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不懂就要问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新课导入
你遇到过不会的问题吗?你敢大声提问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孙中山小时候“刨根问底”的小故事。
引入新课
孙 中 山
孙中山(1866—1925),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创立《五权宪法》,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晚,领导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
妙解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会认
sòng
诵
lì
例
quān
圈
duàn
段
liàn
练
hú
糊
bèi
背
dāi
呆
jiè
戒
lì
厉
ái
挨
chǔ
楚
tú
涂
背诵
bèi sòng
一段
duàn
糊里糊涂
hú tú
吓呆
dāi
严厉
lì
照例
lì
圈出
quān
练习
liàn
戒尺
jiè
挨打
ái
弄清楚道理
chǔ
易读错字
例子
例行公事
lì
照 例
圆圈
画圈圈
quān
圈 定
例
圈
【照例】指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流利】指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
【糊里糊涂】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摇头晃脑】形容脑袋摇来摇去的样子。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厉声】指(说话)声音严厉的。
【一字不漏】指一个字也没有漏掉,没有偏差,形容很全面。
【详细】周密完备。
指导阅读
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私塾读书,熟读背诵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8-9
大胆提问,得到讲解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读书上课的,跟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课文解读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课文解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私塾”是什么地方呢?
私塾
我国旧时私人举办的一种初级学校。一般规模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课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私塾”的教学特点是什么?
先生只让学生背诵所学内容,从不讲解书里的意思。
小组讨论:你喜欢这种“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并不好,因为如果学生不理解书中的意思,那么背下来也没有意义,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记。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更持久地记住知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问”的原因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对比。
用反问的句式说明孙中山想知道书中意思的愿望十分强烈。
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要像孙中山学习,勤学好问,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尽管孙中山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段内容,但他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孙中山意识到,只是机械地背诵而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于是,他鼓起勇气,站起来向先生提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吓呆了,课堂顿时就安静了下来。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当时提问是一件多么胆大妄为的是,也衬托出了孙中山对学问“不懂就问”的态度。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里的“鸦雀无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的是课堂上突然的静默。之前同学们都在高声念书,而孙中山提问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结合插图,想象先生厉声责问的表情,读出先生的严厉。
老师开始的态度是:发怒、不满,从“拿着戒尺”“厉声”可以看出。在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课文之后,老师的态度变为详细地讲解。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被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求的感动。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的态度的转变,也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敢于提问的精神的肯定。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知道书里的意思,而是不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能主动提出要求实在难能可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这句话点明了主旨。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应做到“不懂就要问”。为此,他宁愿挨打。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勤奋好学
敢于质疑
不懂就问
说说你对小时候的孙中山的总体印象。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孙中山小时候学习勤奋,不懂就问。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只要我们勤思考、敢于问,也会成为有学问的小“老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吧。
不懂
就要问
发生:私塾里上课 只背不讲
发展:
大胆提问 得到肯定
结果:敢于打破惯例的动力
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
追求真理
板 书
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要做到不懂就要问。
主旨归纳
C
雀
头
脑
一
字
里
鸦雀无声
B
勤学好问
课堂练习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yǔ)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孙中山的什么可贵品质。
2、背诵含义深刻的段落。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