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
考点一对一
论据的概括及作用分析
典题示例
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类型?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为事实论据,②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所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指点迷津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它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它必须是确凿可靠、有代表性的。
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哲学大家关于社会科学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中考中常常出现概括论据、分析论据、补充论据等题目。
小试身手
本课第11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流露(lòu) 怆然(chuànɡ) 惟妙惟肖(xiào) 铢两悉称(zhū)
B.譬如(pì) 急促(cù) 不舍昼夜(zhòu) 栩栩如生(xǔ)
C.寂寥(liáo) 含蓄(xù) 难能可贵(nán) 信手拈来(liān)
D.顷刻(qīng) 意蕴(yùn) 沉默渊穆(mù) 两两相称(chēng)
【解析】A.“流露”的“露”应读作“lù”。C.“信手拈来”的“拈”应读作“niān”。D.“顷刻”的“顷”应读作“qǐnɡ”,“两两相称”的“称”应读作“chè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附丽 姑且 尽美尽善 缥渺无踪
B.茏统 谚语 丝毫不爽 目不忍睹
C.蛾眉 境遇 逝者如斯 瞬息万变
D.尽致 希求 悲伤惨戚 闲情轶致
【解析】A.“缥渺无踪”的“渺”应为“缈”。B.“茏统”的“茏”应为“笼”。D.“闲情轶致”的“轶”应为“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
A.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B.我轻描淡写地讲述这几天的情形,但这对我们全体来说是心灵上真正的痛苦。
C.午后的这段时间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刻并不多。
D.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这次节日聚会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解析】A.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此处用错对象。B.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C.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D.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近日,大熊猫和花“火出圈”,先后多次登上热搜,“去成都看花花”已成为时下潮流。
B.为表彰先进,引导和激励广大妇女,相关部门授予黄园等10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C.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进。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
【解析】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添加“的称号”。C.搭配不当,可把“改进”改为“改善”。D.语序不当,应改为“了解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5.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D )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 。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 。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 !
①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涵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②我们寻到美了吗
③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④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解析】通读语句,由“答案是肯定的”可知前面为问句,故首句为②句;“肯定了她的存在”与“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容”都在写“她”,语意相联,第二空应为①句;由“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可知③句“千百年后的世界”应紧跟其后作为过去和未来的对举;最后一空,“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后应承接“……的人”,故应为④句。综合分析句子的正确排序为:②①③④。
阅读《无言之美》的第一至第七段,完成题目。
6.请简要概括“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混整、无限。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7.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示例:同意。“不能说谎”是“和自然逼真”的通俗说法。一方面,按照自然本来的样子来表现,不违背自然的真实;另一方面,我们对自然外物要有感情,有感悟,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不能无病呻吟。(结合内容,联系“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8.课文第七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①因为文学是以言达意的,而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所以文学本身不能完全传情达意;②退一步讲,就算文学能够做到,却会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这也是文学家不愿看到的。
@能力拓展
诗的意象与情趣
朱光潜
①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若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意象就好比土壤,情趣就好比是在土壤上开放的花朵。
A
②意象容易引生情趣,却也不一定就能引生情趣。举头向外一望,我看见房屋、树木、道路、人马等等,在我心中都印下意象,可是,我对它们漠然无动于衷,它们没有感动我,对我可有可无,我不加留恋,它们就没有成为诗的境界。
③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其中,血不能离肉,形不能离体,为了方便了解意象、语文和情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姑且随意举一首短诗为例来说明。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在这首诗里,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语文——四句五言。这二十字有音有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如“玉阶”“白露”之类。这些意象个别的可以用感官知觉去领会。温度感在这首诗中最显著,多数意象都令人觉得“清冷”。其次是视觉,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等都有看得见的形状色彩。“生”“侵”“下”“望”四个动词可以起筋肉运动感觉。“生白露”与“下水晶帘”还可能有听得见的声音。由此可见,整首诗的意象在音和义上都有了统一,形成了完整的境界。
B
④这里,意象与情趣的关系如何呢?
⑤严格地说,它们并不是两回事,意象中就寓有情趣,情趣就表现于意象。比如这首诗题的“玉阶怨”而全诗却不着一“怨”字,但是句句都在写怨。凡是表示情绪的字样如“悲”“喜”“爱”“怨”“兴奋”“惆怅”之类,都是抽象而空洞的。比如说“喜”,你向人说“我喜欢”,人们只能用理智了解这句话的意义,那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喜的情境不同,喜的滋味也就不同。从前有一首状“喜”的打油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虽不算是好诗,却可说明这个道理。你只说你喜欢,而没有说出你为何喜欢,以及如何喜欢那个具体的情境,人就不知道那是“久旱逢甘雨”的喜还是“他乡遇故知”的喜,他就茫然无凭,不能起共情的了解。
C
⑥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跃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譬如饮水,冷暖自知。”空谈冷暖而不叫人亲自饮水,他所了解的就不是饮某水的某种特殊风味的冷暖。诗不告诉人冷暖,而只请人饮水去自知冷暖。情趣譬如冷暖,饮水譬如观照意象。
⑦无情趣不能有诗,有情趣者却也不一定就有诗,诗歌的创作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与思考。许多人自以为有“诗意”,只欠一副表现的本领。其实那“诗意”还是一种幻觉,至多也只是一种依稀隐约的萌芽。要它真正成为诗,必定要经过经营使它明朗化。这明朗化就是具体的情趣见于具体的意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由于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感受情绪是实际人生的事,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的事。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跳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观照。在这回味之际,情绪就已连发生情趣的境界在一起想,就多少已化为意象。就在这回忆中,那情绪与境界的浑整体经过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
D
⑧那我们应该如何借助生活中的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情趣呢?这就要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切诗都必是主观的与客观的。纯主观的诗与纯客观的诗于理都不能存在。物与我固然有一个分别,诗或是写亲身感受,或是写观照于物。一般人把前者称为主观的,后者称为客观的。写主观的经验就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是写自己,他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部戏去看,才看出那在风雨中飘摇的茅屋。这茅屋的意象就表现出他兼济天下的情怀与客观的经验。将生活中的意象与心中的情趣结合起来,就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投射到其他的人、事、物上,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比如 。
⑨一首诗的诞生就好像阿波罗(太阳神,象征静止、客观)与狄俄尼索斯(酒神,象征生命的变动)两种精神的会合。情趣是动的,主观的,感受的,狄俄尼索斯的;意象是静的,客观的,回味的,阿波罗的。只有狄俄尼索斯的变动还不够,这变动必须投影于阿波罗的明镜观照,才现形象。所以诗神毕竟是阿波罗。
(有删改)
9.阅读本文后你无法了解到的内容是( D )
A.意象与情趣的区别 B.意象与情趣的关系
C.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D.生活与创作的区别
【解析】D.文章没有直接探讨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区别。文章主要聚焦于诗的意象与情趣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生活中的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情趣。尽管文中有提及生活体验和思考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但并未就生活与创作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深入讨论。
10.下面这段文字,放入文中ABCD四处最适合的一处是( B )
正是因为诗里的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充分表现出情绪的状态与个性,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境界,简直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这就形成了一首诗歌的生命力。
【解析】B处前的内容为“由此可见,整首诗的意象在音和义上都有了统一,形成了完整的境界”。题目所给文字进一步解释了意象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这段文字放在B处,与前文内容紧密衔接,逻辑连贯。
11.根据文章内容,在文中第⑧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
示例: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就是写自己,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奉献精神的赞扬融入所见之物中,写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
【解析】论据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能展示如何将生活中的意象与心中的情趣结合起来,且能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即可。
12.若将本文与《无言之美》组成一个新的单元,请你为该单元拟写一个主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主题: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理由:①本文论述了诗歌中意象与情趣的关系,文中举了《玉阶怨》一例,引导我们从文字上去理解内容,再从诗的意象去体味情趣,从而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②从这一个角度而言,本文与《无言之美》这篇文章一样,都在引导我们借助表象去体会艺术的“言外之意”。
13.下列对名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朝花夕拾》中范爱农因为没有学费被迫回乡,并一直被轻视、排斥和伤害,但他为人孤傲、正直,不满黑暗社会,积极投身革命,最后和徐锡麟、秋瑾一起被杀害。
B.《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作为底层劳动者,只能面临失地、被抢、被敲诈的悲剧命运。
C.《红星照耀中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采取的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等改革措施。
D.《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被鲁迅认为是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解析】A.范爱农并没有被杀害,他是酒后掉入水中而死。
14.学完《无言之美》后,某校九年级(1)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答题。
(1)【诗词之美】
①根据诗歌内容,为下面诗句空缺处选填词语。(填序号)
春风知别苦,不遣 B 青。(A.松枝 B.柳条)
【解析】根据“春风知别苦”,可知诗歌与“送别”相关,古人常在送别时折柳,以“柳”与“留”谐音,表达内心的不舍,所以此处应选择“柳条”。故选B。
②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示例:诵经典弘扬文化
【解析】根据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结构与内容的要求,以及此次活动“古诗文朗诵大赛”的内容,“读诗文”可对出“诵经典”,“传承国学”可对出“弘扬文化”。
(2)【雕塑之美】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从 ”与“ 雕像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智慧 ”后加“ 的感觉 ”。
15.请你在下面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两三句进行赏析,参照课文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15* 无言之美
考点一对一
典题示例
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类型?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为事实论据,②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所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指点迷津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它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它必须是确凿可靠、有代表性的。
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哲学大家关于社会科学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中考中常常出现概括论据、分析论据、补充论据等题目。
小试身手
本课第11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流露(lòu) 怆然(chuànɡ) 惟妙惟肖(xiào) 铢两悉称(zhū)
B.譬如(pì) 急促(cù) 不舍昼夜(zhòu) 栩栩如生(xǔ)
C.寂寥(liáo) 含蓄(xù) 难能可贵(nán) 信手拈来(liān)
D.顷刻(qīng) 意蕴(yùn) 沉默渊穆(mù) 两两相称(chē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附丽 姑且 尽美尽善 缥渺无踪
B.茏统 谚语 丝毫不爽 目不忍睹
C.蛾眉 境遇 逝者如斯 瞬息万变
D.尽致 希求 悲伤惨戚 闲情轶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B.我轻描淡写地讲述这几天的情形,但这对我们全体来说是心灵上真正的痛苦。
C.午后的这段时间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刻并不多。
D.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这次节日聚会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大熊猫和花“火出圈”,先后多次登上热搜,“去成都看花花”已成为时下潮流。
B.为表彰先进,引导和激励广大妇女,相关部门授予黄园等10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C.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进。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
5.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 。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 。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 !
①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涵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②我们寻到美了吗
③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
④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阅读《无言之美》的第一至第七段,完成题目。
6.请简要概括“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7.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8.课文第七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能力拓展
诗的意象与情趣
朱光潜
①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若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意象就好比土壤,情趣就好比是在土壤上开放的花朵。
A
②意象容易引生情趣,却也不一定就能引生情趣。举头向外一望,我看见房屋、树木、道路、人马等等,在我心中都印下意象,可是,我对它们漠然无动于衷,它们没有感动我,对我可有可无,我不加留恋,它们就没有成为诗的境界。
③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其中,血不能离肉,形不能离体,为了方便了解意象、语文和情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姑且随意举一首短诗为例来说明。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在这首诗里,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语文——四句五言。这二十字有音有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如“玉阶”“白露”之类。这些意象个别的可以用感官知觉去领会。温度感在这首诗中最显著,多数意象都令人觉得“清冷”。其次是视觉,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等都有看得见的形状色彩。“生”“侵”“下”“望”四个动词可以起筋肉运动感觉。“生白露”与“下水晶帘”还可能有听得见的声音。由此可见,整首诗的意象在音和义上都有了统一,形成了完整的境界。
B
④这里,意象与情趣的关系如何呢?
⑤严格地说,它们并不是两回事,意象中就寓有情趣,情趣就表现于意象。比如这首诗题的“玉阶怨”而全诗却不着一“怨”字,但是句句都在写怨。凡是表示情绪的字样如“悲”“喜”“爱”“怨”“兴奋”“惆怅”之类,都是抽象而空洞的。比如说“喜”,你向人说“我喜欢”,人们只能用理智了解这句话的意义,那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喜的情境不同,喜的滋味也就不同。从前有一首状“喜”的打油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虽不算是好诗,却可说明这个道理。你只说你喜欢,而没有说出你为何喜欢,以及如何喜欢那个具体的情境,人就不知道那是“久旱逢甘雨”的喜还是“他乡遇故知”的喜,他就茫然无凭,不能起共情的了解。
C
⑥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跃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譬如饮水,冷暖自知。”空谈冷暖而不叫人亲自饮水,他所了解的就不是饮某水的某种特殊风味的冷暖。诗不告诉人冷暖,而只请人饮水去自知冷暖。情趣譬如冷暖,饮水譬如观照意象。
⑦无情趣不能有诗,有情趣者却也不一定就有诗,诗歌的创作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与思考。许多人自以为有“诗意”,只欠一副表现的本领。其实那“诗意”还是一种幻觉,至多也只是一种依稀隐约的萌芽。要它真正成为诗,必定要经过经营使它明朗化。这明朗化就是具体的情趣见于具体的意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由于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感受情绪是实际人生的事,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的事。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跳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观照。在这回味之际,情绪就已连发生情趣的境界在一起想,就多少已化为意象。就在这回忆中,那情绪与境界的浑整体经过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
D
⑧那我们应该如何借助生活中的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情趣呢?这就要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切诗都必是主观的与客观的。纯主观的诗与纯客观的诗于理都不能存在。物与我固然有一个分别,诗或是写亲身感受,或是写观照于物。一般人把前者称为主观的,后者称为客观的。写主观的经验就需要跳出自身的局限,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是写自己,他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部戏去看,才看出那在风雨中飘摇的茅屋。这茅屋的意象就表现出他兼济天下的情怀与客观的经验。将生活中的意象与心中的情趣结合起来,就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投射到其他的人、事、物上,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比如 。
⑨一首诗的诞生就好像阿波罗(太阳神,象征静止、客观)与狄俄尼索斯(酒神,象征生命的变动)两种精神的会合。情趣是动的,主观的,感受的,狄俄尼索斯的;意象是静的,客观的,回味的,阿波罗的。只有狄俄尼索斯的变动还不够,这变动必须投影于阿波罗的明镜观照,才现形象。所以诗神毕竟是阿波罗。
(有删改)
9.阅读本文后你无法了解到的内容是( )
A.意象与情趣的区别 B.意象与情趣的关系
C.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D.生活与创作的区别
10.下面这段文字,放入文中ABCD四处最适合的一处是( )
正是因为诗里的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充分表现出情绪的状态与个性,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境界,简直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这就形成了一首诗歌的生命力。
11.根据文章内容,在文中第⑧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
12.若将本文与《无言之美》组成一个新的单元,请你为该单元拟写一个主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3.下列对名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范爱农因为没有学费被迫回乡,并一直被轻视、排斥和伤害,但他为人孤傲、正直,不满黑暗社会,积极投身革命,最后和徐锡麟、秋瑾一起被杀害。
B.《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作为底层劳动者,只能面临失地、被抢、被敲诈的悲剧命运。
C.《红星照耀中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采取的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等改革措施。
D.《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被鲁迅认为是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14.学完《无言之美》后,某校九年级(1)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答题。
(1)【诗词之美】
①根据诗歌内容,为下面诗句空缺处选填词语。(填序号)
春风知别苦,不遣 青。(A.松枝 B.柳条)
②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2)【雕塑之美】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 ”与“ ”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 ”后加“ ”。
15.请你在下面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两三句进行赏析,参照课文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