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般信息
课程名称 初中化学 总课时 2
课程章节 第二章第四节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课程题目 辨别物质的组成 ——元素周期表 本节课时 2
教材分析
本节的学习建立在已学习的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子的一些性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结构知识理解物质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例如,根据共价键及分子的空间结构知识,阐述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归纳出“相似相溶”规律等;从共价键的极性对羧酸酸性强弱影响的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要求学生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分子的极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能够说出元素周期表中有7横行(7个周期)、18纵列(16个族),熟悉前20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布。
2 了解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能够通过单元格信息判断元素的种类、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及相对原子质量。
3 通过探究活动,熟悉元素排列的规律,明确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的规律;明确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通常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横向、纵向的结构;元素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提供的元素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布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趣味动漫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门捷列夫很忙》纪录片,过渡主线: 观看完视频,想必大家都会对门捷列夫十分钦佩。他大胆地在自制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4个空位并预测这些未知元素的性质,并在之后被一一证实。同学们认为门捷列夫为什么能够成功? 【学生】: 认真观看。在老师的启示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从门捷列夫不畏权威、坚持自我、大胆假设等角度进行回答。 明确本堂课的知识要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 元素周期表 的结构与信息 二、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 【教师】: 组织学生浏览元素周期表: 请大家观察一下课本P164附录的元素周期表,阐述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学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和18个纵列。 【教师】: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而每个纵列称为一族。一共有多少个族呢?只有16个,这是因为铁、钴、镍三列并为1族。 【学生】:完善笔记、观察前20号元素的分布。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这是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那我们通过阅读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每个单元格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举手回答,说明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展示的信息包括:①元素名称②原子序数③元素符号④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继续追问,实现知识迁移。 请问我们学过与原子序数相关的一个连等式,是什么?那么我们据此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额外获得什么信息?元素符号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单位是什么? 元素概念回顾,并结合时事介绍氕氘氚原子: 同学们,元素的概念是什么?每种元素不只有一种原子,如氢元素就有氕氘氚三种原子,请大家观察它们的结构,并告诉我区别与共同点。 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 近日,大家或许对氚原子有多耳闻。氚具有放射性,因此在地质研究、生命科学及军事等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日本排放的核污水中检测出氚已超标,如果误食核污染海域的海产品,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由此可见,理由好化学,会造福人类,反正则会后果不堪设想。 4. 组内探讨,自主学习: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请大家也当一回门捷列夫,将这10种标有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卡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布,彰显元素的内在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相互补充。 ①原子序数由小到大依次递增 ②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排布在一行,且由左向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布在一列。 教师:正面评价,归纳总结。 师评价:很好,看来每位同学都有成为门捷列夫的潜质。按照同学们的排布思路,展示最终结果,发现与元素周期表完全一致。 5. 板书要点、归纳总结: 教师:板书排布规律: 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通常相同、化学性质相似、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的规律。 学生:记录板书,认真理解。 教师: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元素?谁发现是哪个元素?为什么会这么排布 学生:观察发现He的特殊性,充分思考并从稳定结构入手,分析并作答。 6. 元素分类比赛,探讨元素种类排布规律: 请大家观察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类元素排布的位置。不难发现,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种类是如何排布的? 学生:积极作答——从左到右依次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终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教师:引导思考,实现知识迁移。 大家既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不妨从不同种类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为何是这样排布的。 学生:回顾旧知,分析结构,解决问题。 接下来请男生、女生各派出一位代表,比赛将元素进行分类,看看谁分类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竞赛,回答分类思路及强调汞、金的特殊性。 结合学生的自主观察和知识补充,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过渡至单元格结构所提供的信息这一知识点。 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非毫不相关。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社会责任与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按照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合理的排布规律,使抽象的、纯粹依靠记忆的知识变得生动有序,使学生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从结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学生比赛,增强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性。 练习巩固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及时得到课堂反馈。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请一位同学根据知识框架,对知识进行回顾小结。 教师: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不小。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科学家们研究元素的奥秘、研究已有物质、合成新物质的不竭的灵感源泉。 课堂小结构建知识内部联系,加深学生记忆,完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 教师:多维度布置作业 1.请完成课堂笔记册的知识梳理及练习册本课时作业。 2.自主制作元素周期表卡片,从多个角度介绍你最喜欢的元素,如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及性质等。 题目练习,巩固知识;自制卡片,熟悉元素性质,培养学科思维。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导课较为成功,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在观看完视频后主动发言探讨科学精神,实现了思维的碰撞。阅读课本归纳信息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能够对本章前几节的知识准确把握,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生在活动一中经过激烈地分组讨论,令人惊喜地给出三种排布方式,且跟随着教师引导逐步修正调整,顺利完成。且学生在后续的探究活动、竞赛游戏中表现积极,在课堂小结中能高度地概括本课知识框架,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不足之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 教学时间的把控不足:由于学生分组讨论时间较长,及对学生记笔记时间的规划不足,导致课堂时间在小结时结束,并未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对接本课内容的中考真题的练习,没有达到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效果。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有待提高,备课时课堂环节的预设应考虑学情、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确保环节完善、逻辑清晰、过渡自然、有始有终。
二、 教学素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在介绍氚原子的放射性时,选择用日本核污水泄露的时事及氚在军事、地质、生命科学领域地应用来启示学生合理利用化学的重要性。但一方面只存在价值观输出,而未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感悟;另一方面思政立意较为浅显,只停留在“事件发生”的层面,而非达到“解决问题”的
高度,在育人价值的层面显然有所欠缺。不妨将化学史上手掰原子弹、阻止核爆炸而牺牲自我的科学家故事以资料卡片的形式进行分享,调动学生的情感,这也启示我在寻找备课素材时,要选择合适的素材、深入挖掘素材,充分利用好每一则素材;不断拓展自己的科学视野,“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 课堂练习的设置不够合理:本课的知识在中考中的考察频次较多,各个知识点均有分布,尤其是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而本课我选择将练习题放置在课件最后,导致学生对习题考察的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刻,同时也受到课堂时间限制没有完成练习。今后应当吸取教训,在课堂中即学即练,将习题拆解,化繁为简;再在基础扎实之后进行整合、拓展拔高,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练习与作业。
四、 课堂环节的设计有待优化:学生活动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了学生自主排布元素的活动,但由于课件制作考虑不周,忽略了学生排布元素的一种可能性,从而使得学生上台用白板笔完成这一活动。教学媒体的利用较为单一,下次可以设计卡片和元素周期表幕布等道具,或请学生提前自己制作元素卡片,邀请上台展示成果,效果预计会优于学生口述+课件动画的方式。
五、课堂用语与学科知识的严谨程度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将“纵列”念作“纵行”、“10种元素”误说成“10个元素”的表达问题,虽然及时纠正,却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秩序,甚至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以后讲课要注意调整语速、课前要足够熟练,避免知识性的口误。此外,本课的主角“元素周期表”在课件展示中并未跟踪最新教材进行更新;在介绍元素种类时未能提前严谨地查阅最新资料,确定0族元素的分类,学科知识仍需进一步扎实与丰富。此外,涉及到相对原子质量时,语言描述较为含糊,并未突出强调我们常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针对“元素”而言的,该内容应当在第二章第三节相对原子质量的讲授中,根据学情给学生,为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衔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