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据此可知秦代行政运作趋于规范,故选D项;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材料中秦代行政运作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写明制书……年月日……天数……一起呈上”说明官僚体系效率较高,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严刑峻法实施的情况,排除C项。
1.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禹治水属于社会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机器产生,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国家机器的关系,B项错误;治理水患过程中有一定的权力集中,但不是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化,D项错误。
2.A 解析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的《法经》内容涉及打击盗贼和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魏国的长治久安,以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所以李悝的《法经》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项;题干所述《法经》的内容是针对盗贼和编户齐民的,并未涉及打击贵族势力,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打击了贵族势力的结论,排除B项;《法经》的内容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法经》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C 解析 根据材料“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皇权不振;根据材料“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发展壮大,垄断官场,从而削弱皇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受到削弱。综上可知,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东汉末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三国两晋时期皇权的削弱,“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4.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房琯因为“素有宰相望”“素有重名”,先后受到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器重,担任宰相,但最终因受到舆论的非议,被贬为太子少师,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舆论影响宰相的选任,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科举选官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房琯因“素有宰相望”“素有重名”而被拜相,而非因恩荫制度被拜相,排除C项;佛道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时代的家训使子弟的就业择业有了大的变化,不再固执地要求后辈走科举仕途,而是要求根据自身的状况、喜好,实事求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这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与凝聚宗族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子弟择业应结合自身的状况、喜好,而非“分家择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的说法,排除D项。
6.A 解析 由“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必以中学为根本”“皆以孔子经学为本”可知,这两种说法都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可见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B项;陈宝箴支持维新运动,而康有为本身就是维新派的代表,题干只是提到二人的言论内容,并未体现维新势力受到了政治打击,排除C项;二人的观点带有明显的中体西用色彩,所以据此不能得出制度变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
7.A 解析 材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斗争的过程中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没有意识到在革命胜利后,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建立新的制度,故选A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做法为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提供了可能性,但并不是中国同盟会导致的,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排除C项。民国时期虽然厉行专制统治,但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排除D项。
8.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由于中国坚持抗战,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英美废除了英美在华的不平等条约、治外法权、其他特权和收回租界,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显著成效,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抗战形势发生根本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表述夸大了废约条款的作用,排除B项;“轴心国力图迅速结束战争”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夕,国家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模式,进而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路径,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改善经济建设环境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而非调整外资利用方式,且此时尚未进行对外开放,排除C项。
10.D 解析 据题干“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欢乐春节……成为文化外交的标志性品牌”等内容可知,中国在新时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外交,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活动,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外交,而并不仅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排除A项;题干仅述及“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但不能据此扩大为“外交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但是题干述及的文化外交并不局限于“大国”,排除C项。
11.A 解析 根据材料“每个城市……有着自己的风俗和法律习惯”“他们首先是尼普尔人……而不是某个大国的国民”可知,在古巴比伦王国内部不同城市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保护神、风俗和法律习惯,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不强,这表明多元文化帝国治理的复杂性,故选A项;虽然古巴比伦王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居民的信仰虔诚而热烈,但材料并未提及这些不同的信仰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介绍了古巴比伦王国城市和居民的基本情况,没有关于统治手段的描述,不能得出“采用暴力手段巩固王权统治”的结论,排除D项。
12.C 解析 据材料戒日王朝“臣属的封地称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可知,戒日王朝实行采邑制,表明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形态,故选C项;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进入印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奴隶制王朝”不符合史实,应为“封建制王朝”,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当时的印度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13.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传播,而德文书籍也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大量出版,这有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即印刷术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德文出版书籍增加,重点在于其用德意志民族语言进行思想宣传,即增强德意志民族意识,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马丁·路德反对教会并不意味着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排除B项;材料与教会的统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
14.D 解析 根据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并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说明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故选D项;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德国并没有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项。
15.C 解析 根据材料“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比……法国大革命要……深刻得多”并结合所学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故选C项;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列宁主义正式诞生,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B项;十月革命属于斗争实践,不属于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排除D项。
16.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众议院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法案,强制中国某公司出售旗下短视频应用程序,这种行为表明美国在实际行动中并未真正贯彻其宣扬的自由民主原则。漫画中将美国的这种行为比作“海盗文化”,暗示了美国的双重标准和虚伪性,故选D项;漫画的重点在于揭示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两面性,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美国滥用国际规则,排除A项;“海盗文化”通常代表着不受规则约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掠夺行为,而“规则秩序”与“海盗文化”的对立,正好揭示了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既强调规则秩序,又奉行丛林法则进行掠夺的两面性,B项不能完整反映漫画信息,排除;“维护国家安全”只是美国找的借口,并不代表其国家安全真正受到威胁,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