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强化练】专题练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含解析)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二轮专题强化练】专题练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含解析)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4 20:2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练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
(建议用时: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辽宁鞍山高三二模)西周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纳入自身的管理体系中,使得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的“小我”力量逐步弱化。这说明西周时期(  )。
A.通过分封制推动了政治认同
B.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C.运用礼乐文化加速民族交融
D.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2.(2024·天津高三二模)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在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的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频繁出奔导致社会转型
3.(2024·贵州名校协作体二模)秦朝文书的正常流程是自郡一级自上而下逐级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所属各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反馈。据此可知,秦朝文书流转(  )。
A.理顺了政府的管理思路
B.彰显了集权体制的权威性
C.提高了官吏的管理水平
D.存在明显的弊端
4.(2024·江西赣州高三模拟)秦汉时期,皇帝的决策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皇帝将问题交给有关机构和臣下讨论,他们提出的方案经皇帝批准后,交由御史府拟定诏、制、敕、令,再经丞相副署后传送至有关部门执行。这(  )。
A.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 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5.(2024·广东广州高三一模)据记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  )。
A.豪强势力的膨胀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察举制存在隐患 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
6.(2024·江西鹰潭高三二模)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一次性剥夺了106位侯王的爵位。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强化皇权 B.体现家国不分的特征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7.(2024·重庆高三一模)西晋时,军人家庭出身的刘卞入太学学习,因成绩优秀而被定为四品官。中正的从官企图让刘卞替他抄书,刘卞没有答应。于是,从官告知中正,刘卞遂被降为五品官。这说明(  )。
A.察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官
B.中正掌握官职授予大权
C.中正官褒贬人物首重门第
D.品级的评定具有主观性
8.(2024·湖南长沙一中适应性测试)唐太宗曾经想要征十六至十八岁的男子当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省、门下省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执行效果与特定政治环境有关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9.(原创)唐初沿用并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制。太宗时期,出现了其他官职加临时性官衔参预宰相事务的情况。玄宗时期,尚书省已经完全退出了决策系统,尚书省的长官加“同平章事”才是宰相。唐代中后期宰相的职衔统一为“同平章事”。唐代宰相名号的变化,反映了(  )。 
A.唐代中央决策体制的变革
B.皇权至上观念已深入人心
C.分权制衡使决策更加科学
D.唐朝三省六部制不断优化
10.(2024·海南海口第一中学高三三模)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宋神宗通过中书门下下令将苏轼逮回京城严加审理。其审理的大致流程如下图所示。这一史实说明宋朝(  )。
A.贯彻崇文抑武方针 B.文化控制严密
C.中央机构运行有序 D.台谏趋向合一
11.(改编)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事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强化中央集权
C.增强地方的自治权 D.提高行政效率
12.(2024·安徽淮北高三一模)“士大夫”一词在唐初多指门阀士族,后来主要指“熟诗书、明礼律”的官员。到宋代,“士大夫”多指家世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甚至成了士族的对立面。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门第观念的影响力已经消失
B.儒家伦理开始影响基层治理
C.地方势力崛起威胁中央集权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13.(2024·广东梅州高三二模)有人在评价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时指出,“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唐(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14.(2024·吉林长春第三次质检)明英宗继位之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每日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此举(  )。
A.导致皇权日趋衰落 B.巩固了内阁政治权力
C.降低朝廷决策效率 D.旨在维护君主权威
15.(2024·江苏高三模拟)雍正时期,奏折撰写人多达1 200人,“奏折来自四方,同一事有多人具告,如有错谬、虚报,可立时察出,帝即严词切责,毫不假贷,具折者遂不得不报告真相,是以可信度甚高,雍正帝即据此施政”。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保证了国家治理的实效
B.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顶峰
C.强化了对官民的思想控制
D.有利于中枢决策的优化
16.(2024·重庆高三模拟)针对沿袭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朝政府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采取“改土归流”,即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在部分地区施行“土流兼治”。清初,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处以降级或革职。这些举措(  )。
A.使西南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
B.消除了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的对立
C.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
D.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江西上饶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通“悦”)。
——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对萧何营造豪华的未央宫的理由进行了批驳:“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填(镇)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顾以宫室为先,岂可谓之知所务哉!昔禹卑宫室,而桀为倾宫。创业垂统之君,躬行节俭,以示子孙。其末流犹入于淫靡,况示之以侈乎 ……孝武(汉武帝)卒以宫室罢敝天下,未必不由酂侯(萧何)启之也。”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高祖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对萧何营作未央宫的看法。(8分)








18.(2024·江西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皇权至高无上,然而皇帝的精力和能力也有限,需要官僚机构来执行政务。中央政府的官僚首领就是“宰相”,其权限有大有小,其名目各式各样。但“宰相”的职能及官职始终是存在的,因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必需的。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抑制丞相权力,主要选拔内朝官来与外朝的丞相及其领导的政府相抗衡乃至取代其权力。到隋唐时,原来掌管文书的内朝官员尚书已经完全成了外朝官,集体宰相制度形成了。到了宋代,原来内朝掌管军政的枢密使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二府”,又成了外朝官。明朝废掉宰相,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但实际上皇帝身边又少不了近臣,于是皇帝身边的大学士便承担了议政及宣达的职司,形成所谓的内阁。清代,大学士又被皇帝身边掌握军事机要并在皇帝指挥下办理军务的军机处所代替,军机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其权柄同过去宰相相比要小多了。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改革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手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秦朝到清朝皇权与相权的变化趋势。(6分)






19.(2024·吉林五校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627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量过多,便设“道”,全国分为十道,每道派出采访使,作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景云二年(711年),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材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宋史·职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宅)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增设“通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虽然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如造成官僚机构膨胀,政府财政支出增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根据上述材料,简析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8分)






20.(2024·浙江嘉兴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制度 制度的初设 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察举制 (公元前165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
九品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唐]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科举制 大业元年(605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即当随其器能,擢(选拔)以不次。 ——[唐]魏征等《隋书·炀帝纪》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国家无限之供给。 ——雍正七年(1729年)李元直奏折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那还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参考上述材料和观点,请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根据材料可知,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也被纳入西周分封体系中,而且其“小我”力量逐步弱化,说明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认同了周王的统治,A项正确;西周并未突破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依然注重宗法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度,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排除C项;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史实错误,排除。
2.C 材料反映的是出奔者身份的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体现了当时政治权力的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出奔者身份的变化,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出奔的原因为何,因而不能推知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出奔导致了社会转型,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文书无论是正常流转还是非正常流转,最终都由地方最高级别的郡管理,这说明集权体制具有权威性,B项正确;仅凭文书的流转不能推知政府的管理思路已被理顺,A项夸大其词,排除;官吏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其自身能力提升的体现,与文书流转无关,排除C项;对有异议的文书通过正常渠道反馈,不能说明当时的文书流转弊端明显,排除D项。
4.A 材料中涉及的秦汉时期行政程序和权力运行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A项正确;皇帝把问题交给有关机构讨论,说明其目的并非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的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排除C项;“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第五伦举荐郑弘为孝廉,郑弘成为太尉后仍十分尊重第五伦,在朝会时向第五伦谦恭行礼,皇帝为免人为难,特将两人分隔,由此可知察举制下存在着举主和被察举人之间的独特关系,这反映了察举制存在隐患,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汉察举制的弊端,未涉及东汉豪强势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皇权与相权的信息,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排除D项。
6.C 汉武帝酎金夺爵,趁机削弱诸侯国势力,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酎金夺爵针对的是地方王国势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无关,排除A项;“家国不分”指的是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酎金夺爵能够削弱诸侯国势力,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D项。
7.D 根据“中正的从官企图让刘卞替他抄书,刘卞没有答应。于是,从官告知中正,刘卞遂被降为五品官”可以看出,西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利用手中的权力根据主观意愿评定品级,故D项正确;材料与察举制无关,排除A项;中正没有授予官职的权力,排除B项;刘卞起初的四品官得益于成绩优秀,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初期选拔标准多元、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的史实,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魏征行使门下省审议职权,驳回皇帝决策;武则天时期,皇帝敕书可以不经中书省、门下省直接执行,违反了三省六部制的决策顺序,可知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与特定的政治环境有关,B项正确。武则天时期,中书省、门下省职权不能充分行使,无法体现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政治制度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C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宰相由三省长官变为“同平章事”,宰相名号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枢决策机构发生了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分权制衡和决策科学,排除C项;宰相名号变化并不等于制度优化,排除D项。
10.C 从乌台诗案的审理流程来看,第一步是御史台推勘后形成苏轼有罪供状,第二步是大理寺量刑定罪,第三步是审刑院复核并上奏,第四步是中书门下接受审刑院的复核结果并将此上奏皇帝,第五步是由皇帝最终定性结案,这说明中央机构运行有序,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对武将的抑制,排除A项;此案最后宋神宗并未严厉治罪苏轼,体现不出文化控制严密,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台谏趋向合一”的结论,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分得简则治之精”“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等信息可知,张载主张实行“封建”,进行合理分权,增强地方的自治权,故选C项;材料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张载主张权力下放,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得很多家世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也逐渐成为士大夫,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项正确;宋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影响力减弱,但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是儒家伦理开始影响基层治理,排除B项;宋朝通过制度建设,使得地方势力无力崛起以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
1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改变行省划分原则,使地方不能利用天险割据一方,这一变化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排除C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这样做有利于提升皇帝在群臣心中的形象,进而维护皇帝的权威,D项正确;皇帝从容处理政务不会导致皇权日趋衰落,排除A项;此举并非要巩固内阁政治权力,排除B项;此举不会降低朝廷决策效率,排除C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在奏折制度下,皇帝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源,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中枢决策的优化,D项正确;奏折制度有利于中枢决策的优化,但不能保证国家治理的实效,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奏折制度增加了皇帝了解信息的途径,与强化对官民的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
16.C 朝廷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以及对违法的土司处以降级或革职,强化了明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C项正确;西南地区传统社会结构是否因这些举措开始发生改变,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密切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
17.答案 (1)态度:由最初的不满转为最后的接受。(2分)
原因:不满是因为大局未稳,担心宫室过于豪华而丧失民心,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接受是因为萧何的劝说,营作豪华的宫室可以提高君王的权威,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4分)
(2)评析:司马光对萧何营作豪华宫室进行了批驳。在他看来,君王当以仁义道德立威;统治者要关心天下百姓的利益;开国之君要躬行节俭,为后世君王树立榜样。在宋朝时期,理学产生并发展,文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北宋中后期国家财政吃紧,需要提倡节俭。司马光对萧何营作豪华宫室的批驳有一定道理,对当世乃至后世君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8分)
解析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高祖乃说”等信息,可得出由最初的不满转为最后的接受;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从赢得民心和提高君王权威的角度阐释。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北宋积贫积弱、施行仁政、警示君王等角度阐释。
18.答案 (1)①建立内外朝制度:汉武帝时期开始选拔内朝官来与外朝的丞相相抗衡,甚至取代丞相的权力。这种内外朝制度实际上是对相权的一种削弱。(2分)
②分割相权:通过设置多位宰相或将相权分散到不同的职位来削弱宰相的权力。例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将原本集中在丞相手中的权力一分为三。(2分)
③直接指挥:在某些朝代,皇帝会绕过宰相,直接指挥六部等中央行政机构处理政务。例如,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掌控了六部;在清朝,尽管有军机处等机构,但实际上皇帝仍会直接指挥六部。(2分)
(2)变化趋势:皇权与相权长期共存;皇权与相权长期矛盾斗争;皇权不断打压相权,皇权加强,相权被削弱直至最后宰相被废除;负责具体行政职务的六部比较稳定。(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内朝官制度、分割相权、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第(2)问,可从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和废除等角度阐释趋势。
19.答案 (1)变化趋势: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对地方的监察强化;地方最高行政区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地方逐渐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唐:酿成“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2分)
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处于弱势。(2分)
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国家分裂;充分发挥地方政权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国家统一治理相结合;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权力大小、行政区划管辖范围、行政区数量、地方管理模式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①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第②小问,可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官僚机构及队伍建设角度考虑。
20.答案 示例:演变中的九品中正制与成长中的门阀士族。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导致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人才、分设九等。该制度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初创时期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也选拔出了一批人才。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官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得朝廷难以有效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仅把评议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高官手中,最终导致门阀势力操纵选官。古代选官制的演变呼唤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制度创新。(12分)
解析 首先,参考材料选取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提出明确的观点,可以以“演变中的九品中正制与成长中的门阀士族”为示例。然后,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组织相关史料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士族的关系。最后,进行小结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