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章节 第四单元第4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节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 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 教法: 情景教学法 、讲授法、问题引领式教学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教 学 流 程
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探究 个性设计
导入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对比两幅图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通过图片可以看到,拓跋焘持弓背箭,头戴风帽,身着红色翻毛领鲜卑服装,充满着鲜卑游牧民族的狂放气息;而拓跋宏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大袖长衫,褒衣博带,尽显文人的潇洒飘逸,同为北魏皇帝,二人形象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答案提示: 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2、教师指导:【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教师指导:前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和他们商量说:“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由此可知,苻坚想去讨伐晋朝。3、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教师指导:淝水之战的失败激化了前秦内部各种矛盾,北方诸侯纷纷复国自立,再度回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这一战役,也使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②【温故知新】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哪几个么?答案提示:4、教师指导:看典故,猜成语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余众弃甲宵遁(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教师指导:谢安年轻时曾出仕,后来选择隐居会稽东山,年过四十后,应桓温之邀再度出山担任司马,并逐步晋升至中书、司徒等要职。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把我带领的每个兵的马鞭子都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苻坚发现晋军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在北望八公山上时,由于草木的形态让他产生了错觉,仿佛看到了敌兵,因此产生了惧色。大量士兵丢弃盔甲,连夜逃跑。听到风吹草动或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朝的追兵到了。[可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借成语故事梳理淝水之战的经过,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5、问题探究:【历史解释】小组讨论: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二)目标导学二:淝水之战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观察地图,画出政权更替示意图,当时统一北方的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教师指导:【史料实证】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面临什么难题?教师指导:东汉末年以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杂居,民族交融趋势开始出现,并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通过材料可知,在民族交融的大趋势下,北魏却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民族矛盾问题,统治者圈占农田,在战争中驱使汉人为先锋,充当肉盾,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这种民族压迫和残暴的统治方式使得当时汉族起义频繁爆发,民族矛盾愈演愈烈。这意味着北魏以其自身习俗无法治理北方,若北魏想要长久的存在,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这迫使统治者做出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决定。当时冯太后进行一系列鲜卑族汉化措施,积极推动汉化改革。3、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孝文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4、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简述孝文帝妙计迁都的故事。494年,孝文帝宣布率军南下攻齐,鲜卑贵族随军从平城到洛阳。遇洛阳绵绵秋雨,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孝文帝仍命令继续南进。贵族们跪在拓跋宏马前,哀求孝文帝放弃南进计划。孝文帝做出很生气的样子,指责贵族们妨碍他完成统一江南的大事业。过了一会儿,他改变语气说:“如果大家不愿意南下,也就算了,但必须迁都到洛阳。否则兴师动众,一事无成,岂不让天下人笑话我吗?”贵族们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同意迁都。通过孝文帝妙计迁都让学生体会孝文帝改革坚定的决心和孝文帝的智慧。同时认识到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便于接受中原文化,为后来的推行汉化奠定基础。5、问题探究:【历史解释】阅读材料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6、知识拓展:【历史解释】根据知识拓展及材料内容说一说北魏迁都洛阳有何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南朝官员陈庆之描述洛阳的情况:自晋宋以来,人们以为洛阳荒凉无比,长江以北被认为是夷族居住的地方……不久前,我到洛阳,才知道穿着华丽服装的世家大族,在中原比比皆是。那里的人识文知礼,物产丰富,是我从前没有见过,也是难以描述的。(三)目标导学三:北朝政权的更替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地图,画出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教师指导: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分别被军阀拥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虽然东、西魏表面仍由拓跋氏继承,但国家实权被军阀高欢和宇文泰掌控,后高欢之子高洋灭东魏建立北齐,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主张胡汉融合,国力逐渐强盛。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周武帝死后,朝政大乱,国家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随后,隋朝南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2、问题探究:【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阅读下图,归纳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根据图示变化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四)目标导学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教师指导:何为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2、自主学习:阅读P110-111,梳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根据表格内容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3、自主学习:【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教师指导:通过史料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4、问题探究:【史料实证】结合图片,归纳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思考民族关系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教师指导:虽然各民族之间有战争、有议和、有迁徙、但战争是短暂的,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是主流,是长期的。5、自主学习:【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根据材料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6、教师指导:教师指导:虽然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少数民族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和赞颂。【课堂小结】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使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进行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前秦、氐族、苻坚学生自主得出: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生畅所欲言:学生回答: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生畅所欲言: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答案提示: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学生回答:东晋内部军民团结,指挥得当;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前秦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苻坚骄傲轻敌。学生回答:鲜卑族学生回答:以鲜卑习俗治理北方困难重重答案提示:进行汉化改革;巩固统治答案提示: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精神:敢于创新、坚持不懈、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答案提示:①平城位置偏北,粮食供给困难,易受柔然威胁且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改革。②洛阳是汉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答案提示:促进了洛阳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对中原的统治,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学生自主绘制答案提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走向统一学生回答:主动交融、双向交流、程度加深答案提示:②;①③⑤;④⑥答案提示:和亲、人口迁徙、战争、改革; 民族大交融答案提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作业 常规:常规:《优化设计》练习册第19课
拓展:预习第20课
教学反思 教案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