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9:17:37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不得志,独行其道
B.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其真无马邪
D.①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其”的用法。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自己的。B项,①指示代词,那;②人称代词,他,代同乡之先达。C项,①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②语气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①语气助词,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②语气助词,表强调、肯定语气。
指点迷津
“其”字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虚词,初中阶段的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们)”,“他(她)的”“他(她)们的”“它们的”等;二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那里”等,有时还可译为“其中的”;三是语气词,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反问、祈使、选择等,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曹刿(ɡuì) 长勺(sháo) 又何间焉(jiàn)
B.千乘(shènɡ) 玉帛(bó) 小惠未遍(piàn)
C.鄙陋(bǐ) 弗从(fó) 小信未孚(fú)
D.登轼(shì) 旗靡(mǐ) 视其辙乱(chè)
【解析】B.“小惠未遍”的“遍”应读作“biàn”。C.“弗从”的“弗”应读作“fú”。D.“视其辙乱”的“辙”应读作“zh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小大之狱 狱:监狱,牢房
D.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解析】C.狱:指诉讼事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
A.又何间焉 B.衣食所安
C.神弗福也 D.惧有伏焉
【解析】A.参与。B.安身。C.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D.埋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战则请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一鼓作气,再而衰 主人日再食
C.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解析】A.跟从;B.第二次/两次;C.实情/信用;D.虚夸,夸大/益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乡人曰
C.人不堪其忧 D.其此之谓乎
【解析】A项与例句的“其”都是指示代词,其中的;B.人称代词,他的;C.指示代词,那,那种;D.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曹刿论战》中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2)《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3)《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是: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 。
(4)《曹刿论战》中刚开始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题目。
7.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曹刿请见 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 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 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 故弄玄虚
【解析】A.被接见/看见;B.虚夸,夸大/增加;C.车辙;D.原因/故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9.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释】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①曹刿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②毛遂是一个善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能力拓展

【甲】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乙】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⑦而属殇公⑧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⑨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⑩乎?吾子 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
(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⑦孔父:人名,春秋宋国人。⑧殇公:宋殇公,名与夷,宋宣公之子,宋穆公之侄。⑨冯:公子冯,宋穆公之子。⑩务:追求,谋求。 吾子: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晋侯赏从亡者 从:跟随
B.以志吾过 志:记录
C.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 属:属于
D.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 舍:舍弃
【解析】C.属:同“嘱”,嘱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B.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C.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D.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解析】本句的意思:我将用什么来回答?请你辅佐与夷来管理国家,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了。根据句意断句即可。故选A。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文中介之推借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登上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甲】文中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乙】文中宋宣公将王位让给宋穆公,所以宋穆公病重时选择将王位传给宋宣公的儿子。
D.【乙】文中宋穆公遵循道义,感知遇之恩,临终时劝说臣子尽力辅佐宋宣公的儿子。
【解析】B.介之推的母亲没有极力劝他邀功,只是询问他为什么不去邀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上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国,(所以晋国)必将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主又是谁呢? 
(2)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
 先王认为我贤良,让我主持社稷,如果放弃道德不让位,这是废掉了先王的举措。 
【参考译文】
【甲】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唯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上天没有(打算)灭绝晋国,(所以晋国)必将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主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上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介之推)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母子两人)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寻找他们没有找到,便将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乙】宋穆公病重的时候,召见大司马孔父,并嘱托他把王位传给宋殇公,说:“先王宋宣公(当初临去世的时候)舍弃儿子与夷,而把王位传给我,我不敢忘记。如果托大夫的福,我能够保全尸首而死,先王要是问起与夷来,我将用什么来回答?请你辅佐与夷来管理国家,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了。”(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辅佐你的儿子冯。”宋穆公说:“不行。先王认为我贤良,让我主持社稷,如果放弃道德不让位,这是废掉了先王的举措。哪里能说是贤良?把先王的好品德发扬光大的事,能不做吗?您不要废弃掉先王的功德。”(于是就)派公子冯到郑国去居住。八月庚辰这一天,宋穆公去世。

14.下列关于《简·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幼小时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十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因反抗舅母而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B.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乔治安娜也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
C.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十五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
D.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分别是舅妈家里、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
【解析】B.“她最好的朋友乔治安娜也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有误,应该是“她最好的朋友海伦也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

15.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说说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示例: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力。(答案不唯一;围绕担当需要能力、技术、奉献精神,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来表述即可)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图中出现的两个人物,一是鲁庄公,一是曹刿,根据这两个人物可以判断这是曹刿论战的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故事的内容即可)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多艺多才有担当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意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勇于担当,兼济天下”,据此第一联的下联可拟写为:多艺多才有担当。第二联的下联可拟写为: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知识小卡片
  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代常说的“五牲”一般指“牛、羊、猪、犬、鸡”,“六畜”为“马、牛、羊、猪、犬、鸡”。
2.乘(shèng):意为辆,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100人。古时的“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3.鸣金:中国古代战争时的一种作战行动信号方式,以敲击锣鼓或其他金属制品来指挥军队的作战方式,指进攻、停止或撤退。课文中的“三鼓”是鸣金的一种。
巩固训练
1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曹刿论战》一文中的击鼓是鸣金的一种,主要是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另外还有报时和鼓舞士气的作用,如文中所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我国古代重视祭祀,而祭品主要是动物及其他物品,如课文中的“牺牲玉帛”,都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主要指猪、牛、羊等纯色全体牲畜及玉器、丝织品等。
C.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大寒、霜降。
D.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以十二地支配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解析】C.“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20 曹刿论战
考点一对一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不得志,独行其道
B.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其真无马邪
D.①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其”的用法。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自己的。B项,①指示代词,那;②人称代词,他,代同乡之先达。C项,①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②语气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①语气助词,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②语气助词,表强调、肯定语气。
指点迷津
“其”字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虚词,初中阶段的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们)”,“他(她)的”“他(她)们的”“它们的”等;二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那里”等,有时还可译为“其中的”;三是语气词,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反问、祈使、选择等,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ɡuì) 长勺(sháo) 又何间焉(jiàn)
B.千乘(shènɡ) 玉帛(bó) 小惠未遍(piàn)
C.鄙陋(bǐ) 弗从(fó) 小信未孚(fú)
D.登轼(shì) 旗靡(mǐ) 视其辙乱(ch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C.小大之狱 狱:监狱,牢房
D.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B.衣食所安
C.神弗福也 D.惧有伏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战则请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一鼓作气,再而衰 主人日再食
C.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乡人曰
C.人不堪其忧 D.其此之谓乎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曹刿论战》中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 , 。
(2)《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3)《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理由是: , , 。
(4)《曹刿论战》中刚开始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题目。
7.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缝插针
B.弗敢加也 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 如出一辙
D.公问其故 故弄玄虚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9.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释】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能力拓展
【甲】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②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④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⑤为之田⑥,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乙】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⑦而属殇公⑧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⑨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⑩乎?吾子 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
(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②诬:欺骗。③尤:过错。④文:文饰。⑤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⑥田:祭田。⑦孔父:人名,春秋宋国人。⑧殇公:宋殇公,名与夷,宋宣公之子,宋穆公之侄。⑨冯:公子冯,宋穆公之子。⑩务:追求,谋求。 吾子: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赏从亡者 从:跟随
B.以志吾过 志:记录
C.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 属:属于
D.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 舍:舍弃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B.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C.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D.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介之推借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登上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甲】文中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C.【乙】文中宋宣公将王位让给宋穆公,所以宋穆公病重时选择将王位传给宋宣公的儿子。
D.【乙】文中宋穆公遵循道义,感知遇之恩,临终时劝说臣子尽力辅佐宋宣公的儿子。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2)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
14.下列关于《简·爱》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幼小时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十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因反抗舅母而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B.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乔治安娜也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
C.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十五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
D.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分别是舅妈家里、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
15.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说说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知识小卡片
  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代常说的“五牲”一般指“牛、羊、猪、犬、鸡”,“六畜”为“马、牛、羊、猪、犬、鸡”。
2.乘(shèng):意为辆,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100人。古时的“千乘之国”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即诸侯国。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3.鸣金:中国古代战争时的一种作战行动信号方式,以敲击锣鼓或其他金属制品来指挥军队的作战方式,指进攻、停止或撤退。课文中的“三鼓”是鸣金的一种。
巩固训练
1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一文中的击鼓是鸣金的一种,主要是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另外还有报时和鼓舞士气的作用,如文中所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我国古代重视祭祀,而祭品主要是动物及其他物品,如课文中的“牺牲玉帛”,都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主要指猪、牛、羊等纯色全体牲畜及玉器、丝织品等。
C.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大寒、霜降。
D.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以十二地支配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