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八 [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鱼我所欲也》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今义:
(2)一豆羹
古义:
今义: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得:①二者不可得兼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人皆有之
(4)则: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呼尔而与之
(6)与:①呼尔而与之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 “ ”表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表判断。
(2)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该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
(二)《唐雎不辱使命》
1.通假字。
(1)秦王不说
(2)故不错意也
(3)仓鹰击于殿上
2.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2)与臣而将四矣
(3)天下缟素
3.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 今义:
(2)以头抢地尔
古义: 今义:
(3)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4)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说:①秦王不说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
(3)徒:①亦免冠徒跣
②徒以有先生也
(4)夫: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 ”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 ”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该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
(三)《送东阳马生序》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与之论辨
2.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
(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古义: 今义: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今义:
(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今义:
(4)日再食
古义: 今义:
(5)右备容臭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慕: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略无慕艳意
(2)故:①故余虽愚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至:①礼愈至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4)以: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计日以还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以衾拥覆
⑤以中有足乐者
(5)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弗之怠
③走送之
④益慕圣贤之道
⑤当余之从师也
(6)而: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久而乃和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句中的“ ”表判断。
(2)倒装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该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
(四)《曹刿论战》
1.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一鼓作气
2.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2)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3)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故:①公问其故
②故逐之
(2)其:①其乡人曰
②吾视其辙乱
(3)以:①何以战
②必以分人
③必以信
(4)之:①小大之狱
②公与之乘
③公将鼓之
4.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大国,难测也。句中“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何以战?该句子的正常语序为: ?
(3)省略句:
必以( )分人。(请在括号里填写省略的宾语)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通假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2)私我也
(3)闻寡人之耳者
3.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
今义: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今义: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朝:①朝服衣冠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皆朝于齐
(2)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门庭若市
(3)于: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能谤讥于市朝
④皆朝于齐
(4)之:①孰视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臣之妻私臣
(5)乃:①乃下令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乃不知有汉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中“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该句子的正常语序为: 。
②能谤讥于市朝。该句子的正常语序为: 。
(3)省略句:
皆以( )美于徐公。(在括号里填写省略的宾语)
(六)《陈涉世家》
1.通假字。
(1)为天下唱
(2)固以怪之矣
(3)将军身被坚执锐
2.词类活用。
(1)法皆斩
(2)死国可乎
(3)天下苦秦久矣
(4)固以怪之矣
(5)乃丹书帛曰
(6)夜篝火
(7)忿恚尉
(8)将军身被坚执锐
3.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 今义: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 今义: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故: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广故数言欲亡
(3)书:①乃丹书帛曰
②得鱼腹中书
(4)之:①辍耕之垄上
②怅恨久之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为:①为屯长
②为天下唱
③士卒多为用者
④为坛而盟
(6)乃: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以: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③杀之以应陈涉
(8)而:①夺而杀尉
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该句中“ ”表示判断。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该句中“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祭以尉首。该句的正常语序为: 。
(七)《出师表》
1.词类活用。
(1)北定中原
(2)以光先帝遗德
(3)苟全性命于乱世
(4)此皆良实
2.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古义: 今义: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5)猥自枉屈
古义: 今义:
(6)庶竭驽钝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遗: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每与臣论此事
(3)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4)效:①恐托付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以: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悉以咨之
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于:①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还于旧都
4.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该句中“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临崩寄臣以大事。该句的正常语序为: 。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释】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ū):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报于王曰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使 人 往 视 齐 寇 使 者 报 如 前 宋 王 又 怒 诎 杀 之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5.【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震方用事,性刻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官属相戒
(2)寻遇赦复官
(3)躬自操作
(4)适驾至
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移 时 又 白 之 震 愈 怒 拂 衣 起。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
(2)谔匍匐前,具道所以。
9.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A ,B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改)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衰落……谤讟”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
【理解字词】
10.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 关联课内 ①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关联课内 ②
有薄田园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 ③ (填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④
【补填诗句】
11.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A、B处。(填序号)
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
A B
【梳理经历】
1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
①
②
③
【探寻心路】
13.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品析形象】
14.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
传主 陈涉 沈千运
出处 司马迁《① 》 辛文房《唐才子传》
事件 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 从“当时士流皆敬慕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出沈千运② 。
语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志向。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一个“乎”字③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为学者如山阴①王雪湖②之画梅焉,斯③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④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⑤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
……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⑥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⑦,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⑧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⑨,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②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③斯:连词,乃。④中丞:官名。⑤游湖涉越: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⑥云:语气助词,无实义。⑦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指梅的形态。⑧贸贸:轻率貌。⑨愈远愈失: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华蕊皆尽
(2)岁云暮矣
(3)尝谓予曰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2)若是其神也!
17.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期末专题复习八 [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鱼我所欲也》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能够用来
今义: 助动词,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2)一豆羹
古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 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 计时工具
3.一词多义。
(1)得: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获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对于
(3)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②人皆有之 代词,它,这里指羞恶心
(4)则: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假设,假如
(5)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②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6)与:①呼尔而与之 给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4.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 “ ……也……也 ”表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者也 ”表判断。
(2)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该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所欲有于生甚者 。
(二)《唐雎不辱使命》
1.通假字。
(1)秦王不说 同“悦”,高兴、愉快
(2)故不错意也 同“措”
(3)仓鹰击于殿上 同“苍”,灰白色
2.词类活用。
(1)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2)与臣而将四矣 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3)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3.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 交换 今义: 容易
(2)以头抢地尔
古义: 碰,撞 今义: 抢夺
(3)休祲降于天
古义: 吉祥 今义: 停止
(4)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 道歉 今义: 感谢
4.一词多义。
(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2)说:①秦王不说 同“悦”,高兴、愉快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 评议、评论
(3)徒:①亦免冠徒跣 裸露
②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4)夫:①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发语词,无实义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 ……也 ”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 非……也 ”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该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于先王受地 。
(三)《送东阳马生序》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肢”,人的胳膊、腿,某些动物的腿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穿
(3)与之论辨 同“辩”
2.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2)主人日再食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破旧的衣服
3.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 今义: 虚伪的,不真实的
(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
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日再食
古义: 两次 今义: 又
(5)右备容臭
古义: 香气 今义: 臭气,(气味)难闻
4.一词多义。
(1)慕:①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②略无慕艳意 羡慕
(2)故:①故余虽愚 连词,因此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特意
(3)至:①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到达
(4)以:①无从致书以观 表目的,来
②计日以还 表修饰,不译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为;介词,把
④以衾拥覆 介词,用
⑤以中有足乐者 介词,因为
(5)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结构助词,的
②弗之怠 代词,指代抄录书
③走送之 代词,指书
④益慕圣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
⑤当余之从师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而: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却
②久而乃和 表承接,不译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句中的“ ……者,……也 ”表判断。
(2)倒装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该句子的正常语序是: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
(四)《曹刿论战》
1.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古今异义。
(1)肉食者鄙
古义: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2)牺牲玉帛
古义: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 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3)小大之狱
古义: 诉讼事件 今义: 监狱
(4)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助动词,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3.一词多义。
(1)故:①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②故逐之 所以
(2)其:①其乡人曰 代词,代他(曹刿)的
②吾视其辙乱 代词,代他们(齐军)的
(3)以:①何以战 凭、靠
②必以分人 把
③必以信 按照
(4)之:①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
②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
③公将鼓之 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
4.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大国,难测也。句中“ ……也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何以战?该句子的正常语序为: 以何战 ?
(3)省略句:
必以( 之 )分人。(请在括号里填写省略的宾语)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通假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2.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2)私我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3.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 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 修饰,修理,修改
(2)明日徐公来
古义: 次日,第二天 今义: 明天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区域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今义: 左边和右边
4.一词多义。
(1)朝:①朝服衣冠 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皆朝于齐 朝见,朝拜
(2)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如,及
②门庭若市 好像
(3)于:①欲有求于我也 向
②皆以美于徐公 比
③能谤讥于市朝 在
④皆朝于齐 到
(4)之:①孰视之 代词,代徐公
②吾妻之美我者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臣之妻私臣 结构助词,的
(5)乃:①乃下令 于是,就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③乃不知有汉 竟然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中“ ……者也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该句子的正常语序为: 皆以于徐公美 。
②能谤讥于市朝。该句子的正常语序为: 能于市朝谤讥 。
(3)省略句:
皆以( 我 )美于徐公。(在括号里填写省略的宾语)
(六)《陈涉世家》
1.通假字。
(1)为天下唱 同“倡”,倡导、发起
(2)固以怪之矣 同“已”,已经
(3)将军身被坚执锐 同“披”,穿
2.词类活用。
(1)法皆斩
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法律
(2)死国可乎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3)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4)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感到)奇怪
(5)乃丹书帛曰
名词用作状语,用朱砂
(6)夜篝火
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7)忿恚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铠甲;锐,武器
3.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
古义: 逃跑 今义: 死亡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 如果 今义: (心意)真实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 私下 今义: 间隙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十分之六七
今义: 十六或十七
4.一词多义。
(1)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军队驻扎
(2)故:①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
②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3)书:①乃丹书帛曰 名词用作动词,写
②得鱼腹中书 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
(4)之:①辍耕之垄上 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结构助词,的
(5)为:①为屯长 担任
②为天下唱 向
③士卒多为用者 被
④为坛而盟 筑,造
(6)乃: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于是,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7)以:①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把
③杀之以应陈涉 来
(8)而:①夺而杀尉 表承接
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表转折
5.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该句中“ ……者,……也 ”表示判断。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该句中“ 乃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祭以尉首。该句的正常语序为: 以尉首祭 。
(七)《出师表》
1.词类活用。
(1)北定中原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2)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苟全性命于乱世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4)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2.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扩大 今义: 店铺开业
(2)由是感激
古义: 感奋激发 今义: 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 十分憎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 言语、行为恶劣
(5)猥自枉屈
古义: 辱,谦辞 今义: 卑鄙,下流
(6)庶竭驽钝
古义: 表示期望 今义: 众多
3.一词多义。
(1)遗:①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2)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判定
②每与臣论此事 谈论、议论
(3)任: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任用,委任
②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责任,职责
(4)效:①恐托付不效 奏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这里是功效的意思
(5)以:①以光先帝遗德 表目的,来,用来
②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结果,以致
③悉以咨之 拿来
④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因为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认为
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6)于:①欲报之于陛下也 给,向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对,对于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
④还于旧都 到
4.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该句中“ ……也 ”表示判断。
(2)倒装句:
临崩寄臣以大事。该句的正常语序为: 临崩以大事寄臣 。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释】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ū):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
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解析】C.“今又私患”的“患”应解释为“担忧”。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于是报于王曰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
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A.介词,对,向/介词,比。B.都是介词,凭借。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代词,这/副词,表推测,恐怕。故选B。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使 人 往 视 齐 寇/使 者 报 如 前/宋 王 又 怒 诎 杀 之
【解析】句意:又派人去侦察齐国的军队,使者回报和之前一样,宋王又发怒并冤杀了他。根据句子大意断句即可。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没料想到齐国军队竟然如此之近,百姓恐慌到像这样。
5.【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宋王听信佞臣的话,两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人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最后只会害人害己 。
【乙文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国的军队到了哪里。使者回来说:“齐国的军队接近了,国都里的人们感到害怕。”宋王身边的近臣都对宋王说:“这不过是‘肉自己生虫’(的无中生有)罢了。凭借宋国的强大和齐国军队的弱小,怎么可能像这样呢?”宋王因此发怒而冤杀了使者。(宋王)又派人去侦察齐国的军队,使者回报和之前一样,宋王又发怒并冤杀了他。这之后,(宋王)又派人去侦察。使者遇到了他的哥哥,说:“(我)为国王侦察齐国的军队。没料想到齐国军队竟然如此之近,百姓恐慌到像这样。现在(我)又私下担忧,之前去侦察齐国军队的人,都是因为报告说敌军接近而被处死了。现在(我)也报告这个情况,(我)会死;(我)不报告这个情况,(我)又担心会死。(我)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于是(使者)报告给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国的军队在什么地方,国都的人们十分安定。”宋王大喜。身边的近臣都说:“之前被杀的人罪有应得。”宋王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等到齐国的军队到来时,宋王自己跳上了车子,飞快地逃跑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震方用事,性刻忮①。官属相戒,无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寻遇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谔,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入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曰:“是天性也。”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躬自操作。适驾至,问为谁。谔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忮(zhì):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ì):挖坑掩埋。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官属相戒 告诫、警诫
(2)寻遇赦复官 不久
(3)躬自操作 亲自
(4)适驾至 恰逢,正赶上
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移 时 又 白 之/震 愈 怒/拂 衣 起。
【解析】句意:过了一段时间(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根据句意断句即可。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
尹昌隆告退后告诉太子,拿取命令的旨意后施行。
(2)谔匍匐前,具道所以。
陈谔趴在地上向前爬,详细地说清事情。
9.尹昌隆、陈谔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
①邹忌是用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委婉劝谏齐王;②但尹昌隆、陈谔都是直言劝谏,他们的奏对方式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
【参考译文】
尹昌隆,字彦谦,是泰和人。……尚书吕震正在掌权,(他)性格刻薄刚愎。官吏们互相告诫,没人敢来汇报事情。尹昌隆上前禀报事情,吕震恼怒不回应。过了一段时间(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尹昌隆告退后告诉太子,拿取命令的旨意后施行。吕震大怒,上奏说尹昌隆假托东宫臣僚(的身份),暗中想结党,蓄藏无君之心。逮捕(尹昌隆)入狱。不久(尹昌隆)遇上赦令得以复官。(他)去拜见吕震,吕震温言接待他。(他)入宫,处理先前的奏章,又被投进锦衣卫监狱,抄没了他的家。
陈谔,字克忠,是番禺人。在永乐年间,因乡里选拔人才进入太学,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他)遇事刚毅果断,遇到弹劾都不回避。每每向皇帝陈述事情,声音大如洪钟。皇帝下令让他饿几天,他陈述、回答像以前一样洪亮。(他)说:“这是天性。”每次见到,皇帝称(他)为“大声秀才”。(他)曾经进谏忤逆了旨意,(皇帝)下令在奉天门挖坑掩埋他,露着他的头。七天后没有死,(被皇帝)赦免官复原职。后来,(他)又违逆旨意,被罚去修象房。(他)贫苦不能雇人,亲自去干。正好碰到了皇帝,问是什么人。陈谔趴在地上向前爬,详细地说清事情。皇帝可怜他,下令官复原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A ,B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改)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衰落……谤讟”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
【理解字词】
10.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 关联课内 ① 全,都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关联课内 ② 放下
有薄田园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 ③ ② (填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④ 耕种,种庄稼,种田
【补填诗句】
11.从下面选项中选择相应的诗句填入文中的A、B处。(填序号)
①明月相随何处眠
②白云劝尽杯中物
A ② B ①
【解析】“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意思是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意思是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应先“白云劝酒”再“何处眠”,即“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意思是白云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故A②,B①。
【梳理经历】
1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沈千运的人生轨迹图。
① 应举不第(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
② 遨游襄、邓/干谒名公(在襄州、邓州一带漫游玩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
③ 释志还山/还山中别业(归隐田园)
【解析】第一空,结合“天宝中,数应举不第(天宝年间,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可知填写“应举不第”;第二空,结合“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当时年纪已老迈,在襄州、邓州一带漫游玩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可知填写“遨游襄、邓(或干谒名公)”;第三空,结合“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遂释志还山中别业(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处境不顺利,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可知填写“释志还山(或归隐田园)”。
【探寻心路】
13.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沈千运归隐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①他“数应举不第”,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②“时年齿已迈”,他年纪已老迈,不愿奔波;③“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他觉得自己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处境不顺利;⑤“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他喜欢“儿稼女织”的自由自在的生活;⑥“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他不愿去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答出两点即可)
【品析形象】
14.请将陈涉和沈千运进行关联,完成表格。
传主 陈涉 沈千运
出处 司马迁《① 史记(陈涉世家) 》 辛文房《唐才子传》
事件 从“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看出陈涉足智多谋。 从“当时士流皆敬慕之”“肃宗议备礼征致”看出沈千运② 富有才华(气格高古,声名远播) 。
语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个“哉”字表示反问,陈涉自比鸿鹄,可见他青年时代就具有远大的志向。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一个“乎”字③ 表示感叹(或反问),沈千运不愿当小官在尘世中奔波,表现了他喜欢自由,不愿被世俗所累,甘愿归隐的情怀 。
【参考译文】
沈千运,吴兴人。善写古体诗,气韵格调高标、古拙,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称他为“沈四山人”。天宝年间,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中,当时年纪已老迈,在襄州、邓州一带漫游玩乐,拜访求见有名望的人。来到濮水之滨,有感于怀,题诗写道:“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那时的社会多有艰难,(他)知道自己处境不顺利,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曾经说:“简陋的居室中,也可以安身。有贫瘠的田地、菜园,儿子播种女儿织布,仰卧闲居忘怀古今,自然足以度过这一生,谁愿去当小官在风沙尘土中奔波啊!”高适写《还山吟》来送行说:“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唐肃宗讨论置办礼物征召他来朝廷,碰巧(他)过世了就作罢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为学者如山阴①王雪湖②之画梅焉,斯③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④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⑤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
……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⑥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⑦,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尝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⑧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⑨,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②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③斯:连词,乃。④中丞:官名。⑤游湖涉越: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⑥云:语气助词,无实义。⑦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指梅的形态。⑧贸贸:轻率貌。⑨愈远愈失: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华蕊皆尽 完,没有了
(2)岁云暮矣 年
(3)尝谓予曰 曾,曾经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满一年之后,墨的味道还在。
(2)若是其神也!
像这样太神奇了!
17.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
示例一:实践出真知。示例二:观察、反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示例三:求人不如求己。
【参考译文】
做学问的人像山阴的王雪湖画梅花,就可以。王雪湖画梅,关上门端正地坐着,向自己的心寻求,时间长了就能从手中画出梅花的神态风韵。(他)曾在倪中丞厅堂的墙壁上画一株梅花,满一年之后,墨的味道还在,游飞的蜜蜂和飞来的蝴蝶来来往往采食,花蕊都被吃光了。像这样太神奇了!
我的好友龙仲房听说王雪湖有一本《梅谱》,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去寻求它,到了但王雪湖已死了很久了。
……
龙仲房垂头丧气地回家,是年末了。(他)烦闷地坐在庭院中间,遇到庭院里的梅花初开,白雪朗月互相辉映,梅花的倒影在地上,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清新古朴而简练孤傲,横斜倒插偏侧的姿态像画一样。(他)躺坐在梅花的下面,突然跳起来大喊,伸手拿纸操笔,一气画了好几幅,说:“得到画梅的真谛了。”从这以后,龙仲房画梅在江右就居第一了,(他)曾经对我说:“我学画梅二十年了,过去冒失地到很远的地方去王雪湖那里寻找真谛……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不知王雪湖的《梅谱》近在庭院中的梅树之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