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比较、变化”类
【真题示例】
1.(2024·山东,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可知,邓小平认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之上
思维路径 材料说明邓小平认为必须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
失分 点评 概念曲解 结伴而不结盟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张冠李戴 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排除C项
偷梁换柱 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排除D项
2.(2024·湖南,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解题 秘籍 试题主旨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材料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财富
思维路径 镇压起义的大量支出,给英、法等殖民国家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其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B项正确
失分 点评 理解偏差 材料涉及的是二战后殖民国家势力的衰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无关,排除A项
主旨不符 材料的主旨并非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对比,排除C项
节外生枝 材料并未讨论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而是殖民国家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排除D项
【真题改编】
(2024·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改编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主张 ( )
A.隆礼重法 B.节俭尚贤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改编2)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下列治国思想与该学派相符的是 ( )
A.君子治国 B.节俭尚贤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2024·安徽,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改编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
A.青铜变化影响社会变革
B.战争对武器材质的需求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改编2)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
A.宗法观念名存实亡 B.商朝政制得以延续
C.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各类文字趋向统一
【最新模拟】
(每小题3分,计48分)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两大重要河流——黄河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两大河流流域内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下列选项中,均属于长江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C.半坡文化、龙山文化
D.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
2.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 (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3.在君臣孰劳问题上,慎子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认为“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方可谓“贤主之经”。这表明二者 ( )
A.政治出身的相似 B.等级观念的差异
C.治国理念的相通 D.学术观点的分歧
4.(原创题·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宋代以前,常有大将、后妃或重臣夺权篡位的事情发生,但960年以后的王朝或为他族所灭,或亡于农民起义,但再无臣下篡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发生。这一变化 ( )
A.源于文官制度的成功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导致宋朝最终走向灭亡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的亲信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 )
A.分化了内阁事权
B.规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C.催生了权臣干政
D.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6.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 ( )
思想家 观点
孟子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荀子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而辍广
A.道法自然 B.天人关系
C.民本思想 D.宇宙法则
7.下表所示是地方志记载的清朝前期江南部分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地区 记载 出处
松江府 郡东……种棉花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 《松江府续志》
嘉定县 邑中种稻者三分之一……农家多栽棉花 《嘉定县志》
太仓州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余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三 《太仓州志》
据此可知,江南这些区域 ( )
A.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效益驱动
B.水稻和棉花轮作制得以推广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商业资本介入农业领域
8.下表为1864—1884年中国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动趋势 ( )
年份 1864年 1869年 1872年 1879年 1884年
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
B.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C.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趋势
D.折射出小农经济形态的稳固
9.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乡镇企业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
A.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10.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三个“高点”出现的共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政策变革或调整的推动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写道: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用廉价的粮食讨好民众……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反映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 )
A.城邦民主政治建立
B.贵族寡头政治出现
C.元首制独裁的形成
D.王权受封建主限制
12.下表所示是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颁行的一些法案内容。这些法案内容 ( )
年份 法案内容
1667年 提高外国葡萄酒进口税
1678年 对雇佣25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商店、商船减免契约税
1682年 各省治安官可为500法郎以内的贷款合同作担保
1685年 采用新型纺织机织造毛呢的工商业主可获皇家特许状,所获利润的25%上交国王
A.推动了自由主义的产生
B.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C.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加重对工商业者的盘剥
13.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力量上看,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也有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领导的。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
A.反殖民统治斗争形式多样
B.彻底摆脱西方殖民统治
C.民族革命出现各阶层联合
D.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各异
14.(原创题·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二战期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向国外提供了高达500亿美元的物资。1944年,美国注意到苏联似乎利用美国人的慷慨为战后重建作物资储备,随后下令停止向苏联实施《租借法案》。美国这一政策的变化具有 ( )
A.战略的过渡性
B.扩张的收缩性
C.目的的统一性
D.本质的侵略性
15.下表所示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
东亚模式 拉美模式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
发展战略 以外向型为主(出口导向) 以内向型为主(进口替代)
政府干预 灵活务实 僵化迟钝
政治稳定 政局稳定 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
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 )
A.以各自的历史和地情为依托
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
16.下图所列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参考答案
专题四 “比较、变化”类
(2024·新课标卷,25)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上层建筑变革的背景下,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但道家与此主张相悖,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如《道德经》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表述,故选C项;儒家经典《礼记》中有“选贤与能”的主张,墨家代表墨子则倡导尚贤,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任贤”并由贤良智者“集思广益”,他们都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一些诸侯国统治者的呼应,排除A、B、D三项。
(改编1)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平民的利益,主张“节俭”“尚贤”,排除B项;法家提出以法治国、因时变革的思想,排除D项。
(改编2) A 解析 根据“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该学派认为,只要人的素质达到君子的水平,即便没有法也能够很好地治理国家。由此可知,该学派注重人的能力和素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应该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项正确;B项是墨家思想主张,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与“君子”不符,排除B项;该学派重视人的作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二者不相符,排除C项;该学派认为“则法虽省,足以遍矣”,由此可知该学派不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2024·安徽,1)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实用,附饰物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纹饰,审美功能增强,这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将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D项。
(改编1)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实用,附饰物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纹饰,这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弱化,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但青铜器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变革的表现和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与武器的需求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将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D项。
(改编2) C 解析 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或“余一人”或“我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中晚期诸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分明是没有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僭越了周礼,表明传统礼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虽然与商代有所关系,但无法直接证实周朝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字的内容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发展变化,排除D项。
1.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均属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B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排除A项;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排除C项;石家河文化属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红山文化属于辽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高尚的品德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墨子的“节俭”也是一种个人品德的体现,他们的这些主张都强调了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故选B项。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跟“节俭”思想不符,排除A项;只有墨子明确主张“节俭”,不能就此说他们都推崇节俭,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和墨子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D项。
3.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慎子和韩非的主张可知,慎子和韩非在君臣治国理念上有相同之处,均强调臣子多办具体事、做实事,君主不要过多干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者的治国理念,非政治出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二者的学术观念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
4.A 解析 之所以宋代没有臣下篡权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发生,是因为宋代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方针,大量的文官被任用,这些文官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才有了材料所示变化的出现,故选A项;这一变化并不会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B项;宋朝走向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重文轻武原则和它的灭亡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5.B 解析 据材料“皇帝选用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皇帝在选用顾问商议政务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军机处设立后,在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身份限制,这反映了皇帝的用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与军机处的具体职权,排除A项;军机处跪受笔录,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本身没有催生权臣干政,排除C项;军机处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强化了君主专制,没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材料“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知,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专心修养自己天然的爵位,而人世的爵位自然就跟着来了。根据材料“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而辍广”可以得出,荀子认为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中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中止向远处延伸。这说明二者都关注天人关系,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孟子、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孟子未探讨宇宙法则,排除D项。
7.A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松江府、嘉定县和太仓州的农作物种植中,棉花的种植比例都较高,而水稻的种植比例则较低,棉花相较于水稻,其种植和加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南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大多是棉花,少数区域种植水稻,而非水稻和棉花轮作,排除B项;虽然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江南部分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未提及商业资本对农业的影响,排除D项。
8.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64—1884年中国进出口平均税率在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出口税率远远高于进口税率,相对而言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这对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工业不利,从而阻碍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故选B项;当时中国关税主权并不自主,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近代国际贸易通常倾向于降低关税以促进贸易自由化,材料中的税率上升与这一趋势不符,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排除D项。
9.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78年到2008年,乡镇企业产值增加,且乡镇企业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的建设,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B项;当时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排除D项。
10.B 解析 据图可知,材料中的三个“高点”分别对应的时间是1957年、1984年、1993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1984年已经初见成效;中共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图中三个“高点”的出现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变革有关,B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高点”出现的共同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是经济调整或经济改革,排除A项;1957年不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题干中三个“高点”对应时间均不是21世纪初,排除D项。
11.C 解析 据材料“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屋大维通过多种方式将权力集于己身,建立了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统治,故选C项;罗马政体由共和制演变为元首制,没有建立城邦民主政治,排除A项;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统治,并非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排除B项;王权受到封建主限制是西欧中古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屋大维统治时期的欧洲社会是奴隶制社会,排除D项。
12.C 解析 材料中的这些法案内容都有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因为它们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法案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的特点,不利于推动自由主义的产生,排除A项;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而不是限制,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并没有加重对工商业者的盘剥,排除D项。
13.D 解析 一战后,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包括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这些国家拥有的阶级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各异,促使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故选D项。材料内容是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斗争形式,无法得出“多样”的结论,排除A项;一战后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依然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彻底摆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各不相同,没有涉及各阶层之间的联合,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A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租借法案》调整背后美国对苏联态度的变化,A项与材料和史实相符,故正确;美国在二战后迎来向全球扩张的时代,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由援助苏联参加二战到停止援助,从拉拢苏联到为遏制苏联作准备,美国前后政策的目的性并不统一,排除C项;二战期间,美国站在同盟国一边,并没有对外侵略,排除D项。
15.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东亚模式依托于儒家文化背景,强调出口导向和政府灵活干预,政局相对稳定;拉美模式则依托于天主教文化背景,强调进口替代和政府干预,但政局较为动荡。这两种发展模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和地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这些国家是独立自主发展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这些国家都没有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排除。
16.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或更新多部关于文化遗产的文件,既有自然遗产的,也有文化遗产的,反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故选B项;文化遗产是指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有别于自然遗产,材料中既提到了文化遗产,也提到了自然遗产,故“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符合题干“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的要求,排除A项;上述文件的颁布是为了对现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保护,但受时间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文化遗产均真实,“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通过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文件,没有各国的大力支持,很难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