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练十 世界历史切面(三)经济生活——从食物采集到技术革命、近现代生活
(建议用时: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吉林高三三模)威尔斯的《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记载,公元前6500年,苏美尔人开凿渠道引水肥田,他们逐渐成为精通水利的工程师;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由此可以判断,两河流域( )。
A.图腾崇拜多元化 B.生产力出现飞跃
C.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D.出现最早农耕文明
2.(2024·江西九江高三二模)下图所示是约3 000年前安第斯山地区出现的培高平台田地。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材料表明培高平台田地( )。
A.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
C.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环保意识
D.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二模)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A.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4.(2024·江苏南通高三一模)1581年,葡萄牙人开始将中国丝绸和印度棉纺织品以及一些奴隶从澳门运送到马尼拉,再转装到西班牙大帆船上,运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则在马尼拉装载西班牙大帆船从美洲运来的白银,返回澳门或果阿。此时的葡萄牙( )。
A.垄断太平洋贸易
B.参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热衷于商品输出
D.得益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5.(2024·辽宁大连高三二模)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非洲野生采集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合法贸易”兴起,同时还有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的扩展,大批商人、猎人、旅行家、自然博物学家源源不断地深入非洲。这些活动( )。
A.表明欧洲列强终止了奴隶贸易
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的合理开发
C.为列强深入侵略非洲作了准备
D.使非洲资源开始被大规模掠夺
6.(2024·贵州贵阳高三二模)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资本大量投资建设印度铁路。到1914年在印度修建铁路总长度高达3.5万多英里。英国通过铁路将其制造的商品销售到印度内陆,回程时从内陆运回诸如煤和棉花等原材料。这( )。
A.密切了英属殖民地间的联系
B.推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C.扩大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版图
D.构建了英印正常贸易通道
7.(2024·广东汕头高三一模)有学者指出:“1871年公社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是因为刚在德国人手中吃了败仗的法国政府为了顶住一波对巴黎的围攻而武装了这座城市,但又无法解除武装,同时也因为这场败仗令很多巴黎人怒火中烧,认定政府是失败的罪魁祸首。”该观点( )。
A.试图否定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
B.承认巴黎公社出现具有必然性
C.忽视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能动性
D.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
8.(2024·福建龙岩高三三模)在17世纪英国的玻璃制造业中,煤炭取代木材作为燃料,获得政府的专利许可;以意大利鹅卵石为原料,面向欧美市场供应产品;采取“三班倒”的生产方式,即工人6小时劳动,6小时休息后轮换生产。这些措施( )。
A.实现了能源结构转型
B.适应了资本积累需要
C.奠定了世界工厂地位
D.开启了国家干预模式
9.(2024·安徽马鞍山高三三模)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的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这反映了当时( )。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人力成本的提高
C.人口迁徙的加快 D.封建秩序的瓦解
10.(2024·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三模)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指出:“批发商这类经济界人物同共产主义似乎有天壤之别。但正是这类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能把人们从小农经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引导到社会主义。”据此可知,苏俄( )。
A.社会主义制度完备
B.努力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C.准备全力发展商业
D.全面放弃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11.(2024·湖北高三三模)以下为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的部分史料内容。据此内容可推知( )。
受访者: 奥莉加·扎普里加耶娃。1918年出生于克里沃舍伊诺村。 访谈内容: 1931和1932年的收成非常糟糕。然而,国家在1932至1933年的采购量,反而是1929年和1930年两个丰收年的两倍多。生活在饥荒地区的高达7 000万人,死亡人数无法计算,因为其中很多人的死亡并未登记在册
A.经济大危机严重影响苏联发展
B.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C.新经济政策导致苏联经济危机
D.苏联工业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12.(2024·黑龙江哈尔滨高三二模)193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这些措施( )。
A.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B.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
C.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
D.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
13.(2024·福建高三三模)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
14.(2024·河北保定高三三模)下图所示为1991年和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增强
B.国际金融动荡不断加剧
C.全球跨国投资格局转变
D.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衰减
15.(2024·河南安阳高三一模)1974—1979年,美国国会共通过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外贸法案70多项。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积极促进多边贸易、地区贸易和双边贸易发展。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通过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开创一个全球经济的新时代”作为战略目标。这一过程反映了( )。
A.美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
B.国际贸易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C.美国主导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D.贸易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
16.(原创)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愈来愈完善,人类的图文生产、音视频生产任务开始转移到工具上;看起来人类依然在发号施令,但AI却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和代理人。AI把控了生产方向,接管了制作流程,并最先触及成品结果。这反映了( )。
A.科技创新引发伦理危机
B.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
C.世界发展呈现不确定性
D.科技革命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与马铃薯初相识的很长一段时间(近150年),欧洲人都对它抱着疑虑和鄙视的态度,更多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物种植。爱尔兰算是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再没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这么狭小的一块耕地之上,喂养如此众多的底层贫穷的爱尔兰人。
18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扩张,工业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马铃薯在英格兰农工阶级的日常饮食中地位愈显重要。相比之下,欧陆农民对马铃薯的态度似乎较为迟疑,法兰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兰人之后,也开始从事它的栽种。法国药剂师巴曼提耶对马铃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积极举措进行宣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为此颁布了血腥的“马铃薯种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饥荒过后,马铃薯的生产就冲刺上扬。到19世纪初,马铃薯早已成为欧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了。此时,东欧的斯拉夫民族也衷心接纳了这个植物。
概括16—19世纪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变化。(6分)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得以在欧洲传播的原因。(6分)
18.(2024·广东韶关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法国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捷径由于没有找到黄金白银之类的贵金属,法国政府一度对北美的探险活动失去了兴趣。但是商人们却看中了北美即加拿大地区的鳕鱼,大量的捕鱼船前往北美捕鱼。1578年仅纽芬兰海域就有150条法国渔船。附近的印第安人对于到纽芬兰海岸上晒鱼的渔民随身携带的铁器及小镜子、小珠子等用品非常渴望,于是就拿出自己所拥有的海狸皮同渔民们进行交换。当法国人把这毛皮带回欧洲时,发现毛皮在欧洲很有市场。这样,最初的毛皮贸易就开始了。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除俄国、英国、西班牙三方力量外,奥地利、葡萄牙、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商人也加入北美西北海岸海獭皮贸易的争夺中。美国商人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该贸易的主角。独立战争刚刚结束,波士顿商人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就于1784年2月驶离纽约港,前往中国开展贸易。据估计,仅1806—1807年,波士顿商人向中国市场输出的海獭皮就达到14 251张。随着海獭数量的减少,海獭皮贸易随之结束,之后美国商人又转向海豹皮。当海豹皮供应不足之时,美国人又把内陆的海狸皮运往中国市场。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付成双《俄勒冈争端与落基山以西毛皮贸易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北美毛皮贸易的兴起原因进行解释。(6分)
(2)指出材料二所处时期的毛皮贸易相对于材料一的变化,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毛皮贸易对美国的影响。(8分)
19.(2024·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纺织品种类和规格不断增多的时代,最新流行的时尚服装往往意味着质地的改变,轻柔舒适的服装更受平民欢迎。16世纪新毛呢的生产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平民购买的新毛呢服装,曾被守旧毛呢商说成是“平民喜爱的轻浮货”。但新毛呢质地轻柔、价格低廉且比较耐磨,恰恰符合平民的购买愿望。17世纪下半叶,英国消费者又掀起了购买进口亚麻布服装的热潮。平民对时尚服装的广泛需求,是刺激英格兰乡村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谭赛花《近代早期英国平民服装的改善与工业革命的孕育》
材料二 军队、海外贸易公司和殖民探险带来了服装市场的繁荣,而妇女密集型的劳动大大增加了服饰的产量,使服饰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政府的立法者、街角的小商贩、犹太籍商人、制作服饰的妇女都在这一最基础的工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时期服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可以作为工业革命的前奏来重新加以界定。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流动小商贩收购的旧衣服,一般都转卖给伦敦的衣服批发商。批发商还充分利用报纸这一有效的媒介,收购英格兰各地的二手服饰。
连戴几个帽子的小贩 提篮子的小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服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8分)
(2)1770年春季的《杰克逊牛津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联系材料三续写完整。(6分)
广告词:约翰,一名来自伦敦的商人,专门收购男式与女式旧服装,不管服装是否有蕾丝花边、刺绣、金银丝浮花或精心的剪裁,也不论其颜色与款式如何……
20.(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能够决定人们的行为偏好,因为人们是在游戏规则之下作出选择的。“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摘编自[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可知,这一时期的苏美尔人已经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C项正确;苏美尔人有自己的宗教,但不能由此推知其图腾崇拜多元化,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苏美尔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虽有水利技术,但这不足以说明生产力出现飞跃,排除B项;原始农业诞生于大约1万年前,但究竟最早诞生于何地迄今无定论,排除D项。
2.A 培高平台田地中来自两侧沟渠、渠中淤泥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平台肥力,渠水有利于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保障墒情,A项正确;培高平台并不能确保农业丰收,平台“主要成本”来自劳动力,与节省劳动力的说法矛盾,排除B项;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安第斯山地区在南美洲,排除C项;阿兹特克文明晚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以物换物”可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密切了欧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C项正确;欧洲与美洲交换商品不意味着已建立起欧洲对美洲的统治,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商品交换不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范畴,排除B项;工业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葡萄牙将不同地区的物品进行转运贩卖,所以说当时的葡萄牙参与了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B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主导的,排除A项;当时的葡萄牙热衷于对外殖民掠夺,没有足够的商品生产能力保证对外的商品输出,排除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大批商人、猎人、旅行家、自然博物学家源源不断地深入非洲,他们通过了解非洲文化、地理等,为列强深入侵略非洲作了准备,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奴隶贸易是否终止,排除A项;材料做法为列强掠夺非洲资源打下了基础,而不是使非洲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排除B项;非洲资源早就被大规模掠夺,D项错误。
6.B 英国在印度建设的铁路将制造的商品销售到印度,为英国工业革命寻找到了国外市场,回程时从印度运回相关原料,说明英国投资建设印度铁路推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B项正确;铁路密切的是英国与其殖民地印度的联系,不是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英国资本大量投资建设印度铁路,说明其投资还是在印度,无法扩大海外殖民地版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能够夺取政权的原因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这一观点没有体现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能动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巴黎公社重要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观点认为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才使得巴黎公社出现,即巴黎公社的出现具有偶然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否定资产阶级政府的合法性,排除D项。
8.B 17世纪英国的玻璃制造业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提高了生产效率,以意大利鹅卵石为原料并面向欧美市场供应产品则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扩大,而“三班倒”的生产方式则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这些都有利于资本的快速积累,适应了资本积累需要,B项正确;虽然煤炭开始被用作燃料,但这并不能说明整个能源结构发生了转型,因为这只是玻璃制造业内的变化,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排除A项;虽然英国后来确实成为“世界工厂”,但仅凭玻璃制造业的变化还不足以奠定这一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干预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开启了国家干预模式”的结论,排除D项。
9.B 14世纪的欧洲暴发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供不应求,领主必须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平凡义务”才能留住农民,这反映了人力成本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反映人口减少,农民地位提高,未提及耕作方式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所述农民可以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是因为黑死病导致人口减少,领主不再能够束缚农民,而非一般的人口迁移,排除C项;当时西欧仍然处于中世纪,封建制度虽然有开始解体的趋势,但并未瓦解,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B项正确;1921年,苏俄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不是发展商业,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存在,排除D项。
11.D 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苏联政府为了推动工业化进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征收高额粮食税、强迫征购等,以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这些政策加剧了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当时苏联经济发展主要采取计划经济政策,经济大危机对苏联影响较小,排除A项;材料没有显示苏联国民经济失调的信息,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结束于1928年,排除C项。
12.C 由材料信息可知,罗斯福政府试图放弃金本位制,而增发货币30亿美元,这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C项正确;当时美国并没有建立金融霸权,排除A项;这些措施会导致美元贬值,未必能够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排除B项;美国的这些措施说明其正在放弃金本位制,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但没有说明肉蛋奶的消耗情况,二战后小麦消耗量大幅度下降,结合史实可知,谷物消耗量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结构变化,营养结构多元化,这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动这种变化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民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经济危机影响、战争削弱英国实力都有可能导致英国经济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与材料不符,排除A、C、D三项。
14.A 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与1991年相比,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无论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都有明显增长,这反映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程度提升,A项正确;净流出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不等于国际金融就会动荡,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一个世界整体的面貌,体现不出具体投资格局,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衰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D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危机,采取了强化贸易保护的举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积极推行多边贸易、地区贸易和双边贸易的措施,强化自由贸易。由此可见,美国贸易政策的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贸易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关系,排除C项。
16.B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中,AI成为视频生产的实践者,把控视频的生产方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故选B项;科技创新确实带来科技伦理问题,但材料无法体现伦理危机,排除A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使用不代表世界发展呈现不确定性,C项错误;全球经济复苏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7.答案 变化:从受到鄙视和拒绝食用到广泛接纳成为重要食物来源;从观赏植物或药物到重要的粮食作物;由西向东逐步推广;从民间到政府。(6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马铃薯产量较高,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活动,马铃薯被带到欧洲;多国政府力量进行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的压力;严重饥荒的压力。(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①小问,从接受态度、用途、传播路径、推动力量等方面分析;第②小问,结合马铃薯产量优势、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政府力量、农业生产技术和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
18.答案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受北美渔业经济的诱发;毛皮在欧洲很有市场,能获得丰厚利润;北美毛皮资源丰富。(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贸易主体从法国商人到多国商人,最终以美国为主导;获取毛皮的区域从北美大陆东海岸(纽芬兰海域)到北美西北海岸;毛皮市场从欧洲到中国;毛皮种类随着相关物种稀缺而出现更换。(4分)
影响:有利于美国西部边疆开发;有利于美国殖民地的发展,加速了美国的独立;推动了美国州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量毛皮动物被捕杀,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各国加入争夺毛皮贸易,加剧地区冲突。(4分)
解析 第(1)问,从殖民扩张、北美渔业经济、毛皮利润、毛皮资源等角度进行解释。第(2)问第①小问,从贸易主体、获取毛皮的区域、毛皮市场范围和毛皮种类等角度分析。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大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从促进美国开发发展、独立等角度回答;消极方面主要从生态失衡、地区冲突等角度回答。
19.答案 (1)关系:英国服饰生产和消费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前奏。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刺激了服饰的生产,促进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兴起;手工工场分工细致,提高了成衣制作的效率。(8分)
(2)示例:我承诺给您的服装以最高价,因为我的销路很广,不但可以在伦敦交易,还可以销售至英格兰每一个角落,甚至远销海外。如果您有任何服装需要处理,并允许我查看一番,我将让您的旧服装实现它们的价值。我还收购各种旧亚麻布、金银蕾丝、校服和仆人的制服。(6分)
解析 第(1)问,关系类设问的答案组织应该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服饰生产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会提高服饰质量。第(2)问,首先说明商品的价格;其次说明商品的销路广;最后说明产品的种类丰富,能满足顾客的所有需求。
20.答案 示例一
观点:制度变迁对社会演进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
论述:1924年,斯大林上台执政后,通过集体化运动确立起公有制;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宣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此后苏联沿着斯大林开创的经济模式演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确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三大制度至今仍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制度。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在确立起公有制的同时发展了经济,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现,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8分)
总之,制度的变迁对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决定着社会演进的方式。(2分)
示例二
观点:制度变迁推动社会发展。(2分)
论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了西方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受凯恩斯主义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二战后,西欧国家相继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采取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的办法,并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这些措施使西欧国家迅速完成经济恢复工作,出现近20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同时,西方国家又大力推行福利制度,建设“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内容包括医疗、教育、失业救济、养老等诸多方面)。社会福利也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低收入者获益颇多。福利制度的推行,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张“安全网”。(8分)
由此可见,制度需结合国情,不断调整、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2分)
解析 首先,提炼材料观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制度……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等提炼观点,如:制度变迁对社会演进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或者提炼观点:制度变迁推动社会发展。其次,论述观点。联系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如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二战后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福利制度的推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的变迁等均可用来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也可从制度变迁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