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修改意见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秦朝统一的背景和影响,认识秦朝大一统国家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趋势的重要影响;从秦朝暴政、农民起义的爆发认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认识秦朝因社会矛盾激化短暂而亡的必然性。[唯物史观] 2.了解秦朝从实现统一到走向灭亡的短暂历史进程及历史影响;知道运用历史地图明确秦朝疆域的“四至”。[时空观念] 3.通过相关图片、文字史料,认识秦朝巩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重要影响;总结秦朝的社会矛盾,探究秦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史料实证] 4.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理解秦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和条件;探讨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历史解释] 5.从秦朝的统一进程和疆域的奠定中感悟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趋势;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陵等遗址中感悟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制度创新的空前活力;从秦短命而亡中体会和感悟执政为民治国理念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朝的制度创新,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学习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
预习任务: 1.完成练习册知识梳理; 2.阅读秦的统一,初步了解秦统一的条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提问:秦始皇被李贽成为“千古一帝”,李贽为什么这样评价秦始皇? 【设计意图】以名家观点导入,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驱动 【课程构建】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线索,将本课分为三大部分: (一)大秦之立·六王毕,四海一 (二)大秦之治·百代皆行秦政事 (三)大秦之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设计意图】授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了解教材主体内容,并展示本课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大秦之立·六王毕,四海一 【探究1】对比课本第10页与第16页的两幅地图,思考所呈现的历史走向与发展趋势。 【提示】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统一。 【设计意图】根据地图分析西周到战国时期,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趋势。提升中学生家国情怀,强调祖国统一的的重要意义。 【探究2】根据材料一和课本的导言部分以及第一自然段,概括秦朝统一的必然性。 材料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提示】统一的必然性: ①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众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社会:各国变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③民心: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提升中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思考】为什么是由秦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 敬、忠信。……入其国(首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早)间听决,百吏不留,恬然如无治者。 ——《荀子 强国篇》 材料四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材料五 及至始皇,奋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登上至高位置)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提示】统一的可能性: ①战争促使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尤以秦朝的变法运动最为彻底,奠定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基础。 ②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③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采用正确的军事战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提高史料解读的能力,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认识大一统建立的缘由。 第二部分:大秦之治·百代皆行秦政事 【探究3】根据课本第15页的内容,梳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从军事、制度、经济和文化四大层面进行分组探究,完成表格内容。 领域主要措施军事层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经略西南夷制度层面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层面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迁徙豪富、修治驰道文化层面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探究4】采用多种方法,对秦朝的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 [概念剖析] (1)专制主义: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 (3)大一统:“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指天下诸侯系于天子,不只是单纯的地域统一。“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理念最终在“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为现实。 (4)官僚政治: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 【设计意图】概念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要做到表达准确,解释到位。 [制度一:皇帝制度]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材料二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ú)。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为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结合材料,归纳皇帝制度的特点。 【提示】(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制度二:三公九卿制] 【思考】结合材料与秦朝中央官制的示意图,思考:①秦朝三公的职能是什么?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 (2)形式上分权:三公分掌行政、军事及监察大权。 (3)位高权重:三公秉承皇帝意旨,总领文武百官。 (4)家国同构:诸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 (5)不得世袭:秦代官员由皇帝任免。 (6)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制度三:郡县制] 【活动1】围绕“秦朝统一之后该采取何种地方行政制度?”这一问题,进行现场模拟秦朝朝议的情景,进行分组辩论。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并选出两名学生分别代表廷尉李斯和丞相王绾,另外选出一名学生扮演秦始皇,模拟秦朝的朝议。 模拟对话: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设计意图】历史辩论,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地域官员产生方式官位世袭中央任命官员权力大小独立性强听命中央历史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集权
[秦统一的意义] 【活动2】情境创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大臣,要向皇帝上奏折,以彰显大秦之治。 要求:限时3分钟,不少于100字,围绕“秦朝统一的意义”进行上奏,每组推荐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提示】秦统一的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满足了当时的客观需要。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探究5】对比西周与秦朝的疆域图,思考:与早期国家相比,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国家管理上有哪些进步? 【提示】进步之处: ①版图覆盖范围更大 ②对社会的控制更为严格 ③政权组织结构更为紧密 ④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⑤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 【设计意图】阅读秦朝疆域示意图,强化中学生时空观念,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本建立,提升家国情怀。 第三部分:大秦之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探究6】自主学习课本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列举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并思考: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提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花费巨资,求仙访药; 兴师动众,巡游封禅;征发繁重,不堪言状;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昏庸残忍,严刑峻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秦的暴政进行分析和评价,注重坚持两面性。特别是对“焚书坑儒”的认识,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方法,分析其利与弊。 【思考】楚汉战争和秦末农民战争的不同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战争目的反抗秦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代表阶级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战争性质农民战争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帝位之争
四、总结升华 雄才大略一统江山,短命王朝专制滥觞 1、政治:天下统一、专制集权、官僚政治、三公郡县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器、交通发达、服务经济 3、文化:法家理论、专制根基、焚书坑儒、思想统一 4、社会:编制户籍、整顿风俗、赋役沉重、苛政暴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强化突破重难点。 五、当堂检测 1.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D 2.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据此可知,郡县制下的“公天下”( )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 C.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答案】A 六、强化延伸 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朝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治理模式被历朝历代所继承沿用,秦的速亡在于暴政,告诫我们要处理好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才能国泰民安。 【设计意图】突出对秦朝建立的历史功绩的叙述,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体现情感升华的作用。同时,不忘秦亡之思,要实行仁政。
作业布置 必做:课时精炼 选做:撰写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秦始皇”。
板书设计: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大秦之立·六王毕,四海一 (二)大秦之治·百代皆行秦政事 (三)大秦之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