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原卷版+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必修2(苏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原卷版+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必修2(苏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04 23:03:48

文档简介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
一、氮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及相关计算
1.(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中)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雷雨天有NO生成
B.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
C.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根离子和硝酸盐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
答案 C
解析 雷电时生成氮的氧化物,即N2+O22NO,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氮的固定,为自然固氮,A不符合题意;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即N2+3H22NH3,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氮的固定,为人工固氮,B不符合题意;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根离子和硝酸盐,不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不属于氮的固定,C符合题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是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属于氮的固定,为生物固氮,D不符合题意。
2.(202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下列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O2具有强氧化性,可作火箭燃料推进剂
B.NO、NO2均能与水发生反应
C.N2不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D.NO、NO2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
答案 A
解析 二氧化氮具有强氧化性,可与还原剂肼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可作火箭燃料推进剂,故A正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支持燃烧,常用作保护气,故C错误。
3.(2022·江苏金湖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关于NO2的制取、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取NO2 净化NO2 收集NO2 尾气处理
答案 B
解析 Cu在常温下可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该实验装置为固液不加热装置,可以用来制取NO2,A不符合题意;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水净化二氧化氮,B符合题意;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不符合题意;二氧化氮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D不符合题意。
4.MOFs材料利用其孔径大小和形状特点可恰好将N2O4“固定”,从而去除废气中的NO2。被“固定”的N2O4经处理可全部转化为HNO3,过程示意如图。(已知:2NO2N2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OFs材料将N2O4“固定”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
B.图示中转化为HNO3的反应为2N2O4+O2+2H2O===4HNO3
C.每获得0.4 mol HNO3时,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0.4×6.02×1023
D.MOFs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答案 A
解析 游离态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MOFs材料将N2O4“固定”的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A错误;由图可知,转化为HNO3的反应为2N2O4+O2+2H2O===4HNO3,B正确;根据制备HNO3的方程式:2N2O4+O2+2H2O===4HNO3,每获得0.4 mol HNO3时,消耗0.1 mol O2,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0.4×6.02×1023,C正确;根据题意:MOFs材料利用其孔径大小和形状特点可恰好将N2O4“固定”,从而去除废气中的NO2。被“固定”的N2O4经处理可全部转化为HNO3,MOFs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D正确。
5.(2023·辽宁沈阳二十中月考)研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氮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A被还原转化为NO
B.标准状况下,3.36 L气体B与水完全反应,转移0.1 mol电子
C.物质C的浓溶液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
D.检验物质A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
答案 B
解析 物质A为NH3,其中氮元素呈-3价,转化为NO,NO中氮元素为+2价,则物质A被氧化,A错误;物质B为NO2,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3 mol NO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2 mol,标准状况下,3.36 L NO2的物质的量为=0.15 mol,转移电子0.1 mol,B正确;物质C为HNO3,其浓溶液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O===Cu2++2NO2↑+2H2O,C错误;浓硫酸难挥发,检验氨气应用蘸有浓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D错误。
二、氨及铵盐
6.(2021·全国乙卷,8)在实验室采用如图装置制备气体,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试剂 制备气体
A Ca(OH)2+NH4Cl NH3
B MnO2+HCl(浓) Cl2
C MnO2+KClO3 O2
D NaCl+H2SO4(浓) HCl
答案 C
解析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为固液加热的反应,需要选用固液加热装置,故B错误;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共热制备氧气为固固加热的反应,能选用图中的加热装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正确;氯化钠与浓硫酸共热制备氯化氢气体为固液加热的反应,需要选用固液加热装置,故D错误。
7.如图所示为“双色双喷泉”实验装置,图中烧瓶内分别充满氨和氯化氢,烧杯内盛装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室中,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备氨,用浓盐酸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
B.在实验室中制备干燥的氨和氯化氢时,可选用相同的干燥剂
C.实验中同时打开止水夹a、c、d,即可分别形成蓝色和红色喷泉
D.喷泉结束后,将烧瓶内溶液混合后呈紫色,蒸干可得氯化铵固体
答案 D
解析 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备氨,属于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的制气类型,用浓盐酸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A正确;在实验室中制备干燥的氨和氯化氢时,可选用相同的干燥剂,如无水硫酸钠等中性干燥剂,B正确;实验中同时打开止水夹a、c、d,a导管中氨和氯化氢相互作用,使两烧瓶内压强减小,氨溶于水显碱性,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即可分别形成蓝色和红色喷泉,C正确;氯化铵受热易分解,蒸干得不到氯化铵固体,D错误。
8.(2023·扬州高一期中)用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其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甲,含氮生成物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分子的电子式为
B.400 ℃时,生成的产物只有N2、NO
C.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适宜的温度为400 ℃
D.800 ℃以上,可能发生反应:2NO(g)O2(g)+N2(g)
答案 D
解析 NH3的电子式中N原子应满足8电子结构,A错误;400 ℃时,生成的产物有N2、NO和H2O,B错误;根据图乙,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适宜温度为800 ℃,C错误;800 ℃以上,NO产率降低,N2产率有所上升,故可能发生反应:2NO(g)O2(g)+N2(g),D正确。
9.将NH4HCO3置于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并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和碱石灰的干燥管,最后得到的气体有(  )
A.NH3,O2 B.H2O,O2
C.CO2,O2 D.O2
答案 A
解析 NH4HCO3分解生成NH3、CO2和H2O,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CO2和H2O分别和Na2O2反应生成O2,再通过碱石灰干燥,最终剩余气体为NH3和O2,故选A。
三、硝酸的性质和计算
10.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干燥、收集气体的是(  )
A.以MnO2、浓盐酸为原料,制备Cl2
B.以Na2SO3固体、质量分数为70%的浓硫酸为原料,制备SO2
C.以浓氨水、生石灰为原料,制备NH3
D.以Cu、稀硝酸为原料,制备NO
答案 B
解析 A项,MnO2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此装置图中缺少加热装置,错误;B项,Na2SO3与70%的浓硫酸反应产生SO2,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因为SO2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SO2有毒,必须进行尾气处理,正确;C项,NH3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因为NH3的密度小于空气,因此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错误;D项,NO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此用排水法收集,错误。
11.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答案 D
解析 ①中浓HNO3受热分解,发生反应:4HNO3(浓)4NO2↑+O2↑+2H2O,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故选项A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NO2,所以“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②中木炭能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选项B正确;根据①和②,浓硝酸反应产生红棕色NO2时需要加热,所以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才可与上方红热木炭接触,同时,N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生成的NO2为还原产物,故选项C正确;红热的木炭可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故选项D错误。
12.现有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浓度均为2 mol·L-1。取10 mL混合酸,向其中加入1.92 g铜粉,反应结束后,在标准状况下可收集到气体体积为(假设HNO3只被还原为NO)(  )
A.0.224 L B.0.336 L
C.0.448 L D.0.672 L
答案 B
解析 10 mL混合酸中:n(H+)=0.01 L×2×2 mol·L-1+0.01 L×2 mol·L-1=0.06 mol,n(NO)=0.01 L×2 mol·L-1=0.02 mol。1.92 g Cu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
3Cu + 2NO + 8H+===3Cu2++2NO↑+4H2O
3     2     8
0.03 mol  0.02 mol 0.08 mol
0.03 mol Cu完全反应消耗0.02 mol NO、0.08 mol H+,消耗H+物质的量大于0.06 mol,故H+不足,由离子方程式可知生成NO为0.06 mol×=0.015 mol,标况下生成NO的体积为0.015 mol×22.4 L·mol-1=0.336 L。
四、氮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实验
13.(2022·河南周口高一检测)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制备氨气并探究其相关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制取少量氨气的实验装置:
①在制取氨气的实验装置中,使用湿润棉花(棉花团外侧滴有少量蒸馏水)的作用是______(填一条)。
②干燥管中的碱石灰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无水CaCl2、P2O5代替。
(2)如图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实验装置:
①开始时试管中气体的颜色为________。
②打开K1,室温下将过量的氨气推入试管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检验试管中固体是否含有氮元素一定用不到的试纸或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NaOH溶液
c.红色石蕊试纸 d.蓝色石蕊试纸
e.稀硫酸
(3)如图为探究NH3和HCl的有关性质的实验装置:
①得到蓝色喷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装置中产生“红蓝双色喷泉”现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吸收多余的NH3(或防止空气对流,使NH3充满试管) ②不能 (2)①黄绿色 
②生成大量白烟,试管内黄绿色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至褪去 3Cl2+2NH3===6HCl+N2、HCl+NH3===NH4Cl(或3Cl2+8NH3===6NH4Cl+N2) ③de
(3)①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氨水呈碱性 ②先打开a、c旋塞,再挤压胶头滴管,片刻后,再打开b旋塞
解析 (1)②氯化钙能和氨气反应生成CaCl2·8NH3,而P2O5为酸性干燥剂,能与氨气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无水CaCl2、P2O5代替干燥管中的碱石灰。(2)①试管中的气体为氯气,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②打开K1,室温下将过量的氨气推入试管中,氨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白色固体,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生成大量白烟,试管内黄绿色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至褪去;③检验试管中固体是否含有氮元素,即检验是否含有NH,铵根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因此需要氢氧化钠溶液,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需要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且需要蒸馏水润湿试纸,因此一定不需要的物质是蓝色石蕊试纸及稀硫酸,故选de。(3)①氨水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因此打开b、c旋塞,挤压胶头滴管,由于氨气溶于水导致烧瓶Ⅱ中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石蕊试液压入到烧瓶Ⅱ中,氨气与石蕊试液相遇即可得到蓝色喷泉。②先打开a、c旋塞,再挤压胶头滴管,使上面的烧瓶Ⅰ和烧瓶 Ⅱ 共同形成负压,片刻后,再打开b旋塞,外界大气压将石蕊试液压入,从而产生红蓝双色喷泉。
14.甲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硝酸、氮氧化物的相关实验:
实验Ⅰ:将铜片放入烧杯A后,立即用烧杯B盖住。
(1)烧杯A液体上方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红棕色气体消失,烧杯C中的液体变成蓝色,甲同学分析出现蓝色的原因,认为其中涉及到两个反应:
①红棕色气体消失,该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配平溶液出现蓝色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I-+_______NO+________H+===_______I2+_______NO↑+______H2O。
(3)打开烧杯B,A中液体上方又出现淡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因为有其他同学对淀粉-KI溶液变蓝的原因提出异议,甲同学将铜片换成铁片放入烧杯A后,立即用烧杯B盖住。
(4)实验前甲同学认为换为铁片后不应出现红棕色气体,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开始后,发现确实无红棕色气体生成,但过一段时间后,淀粉-KI溶液仍然变为蓝色,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①3NO2+H2O===2HNO3+NO

(3)2NO+O2===2NO2
(4)常温时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或生成氧化膜,合理即可)
(5)硝酸挥发到淀粉-KI溶液中,将I-氧化为I2
解析 (1)烧杯A液体上方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是由于浓硝酸被铜还原生成二氧化氮: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①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因此红棕色气体消失,该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②反应中碘元素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失去1个电子,氮元素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2价,得到3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可知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6I-+2NO+8H+===3I2+2NO↑+4H2O。(3)打开烧杯B,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A中液体上方又出现淡红棕色。(4)由于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不会产生二氧化氮,因此换为铁片后不出现红棕色气体。(5)由于浓硝酸易挥发,硝酸挥发到淀粉-KI溶液中,将I-氧化为I2,因此溶液仍然变为蓝色。
15.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气态生成物,设计如下实验。
(1)甲同学设计实验如图甲。
红热木炭未进入试管前,浓硝酸上方并无明显变化。当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后浑浊消失。
①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浓硝酸具有________(填字母)。
a.酸性  b.挥发性  c.不稳定性
②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乙。
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未反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克服了甲、乙同学设计上的缺点,设计实验如图丙。已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将NO、NO2氧化成NO,MnO被还原为Mn2+。
①如图连接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木炭与浓硝酸前需先通一段时间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A中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证明木炭被氧化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bc ②不能 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生成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不能 挥发出的硝酸和生成的NO2消耗了石灰水 (3)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②C+4HNO3(浓)CO2↑+4NO2↑+2H2O
③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5NO+3MnO+4H+===5NO+3Mn2++2H2O
解析 (1)①木炭未伸入浓硝酸中,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试管内含有硝酸蒸气,证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气体可能是由硝酸分解产生的,因此可以证明浓硝酸具有不稳定性,故选b、c。
②木炭和空气中的O2反应也能生成CO2,因此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并不能证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2)挥发出的硝酸和反应生成的NO2都能与石灰水反应,因此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并不能证明木炭与浓硝酸没有反应。
(3)①装置中涉及气体制备的实验,因此实验开始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为防止空气对实验的干扰,反应前需先通一段时间N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③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以证明木炭被氧化为CO2。
④D装置中NO被氧化为NO,MnO被还原为Mn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NO+3MnO+4H+===5NO+3Mn2++2H2O。阶段重点突破练(三)
一、氮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及相关计算
1.(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中)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雷雨天有NO生成
B.工业上用氢气与氮气合成氨
C.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根离子和硝酸盐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硝酸盐
2.(202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下列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O2具有强氧化性,可作火箭燃料推进剂
B.NO、NO2均能与水发生反应
C.N2不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D.NO、NO2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
3.(2022·江苏金湖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关于NO2的制取、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制取NO2 净化NO2 收集NO2 尾气处理
4.MOFs材料利用其孔径大小和形状特点可恰好将N2O4“固定”,从而去除废气中的NO2。被“固定”的N2O4经处理可全部转化为HNO3,过程示意如图。(已知:2NO2N2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OFs材料将N2O4“固定”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
B.图示中转化为HNO3的反应为2N2O4+O2+2H2O===4HNO3
C.每获得0.4 mol HNO3时,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0.4×6.02×1023
D.MOFs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5.(2023·辽宁沈阳二十中月考)研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氮元素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A被还原转化为NO
B.标准状况下,3.36 L气体B与水完全反应,转移0.1 mol电子
C.物质C的浓溶液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Cu2++2NO↑+4H2O
D.检验物质A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
二、氨及铵盐
6.(2021·全国乙卷,8)在实验室采用如图装置制备气体,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试剂 制备气体
A Ca(OH)2+NH4Cl NH3
B MnO2+HCl(浓) Cl2
C MnO2+KClO3 O2
D NaCl+H2SO4(浓) HCl
7.如图所示为“双色双喷泉”实验装置,图中烧瓶内分别充满氨和氯化氢,烧杯内盛装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室中,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备氨,用浓盐酸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
B.在实验室中制备干燥的氨和氯化氢时,可选用相同的干燥剂
C.实验中同时打开止水夹a、c、d,即可分别形成蓝色和红色喷泉
D.喷泉结束后,将烧瓶内溶液混合后呈紫色,蒸干可得氯化铵固体
8.(2023·扬州高一期中)用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其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甲,含氮生成物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分子的电子式为
B.400 ℃时,生成的产物只有N2、NO
C.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适宜的温度为400 ℃
D.800 ℃以上,可能发生反应:2NO(g)O2(g)+N2(g)
9.将NH4HCO3置于干燥的试管中加热,并使放出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过氧化钠和碱石灰的干燥管,最后得到的气体有(  )
A.NH3,O2 B.H2O,O2
C.CO2,O2 D.O2
三、硝酸的性质和计算
10.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干燥、收集气体的是(  )
A.以MnO2、浓盐酸为原料,制备Cl2
B.以Na2SO3固体、质量分数为70%的浓硫酸为原料,制备SO2
C.以浓氨水、生石灰为原料,制备NH3
D.以Cu、稀硝酸为原料,制备NO
11.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2.现有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浓度均为2 mol·L-1。取10 mL混合酸,向其中加入1.92 g铜粉,反应结束后,在标准状况下可收集到气体体积为(假设HNO3只被还原为NO)(  )
A.0.224 L B.0.336 L
C.0.448 L D.0.672 L
四、氮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实验
13.(2022·河南周口高一检测)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制备氨气并探究其相关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制取少量氨气的实验装置:
①在制取氨气的实验装置中,使用湿润棉花(棉花团外侧滴有少量蒸馏水)的作用是______(填一条)。
②干燥管中的碱石灰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无水CaCl2、P2O5代替。
(2)如图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实验装置:
①开始时试管中气体的颜色为________。
②打开K1,室温下将过量的氨气推入试管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检验试管中固体是否含有氮元素一定用不到的试纸或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NaOH溶液
c.红色石蕊试纸 d.蓝色石蕊试纸
e.稀硫酸
(3)如图为探究NH3和HCl的有关性质的实验装置:
①得到蓝色喷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装置中产生“红蓝双色喷泉”现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硝酸、氮氧化物的相关实验:
实验Ⅰ:将铜片放入烧杯A后,立即用烧杯B盖住。
(1)烧杯A液体上方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红棕色气体消失,烧杯C中的液体变成蓝色,甲同学分析出现蓝色的原因,认为其中涉及到两个反应:
①红棕色气体消失,该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配平溶液出现蓝色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I-+_______NO+________H+===_______I2+_______NO↑+______H2O。
(3)打开烧杯B,A中液体上方又出现淡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因为有其他同学对淀粉-KI溶液变蓝的原因提出异议,甲同学将铜片换成铁片放入烧杯A后,立即用烧杯B盖住。
(4)实验前甲同学认为换为铁片后不应出现红棕色气体,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开始后,发现确实无红棕色气体生成,但过一段时间后,淀粉-KI溶液仍然变为蓝色,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气态生成物,设计如下实验。
(1)甲同学设计实验如图甲。
红热木炭未进入试管前,浓硝酸上方并无明显变化。当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后浑浊消失。
①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浓硝酸具有________(填字母)。
a.酸性  b.挥发性  c.不稳定性
②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乙。
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未反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克服了甲、乙同学设计上的缺点,设计实验如图丙。已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将NO、NO2氧化成NO,MnO被还原为Mn2+。
①如图连接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木炭与浓硝酸前需先通一段时间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A中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证明木炭被氧化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