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考点一对一
论证方法及作用
典题示例
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分析第六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①采用了举例论证。②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指点迷津
1.不同的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1)举例论证:举出具体的事例,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使论证更具有高度,也更加深入。
(3)比喻论证:用一个形象的事例来证明抽象的道理,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围绕观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使论证更加全面,观点更加突出。
2.答题模式:①指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证明了什么观点;③分析运用该论证方法的好处。
小试身手
本课第10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熟悉(shú) 颐和园(yí)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胸有成竹(zhú)
C.惆怅(zhàng) 柏树(bǎi) 真挚(zhì) 身临其境(lín)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沁园春(qì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慨 标本 掠影 峨眉山
B.意匠 情趣 遥望 朝朝暮暮
C.惨淡 惜别 观查 缘物寄情
D.歌颂 祟高 独创 金碧辉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孟晚舟在回国的飞机上写下的致谢祖国的文章,抒发了她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
B.一棵一棵的油菜,连成一片一片的,那油菜花的颜色好像是被精灵的画笔渲染过的一样。
C.小明参加这次比赛,不急不躁,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可真是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呀。
D.走在大街上,我们都身临其境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但违者罚款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呢?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9月18日下午,第四次“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如约举行。②“神舟十六号”的三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③“天宫课堂”激发了全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④此次活动让中国科普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像“ ”饱含的爱国情怀,像“ ”体现的奋斗精神,像“ ”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的第八至第十段,完成题目。
6.课文第八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
A.意境的创造 B.意境的鲜明
C.意境的演变 D.意境的独创
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B.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C.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D.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8.根据选文说说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能力拓展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象外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干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象外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象外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的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12.名著推广活动中,一位同学为下面四部名著设计了演讲主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拥有和自己斗争的勇气,才能登上艺术的顶峰。
B.《经典常谈》:一本让读者了解《说文解字》等中国古代经典概貌的知识性读物。
C.《红星照耀中国》:你的热爱有多浓烈,你的祖国就有多美丽。
D.《海底两万里》:即使是普通的冒险,也伴随着对科学的关注。
13.下面是某同学做的一张读书卡,请从中选取或自行提炼一个关键词,围绕名著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书名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温馨、童趣、批判……
《昆虫记》 生命、科学、尊重……
《简·爱》 自立、自尊、平等……
14.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528%。热搜的内容,从关注经典国货拓展为中国制造、中国文化和科技创新。大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更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中国文化认同。
材料二:
传统文化带动的“国潮”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具活力的现象之一。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不少商家,做的只是中国元素的表面叠加;一些文化遗迹,还处于早期的保护性开发;一些文化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实施,还很粗糙。
材料三:
今夏以来,文物雪糕圈粉无数,成为博物馆“国潮”主角。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兵马俑雪糕,呆萌可爱;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政殿雪糕”,古色古香;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味”和“出土味”青铜面具雪糕,惟妙惟肖。
(1)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对“国潮”这一现象有何认识?请简要概括。
(2)各地博物馆推出“国潮”风格雪糕引发关注:有同学认为,这样的文创产品是以恶搞文物来博人眼球。面对这些同学的疑惑,你应该怎样解释?
15.请仔细观察国画家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写出画的意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14 山水画的意境
考点一对一
论证方法及作用
典题示例
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分析第六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①采用了举例论证。②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指点迷津
1.不同的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1)举例论证:举出具体的事例,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使论证更具有高度,也更加深入。
(3)比喻论证:用一个形象的事例来证明抽象的道理,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围绕观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使论证更加全面,观点更加突出。
2.答题模式:①指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证明了什么观点;③分析运用该论证方法的好处。
小试身手
本课第10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灵魂(hún) 赋予(yù) 熟悉(shú) 颐和园(yí)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胸有成竹(zhú)
C.惆怅(zhàng) 柏树(bǎi) 真挚(zhì) 身临其境(lín)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沁园春(qìn)
【解析】A.“赋予”的“予”应读作“yǔ”。B.“暮霭”的“霭”应读作“ǎi”。C.“惆怅”的“怅”应读作“chà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气慨 标本 掠影 峨眉山
B.意匠 情趣 遥望 朝朝暮暮
C.惨淡 惜别 观查 缘物寄情
D.歌颂 祟高 独创 金碧辉煌
【解析】A.“气慨”的“慨”应为“概”。C.“观查”的“查”应为“察”。D.“祟高”的“祟”应为“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D )
A.孟晚舟在回国的飞机上写下的致谢祖国的文章,抒发了她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
B.一棵一棵的油菜,连成一片一片的,那油菜花的颜色好像是被精灵的画笔渲染过的一样。
C.小明参加这次比赛,不急不躁,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可真是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呀。
D.走在大街上,我们都身临其境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但违者罚款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呢?
【解析】A.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B.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C.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D.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这里是随处都可以看到,习以为常的意思,不合语境。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①9月18日下午,第四次“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如约举行。②“神舟十六号”的三名航天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③“天宫课堂”激发了全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④此次活动让中国科普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解析】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兴趣”。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像“ ”饱含的爱国情怀,像“ ”体现的奋斗精神,像“ ”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解析】包含“爱国情怀”的语句是“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包含“奋斗精神”的语句是“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包含“诚信原则”的语句是“③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综合分析句子排序为:①②③。故选A。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的第八至第十段,完成题目。
6.课文第八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C )
A.意境的创造 B.意境的鲜明
C.意境的演变 D.意境的独创
【解析】A.从“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可知,第八段论述了“意境的创造”;B.从“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可知,第八段论述了“意境的鲜明”;D.从“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可知,第八段论述了“意境的独创”。
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B.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C.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D.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解析】C.从“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可知,这里说明齐白石很讲究意匠,而非“讲究意境”。
8.根据选文说说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而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能力拓展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象外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干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象外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象外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解析】B.缩小范围。“表现在画作之外”错误,本文第③段“中国山水画的象外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象外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和“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的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解析】D.“层层递进”错误。本文本论部分是从“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象外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三方面展开论述的,是并列式结构。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解析】A.曲解文意。选项“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错误,根据本文第①段“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可知“轻视笔墨气韵”错误。B.张冠李戴。选项“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错误,根据本文第②段“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可知“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D.说法绝对。选项“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错误,根据本文第⑤段“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12.名著推广活动中,一位同学为下面四部名著设计了演讲主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昆虫记》:拥有和自己斗争的勇气,才能登上艺术的顶峰。
B.《经典常谈》:一本让读者了解《说文解字》等中国古代经典概貌的知识性读物。
C.《红星照耀中国》:你的热爱有多浓烈,你的祖国就有多美丽。
D.《海底两万里》:即使是普通的冒险,也伴随着对科学的关注。
【解析】A.《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拥有和自己斗争的勇气”与该书主题不相符。
13.下面是某同学做的一张读书卡,请从中选取或自行提炼一个关键词,围绕名著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书名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温馨、童趣、批判……
《昆虫记》 生命、科学、尊重……
《简·爱》 自立、自尊、平等……
示例一:《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五猖会》鞭挞了封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示例二:《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以及动力,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
示例三:《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简·爱生活在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从小就经历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遭遇——舅母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相反,种种的不幸,换回的却是她的无限信心,却是她的坚强不屈的精神。简·爱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身上表现出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等有坚定理想并执着追求。
14.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人民网研究院联合百度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上涨528%。热搜的内容,从关注经典国货拓展为中国制造、中国文化和科技创新。大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更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中国文化认同。
材料二:
传统文化带动的“国潮”目前是中国市场上最具活力的现象之一。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不少商家,做的只是中国元素的表面叠加;一些文化遗迹,还处于早期的保护性开发;一些文化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实施,还很粗糙。
材料三:
今夏以来,文物雪糕圈粉无数,成为博物馆“国潮”主角。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兵马俑雪糕,呆萌可爱;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政殿雪糕”,古色古香;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味”和“出土味”青铜面具雪糕,惟妙惟肖。
(1)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你对“国潮”这一现象有何认识?请简要概括。
示例:“国潮”现象的升温与拓展,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但部分“国潮”产品与文化项目还失之于简单、粗糙。(大意相近即可)
(2)各地博物馆推出“国潮”风格雪糕引发关注:有同学认为,这样的文创产品是以恶搞文物来博人眼球。面对这些同学的疑惑,你应该怎样解释?
示例:同学们,我觉得这样的雪糕是博物馆文化的创意呈现,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结合,一方面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潮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博物馆卸下严肃高冷的面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要求:观点明确,结合材料阐述理由,语言简洁、有条理)
15.请仔细观察国画家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写出画的意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