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练五 中国近现代化(一)——政治、外交近现代化的探索
(建议用时: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华罪行
2.(2024·江西九江高三二模)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部分史学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观点。
史学家 观点
范文澜、胡绳 单纯农民战争或农民革命
郭毅生 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或市民革命
章开沅 单纯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据上表可知,这些观点( )。
A.与对当时中国经济和阶级状况的认识有关
B.尚未形成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斗争的共识
C.表明权威史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
D.证明只有史学讨论才能推动历史解释多元化
3.(2024·天津九校高三联考)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谙悉西方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任外交机构的官员。因此,奕?等所把持的总理衙门职权不断扩大,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涉外事务。清政府此举有利于( )。
A.近代外交兴起 B.垄断政治权力
C.挽救民族危机 D.推行洋务运动
4.(2024·河北邯郸高三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激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重新思考道器之争,当时一些青年人不由自主地以西方殖民者的眼光看待中国,嫌弃和疏离中国文明,视西方为“文明”,视中国为“野蛮”。这表明( )。
A.改良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B.战争成败影响国人心态
C.中体西用观念彻底破产
D.思想解放势不可挡
5.(2024·山东日照高三二模)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
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增强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6.(改编)下图所示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时事漫画(局部)。该图意在说明( )。
A.清廷欲借助列强力量来修建铁路
B.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手段
7.(2024·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四调)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经济结构变化影响阶层变动
C.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8.(改编)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遂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反映了( )。
A.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B.新政满足了士绅参政愿望
C.中央对地方缺乏控制力
D.新政稳定了社会秩序
9.(2024·吉林长春高三第三次质检)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 )。
A.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B.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
C.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D.突出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10.(2024·广东广州高三二模)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11.(2024·广西高三模拟)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北京学生联合会、爱国运动大同盟、北京国民外交代表团、京师总商会等数十个团体共同组织的关税自主大示威运动,参加群众有5万多人。随后,这场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各地。这场运动( )。
A.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
D.促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12.(2024·安徽淮北高三一模)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
B.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2024·广东湛江高三二模)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号召各工业管理部门加强领导工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合作社或民营纺织、造纸、煤矿、瓷器等工业,还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技术革新。这一号召旨在( )。
A.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
B.争取民族战争胜利
C.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4.(2024·安徽六校高三二模)下图是1947年春夏之际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的战场态势图。该战场态势(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突然爆发
B.为解放军战略反攻提供契机
C.摧毁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5.(2024·广东韶关高三二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普通人从社会边缘逐步走向社会中央,由身份缺失、身份焦虑逐步转变到身份觉醒和身份自觉,并且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种身份的变化( )。
A.便于民众增进政治认同
B.源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
C.表明法治建设不断健全
D.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
16.(2024·湖北适应性试卷三)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式开幕。150多个国家、40多个国际组织的上万名代表参加了本届高峰论坛,其中包括23位外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各方一致认为,本高峰论坛是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反映出我国( )。
A.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
B.加强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
C.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D.积极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江苏苏州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人民政权建设的文章题目及内容摘录:
时间 文章题目 内容摘录
1927年8月7日 《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 以后要非常重视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9年12月下旬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红军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
1941年5月8日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 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将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没有或较少买办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将最反动的大地主和开明绅士及一般地主加以区别,这是我党争取中间派和实行“三三制”政权的理论根据
1949年6月30日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是什么呢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邓泽民《毛泽东关于人民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关于人民政权建设理论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关于人民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价值。(6分)
18.(2024·湖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民政府最初向英国寻求金融借款是在1934年底。为缓解白银外流,国民政府提出1.5亿英镑的借款,但因数额过大且违反新四国银行团(由英、美、日、法组成)的原则被英国拒绝。出于缓解东亚紧张局势并维护在华英商利益的考虑,英国于1935年2月提出一个由英、美、日、法四国联合对华提供借款的计划,并由四国各自派财政专家赴华考察,但该计划未能完全落实。10月29日,李滋罗斯将借款一事告知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询问日本是否愿意参与,日方没有立即回复。
——摘编自王钊《1935—1937年中英金融借款交涉》
材料二 1937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段茂澜拜会英国驻华大使馆中文参事包克本,提出“缅甸—云南一线,缅甸境内有拉(腊)戍城至中国边境未经修筑之公路仅一百八十千米,我国云南境内有弥渡至边境亦只三百八十千米”,希望英国“秉援助中国抗战之义,即日兴修自拉(腊)戍至缅交界之公路,俾能由缅直通于中国公路”。11月3日,英国外交部正式授权贺武:“可以向中国政府表示英国政府与缅甸政府在原则上同意修建连接中缅的直通公路。”
——摘编自孙歌《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英修筑滇缅公路交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金融借款交涉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英交涉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19.(2024·辽宁大连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7分)
20.(2024·江西赣州3月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事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 1907年:秋瑾就义;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17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
任选以上三个史实,从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C 材料阐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事实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就是中外文化、制度的差异,材料没有掩盖,排除B项;英法联军侵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史学界形成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不同观点,是因为不同的史学家对当时的经济、阶级状况的认识不同,A项正确;农民战争、农民革命、市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本身都具有反封建性质,史学家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斗争性质形成了共识,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权威史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为全面,排除C项;除了史学讨论,个人研究等也能形成历史解释,排除D项。
3.D 材料中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扩大了总理衙门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与西方的联系,而奕?等人又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清政府此举有利于洋务运动的推行,故D项正确;总理衙门权力扩大时中国近代外交已兴起,A项错误;总理衙门的职权不断扩大,不利于清政府垄断政治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在对外事务方面的调整,与挽救民族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
4.B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激进知识分子群体视中国为“野蛮”,体现了战争结果对国人心态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兴起,“社会共识”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彻底破产”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部分激进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文明的态度,无法据此得出思想解放是必然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
5.C 据题意可知,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书籍,从侧重自然科学到侧重社会科学,这说明向西方学习的重点逐渐由科学技术转向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和国民民族意识显著增强,排除A、B两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6.D 根据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对于老大帝国(中国)都注重瓜分路权,这说明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手段,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列强瓜分中国路权,而不是清廷借助列强力量来修建铁路,A项错误;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不会一致,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B 根据“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士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后社会阶层发生变动,变动的根源在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材料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排除A项;政治制度变革有利于社会演进,而不是制约,排除C项;民国成立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
8.A 据材料“1910年”“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这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A项正确;“满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可以得出中央对地方仍有控制力,排除C项;清末新政在推行过程中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解释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皇帝代表古文、传统,皇帝倒了,他的族类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说明古文成为传统融入现代白话文,即学者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A项正确;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是新文化运动,材料没有反映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新旧文化的兼容,并非打破保守观念,排除C项;D项只强调了白话文的作用,忽视了古文的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C 根据材料“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着手通过创办工人学校及工人阅读的刊物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C项正确;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不是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题干做法无关,排除B项;当时国民革命尚未兴起,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场运动发生在五四运动后的1925年,由数十个团体共同组织,参加群众达5万多人,这主要得益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C项正确;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近代中国始终没有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
12.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这有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故A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廉政制度体系完善的结论,故B项错误;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材料也没有提及国民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号召各工业管理部门加强领导工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合作社或民营纺织、造纸、煤矿、瓷器等工业,还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技术革新,这一号召旨在争取民族战争胜利,B项正确;1944年,苏维埃政权已经不存在了,排除A项;1944年,党的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C项;1944年,我国并没有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可知,1947年春夏之际,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先后取得了孟良崮和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解放军取得了巨大的优势,迫使国民党采取重点防御措施,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提供了契机,B项正确;1946年内战已经全面爆发,排除A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摧毁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普通人逐步转变到身份觉醒和身份自觉,能够直接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有利于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对政治认同的推动作用,并非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排除B项;身份的变化便于民众增进政治认同,与法治建设不断健全无关,排除C项;身份的变化便于民众增进政治认同,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独立自主外交原则体现在不结盟方面,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不仅是我国周边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非区域性国际组织,而是国际合作平台,排除D项。
17.答案 (1)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革命实践;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毛泽东对革命形势的把握和理论总结。(任答三点得6分)
(2)历史价值: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政权建设的问题;解决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权建设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途径;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第(1)问,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理论创新、政权建设和新中国成立等角度分析。
18.答案 (1)时代背景:国民政府财政困难;国际金融集团势力强大;白银外流加剧;日本对华侵略的野心不断扩大;东亚局势紧张;英国在东亚采取战略收缩政策;英国对日采取绥靖政策。(6分)
(2)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持续不断的外交努力;中英联合抗击日本的意识加强;英国维护其远东地区利益的需要。(4分)
影响:为打通国际援助交通线和中国的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中外合作与交流;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4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为缓解白银外流,国民政府提出1.5亿英镑的借款”可知,国民政府财政困难,白银外流加剧;据“出于缓解东亚紧张局势并维护在华英商利益的考虑”可知,东亚局势紧张,英国在东亚采取战略收缩政策;据“李滋罗斯将借款一事告知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询问日本是否愿意参与,日方没有立即回复”可知,英国对日采取绥靖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华侵略的野心不断扩大。第(2)问第①小问,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努力、中英联合抗日、英国维护远东地区利益等角度进行分析。第②小问,从国际援助交通线、中国持久抗战、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中外合作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
19.答案 (1)变化:从政府领导到政府统筹;从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到面向所有国家;从文艺演出、杂技等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从宣传革命成果到宣传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从单向展示到双向交流;文化外交影响力越来越大。(任答四点得7分)
(2)原因:国际形势变化;我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改革开放的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需要。(任答四点得7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国际与国内因素角度进行回答。
20.答案 示例
史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1分)
主题: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英国于1840年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后来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德国作为刚崛起的新兴帝国,对霸权和占有殖民地的欲望日益高涨。1897年,德国强行胶州湾,随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分)
总之,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分)
解析 首先,任选材料中三个史实,从中提炼一个主题。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主要涉及了近代前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实有列强入侵和中国抗争探索的两条基本线索,有学习西方、救亡图存和走向近代化等主题。例如选择史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从中提炼一个主题: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组织相关具体史实进行阐述,主要可以联系到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等内容,围绕主题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最后,进行升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