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①假诸人而后见
②言和而色夷
C.①而承天子之宠光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①杂然而前陈者
②已而夕阳在山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C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因果,因而。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词缀,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
指点迷津
文言虚词“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与”;②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才”“然后”等;③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④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来”;⑤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⑥连词,表修饰,一般不翻译;⑦词缀,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不翻译。
小试身手
本课第4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嗜好(shì) 加冠(guān) 硕师名人(shuò)
B.皲裂(jūn) 媵人(yìng) 俟其欣悦(sì)
C.叱咄(duō) 冻馁(něi) 裘葛之遗(yí)
D.烨然(yè) 耄老(mào) 缊袍敝衣(yù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援:提出
C.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D.假诸人 诸:诸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矣
B.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色愈恭,礼愈至
C.以中有足乐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手自笔录 潭西南而望
B.腰白玉之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且秦灭韩亡魏 渔人甚异之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 。
(2)文中表现作者向老师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 , , 。
(3)文中表明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的句子是: , 。
(4)文中写作者衣食简陋的句子是“ ”“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
B.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
D.撰长书以为贽 书:文章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会越大。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本文作者现身说法,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能力拓展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①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②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同年:同一年进士及第的人。②里:同乡。③迂阔:不切合实际。④道:圣人之道,指儒家学说。⑤庸讵:岂,难道。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以顾予 顾:拜访
B.今求子之言 言:语言
C.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担心
D.必离乎道矣 离:背离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五处)
读 其 文 诚 闳 壮 隽 伟 善 反 复 驰 骋 穷 尽 事 理 而 其 材 力 之 放 纵 若 不 可 极 者 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2)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13.文章末句说:“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这篇赠序是写给黎、安二生的,为什么要在末句提到苏轼呢?
14.下列对《儒林外史》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但他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并送终。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王冕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B.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两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另一个告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弟弟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C.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
D.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周进得以直接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周进遇范进考秀才,因仰慕他而录取。范进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予银子及房子。
15.九年级(1)班学习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开展了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学习时,他发现了文中“加冠”“耄老”等专门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于是联想到下面的词语。下面不能归入这一类的一项是( )
A.始龀(《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B.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多髯(《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感佩之余,他觉得下面这副对联能概括宋濂其人,但他区分不出上下联。你认为上联和下联分别是哪一句?
上联: 下联: (填字母)
A.厚实养德世称贤 B.勤艰求学书为上
【提示1】
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提示2】
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串对,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 (摘自《名联鉴赏辞典》)
知识小卡片
1.序:在一本书中,前面有序,后面有跋。序又分诗序、书序、诗集序、赠序等。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2.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3.古代表示年龄的称谓:未满周岁,叫襁褓;两三岁,叫孩提;三四岁至八九岁,叫垂髫;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叫总角;女孩儿十三四岁,叫豆蔻;女孩儿十五岁,叫及笄;男孩儿十五岁,叫束发;男子二十岁,叫弱冠;男子三十岁,叫而立;男子四十岁,叫不惑;男子五十岁,叫知天命;男子六十岁,叫花甲;男子七十岁,叫古稀;男子八九十岁,叫耄耋;男子一百岁,叫期颐。
巩固训练
1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本书中,前面的是序,后面的是跋。序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等。按时间先后,书序比赠序出现的时间早。
B.《送东阳马生序》属于书序,《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是书序。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D.如果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我们称总角;如果男子八十五岁了,我们一般说他到了耄耋之年。11 送东阳马生序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①假诸人而后见
②言和而色夷
C.①而承天子之宠光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D.①杂然而前陈者
②已而夕阳在山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C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因果,因而。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词缀,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
指点迷津
文言虚词“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与”;②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才”“然后”等;③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④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来”;⑤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⑥连词,表修饰,一般不翻译;⑦词缀,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不翻译。
小试身手
本课第4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嗜好(shì) 加冠(guān) 硕师名人(shuò)
B.皲裂(jūn) 媵人(yìng) 俟其欣悦(sì)
C.叱咄(duō) 冻馁(něi) 裘葛之遗(yí)
D.烨然(yè) 耄老(mào) 缊袍敝衣(yùn)
【解析】C.“裘葛之遗”的“遗”应读作“w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援:提出
C.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D.假诸人 诸:诸多
【解析】D.诸:相当于“之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矣
B.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色愈恭,礼愈至
C.以中有足乐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析】A.动词,担心/名词,忧虑;B.动词,到达/形容词,周到;C.都是“值得”的意思;D.动词,比得上/副词,像。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解析】A.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承接;D.与例句相同,都表修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手自笔录 潭西南而望
B.腰白玉之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且秦灭韩亡魏 渔人甚异之
【解析】A.都是名词用作状语;B.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D.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2)文中表现作者向老师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 余立侍左右 , 援疑质理 , 俯身倾耳以请 。
(3)文中表明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4)文中写作者衣食简陋的句子是“ 无鲜肥滋味之享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
B.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
D.撰长书以为贽 书:文章
【解析】D.书:信,信件。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也)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给予四时的衣服,没有冻饿的忧虑了。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会越大。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本文作者现身说法,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解析】A.本文中讲到的学习条件与成就没有必然联系。
@能力拓展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①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②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同年:同一年进士及第的人。②里:同乡。③迂阔:不切合实际。④道:圣人之道,指儒家学说。⑤庸讵:岂,难道。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辱以顾予 顾:拜访
B.今求子之言 言:语言
C.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担心
D.必离乎道矣 离:背离
【解析】B.言:这里是赠言的意思。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五处)
读 其 文/诚 闳 壮 隽 伟/善 反 复 驰 骋/穷 尽 事 理/而 其 材 力 之 放 纵/若 不 可 极 者 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苏轼)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称赞)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轻人。
(2)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但自己还不知道(是为什么)的缘故。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
13.文章末句说:“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这篇赠序是写给黎、安二生的,为什么要在末句提到苏轼呢?
①因为开头提及黎、安二生是苏轼推荐的,所以在结构上构成首尾呼应,也表现出曾巩对苏轼的尊重。②又因为苏轼与曾巩是同年的知交好友,两人又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对于文章章法和处世原则有着一致的理念。所以曾巩也借此向对方再次表明自己坚守“迂阔”的心志,也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精神慰藉。
【参考译文】
赵郡的苏轼,是与我同年进士及第的朋友。(苏轼)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轻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像没有尽头。二生本来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将要走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存在心里了,难道还要求我用外在的言语表达出来吗?”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古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拟将解除乡里人的疑惑。”我听了这些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我)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有志于道义,却不知道要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但自己还不知道(是为什么)的缘故。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你们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实际的小的表现罢了,(还)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这样严重,假使你们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招致更多的指责,难道只是被讥笑吗?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可以符合世俗,(就)必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就)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从中做出)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于是,(我)写下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问问苏君)认为我的话怎么样。
14.下列对《儒林外史》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但他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并送终。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王冕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B.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两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另一个告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弟弟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C.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使其进学。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
D.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周进得以直接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周进遇范进考秀才,因仰慕他而录取。范进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予银子及房子。
【解析】D.“因仰慕他而录取”表述有误。几个商人同情周进,帮助他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15.九年级(1)班学习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开展了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学习时,他发现了文中“加冠”“耄老”等专门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于是联想到下面的词语。下面不能归入这一类的一项是( C )
A.始龀(《愚公移山》“始龀,跳往助之”)
B.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多髯(《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C.“多髯”指胡须很多,不是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
(2)感佩之余,他觉得下面这副对联能概括宋濂其人,但他区分不出上下联。你认为上联和下联分别是哪一句?
上联: B 下联: A (填字母)
A.厚实养德世称贤 B.勤艰求学书为上
【提示1】
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提示2】
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串对,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 (摘自《名联鉴赏辞典》)
【解析】根据“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勤艰求学书为上”中的“上”为仄声,“厚实养德世称贤”中的“贤”为平声,可知B为上联,A为下联。
知识小卡片
1.序:在一本书中,前面有序,后面有跋。序又分诗序、书序、诗集序、赠序等。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2.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3.古代表示年龄的称谓:未满周岁,叫襁褓;两三岁,叫孩提;三四岁至八九岁,叫垂髫;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叫总角;女孩儿十三四岁,叫豆蔻;女孩儿十五岁,叫及笄;男孩儿十五岁,叫束发;男子二十岁,叫弱冠;男子三十岁,叫而立;男子四十岁,叫不惑;男子五十岁,叫知天命;男子六十岁,叫花甲;男子七十岁,叫古稀;男子八九十岁,叫耄耋;男子一百岁,叫期颐。
巩固训练
1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一本书中,前面的是序,后面的是跋。序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等。按时间先后,书序比赠序出现的时间早。
B.《送东阳马生序》属于书序,《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是书序。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D.如果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我们称总角;如果男子八十五岁了,我们一般说他到了耄耋之年。
【解析】B.《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