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B.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①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答案】D
【解析】A项,①中的“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B项,①中的“于”,介词,介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对象,可译为“到,在”。C项,①中的“于”,介词,可译为“向”;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动作对象,可译为“在”。D项,两个“于”后面都是地点,介词,介出动作的地点,可译为“在”。
指点迷津
“于”字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虚词,初中阶段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①介词,在,后面通常为动作对象发生的地点;②介词,到,表示动作对象到达的地点;③介词,对,对于,向,后面通常是人物对象;④介词,比,表示比较。可以结合上面的例题体会其具体区别。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一箪食(dān) 死亦我所恶(wù)
B.一豆羹(ɡēnɡ) 故患有所不辟也(pì)
C.蹴尔而与之(cù)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乞人不屑也(xiè) 为宫室之美(wèi)
【解析】B.“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应读作“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
B.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C.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清除,排除
D.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解析】C.辟:同“避”,躲避。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解析】A.“辩”同“辨”,辨别。C.“乡”同“向”,先前、从前。D.“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乡为身死而不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A.动词,得到/同“德”,感恩、感激;B.介词,为了/动词,做;C.都是代词,这;D.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A.无济于事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解析】A项与例句,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B.介词,在;C.介词,在;D.介词,介出“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 生 , 亦我所欲也 ; 义 , 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运用了 比喻 论证、 举例 论证和 对比 论证等论证方法。
(2)《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3)《鱼我所欲也》中“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两句,点明了面对生与义的矛盾时,孟子认为正确的选择。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所恶有甚于死者 甚:甚至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解析】B.甚:超过。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有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每一个人都有,有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9.在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类人?批评和嘲讽的是哪类人?
①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②批评和嘲讽的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能力拓展
【甲】《鱼我所欲也》全文略。(见教材)
【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节选自《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促。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解析】A.①舍弃;②同“释”,解除、消除。B.均为“灾难,祸患”。C.①假使,如果;②派遣。D.①同“德”,感恩、感激;②大概,“得无”固定搭配,表推测。故选B。
11.下列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为判断句。A.句式为倒装句。B.句式为判断句,“为”表判断。C.句式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D.句式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故选A。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背离了仁德,怎么能够成为君子呢?
13.【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 。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示例:邓世昌誓死保家卫国,李大钊为信仰慷慨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邓稼先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符合要求,举出两例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背离了仁德,怎么能够成为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4.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正面形象,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为同情劳动人民、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之作。
D.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解析】D.范进是一个腐儒的典型,范进中举后,虽然物质上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已经完全被科举毒化,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选项中“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说法有误。
15.某班开展“走近孔孟”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圣哲风采】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后人尊称为 示例:“至圣先师” 。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家大师。他所提倡的“ 舍生取义 ”与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解析】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成语搜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几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③⑥ (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见贤思齐 ⑥杞人忧天
【解析】“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3)【各抒己见】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0字左右)
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现象给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小卡片
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3.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依次为: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4.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的男子,上古时一丈大约是1.85米。后来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巩固训练
1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钟”是我国古代一种量器,而“豆”则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B.在古代,一丈约等于1.85米,所以人们常把身高达到一丈的男子称作“大丈夫”,后来“大丈夫”引申为“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C.我国古代最大的数字单位是“万”,一般是虚指,表示“多”和“长”的意思,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称帝王为“万岁”。
D.农谚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就是说七月初七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有时恰逢天气晴朗,民间有晾晒衣物、书籍和登高望远的习俗。
【解析】D.“登高望远”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9 鱼我所欲也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B.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①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答案】D
【解析】A项,①中的“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B项,①中的“于”,介词,介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对象,可译为“到,在”。C项,①中的“于”,介词,可译为“向”;②中的“于”,介词,介出动作对象,可译为“在”。D项,两个“于”后面都是地点,介词,介出动作的地点,可译为“在”。
指点迷津
“于”字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虚词,初中阶段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①介词,在,后面通常为动作对象发生的地点;②介词,到,表示动作对象到达的地点;③介词,对,对于,向,后面通常是人物对象;④介词,比,表示比较。可以结合上面的例题体会其具体区别。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死亦我所恶(wù)
B.一豆羹(ɡēnɡ) 故患有所不辟也(pì)
C.蹴尔而与之(cù) 故不为苟得也(gǒu)
D.乞人不屑也(xiè) 为宫室之美(w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
B.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C.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清除,排除
D.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乡为身死而不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A.无济于事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 , ; , 。 , 。本文运用了 论证、 论证和 论证等论证方法。
(2)《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
(3)《鱼我所欲也》中“ , ”两句,点明了面对生与义的矛盾时,孟子认为正确的选择。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所恶有甚于死者 甚:甚至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在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类人?批评和嘲讽的是哪类人?
@能力拓展
【甲】《鱼我所欲也》全文略。(见教材)
【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节选自《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促。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1.下列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13.【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 。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14.下列有关《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艺术,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C.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正面形象,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为同情劳动人民、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之作。
D.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中举后能同情百姓,为民请命。
15.某班开展“走近孔孟”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圣哲风采】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后人尊称为 。
②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家大师。他所提倡的“ ”与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2)【成语搜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几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见贤思齐 ⑥杞人忧天
(3)【各抒己见】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0字左右)
知识小卡片
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3.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依次为: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4.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的男子,上古时一丈大约是1.85米。后来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巩固训练
1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是我国古代一种量器,而“豆”则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B.在古代,一丈约等于1.85米,所以人们常把身高达到一丈的男子称作“大丈夫”,后来“大丈夫”引申为“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C.我国古代最大的数字单位是“万”,一般是虚指,表示“多”和“长”的意思,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称帝王为“万岁”。
D.农谚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就是说七月初七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有时恰逢天气晴朗,民间有晾晒衣物、书籍和登高望远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