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九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题复习九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8:47:18

文档简介

期末专题复习九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5日,有删改)
材料二: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映得瓦片一片金黄,不时从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田间回响。村中曾经的废弃老屋如今蝶变为种类丰富的“非遗研学基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
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7日,有删改)
材料四: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
甪直古镇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园林、非遗等载体搭建演绎场景,将古街、廊桥等设施进行了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利用激光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园体验。
随着旅游的生活化、体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交通和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叠加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县城旅游加速崛起,许多“小城”不知不觉中成了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五一”期间,昆山举办第九届昆剧艺术节,6大类17场配套活动同期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除了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以“来小城、漫漫游”为主题,举办了140余场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61.26万人次。高铁张家港站假期发送旅客超10万人次,客流增长率为65.9%。
(选自《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17日,有删改)
1.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广袤乡土中,不但有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B.低级别文物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且散落于民间村落,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
C.在苏州,县城旅游加速崛起与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有一定关系。
D.今年“五一”期间,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
【解析】A.张冠李戴。民间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为物质文化遗产。B.说法绝对。由“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可知低级别文物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而非都如此。D.曲解文意。由“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可知太仓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未超过50%。
2.有人认为,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散落在村落里,破旧不堪,维修成本较大,没有修缮利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观点:有修缮利用价值。理由:①乡村古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②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③修缮古建筑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激活生机和活力;④乡村古建筑蕴含着建筑美学,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⑤修缮古建筑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让旅游呈现多元业态。 
3.在文旅部门开展的“我为乡村文旅献计策”活动中,同学们提了以下建议,不合适的一项是( B )
A.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唤醒沉睡的文物。
B.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
C.利用当地古村闲置古建筑,建设文化研学基地。
D.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游“潮”起来。
【解析】B.由材料二,可知乡村古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不符合修缮、保护古建筑的理念。故选项“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的建议不合理。
二、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4-7题。
材料一: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
【解析】A.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可知此项“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错误。B.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可知此项“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错误。C.无中生有且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提及“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相关的内容,且“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表述过于绝对。
5.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
 “立象”可以“尽意”。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6.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示例:我认为诗歌离不开意象。理由:①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意象有玉笛、春风、折柳曲等,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②此诗借助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亲人深深的怀念。③如果不借助意象,诗歌则无法营造吸引读者的优美意境,缺乏艺术的美感。 
7.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①作者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作者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②可见,创设意境应选取能流露作者情感的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深深的感染。 
三、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8-10题。
材料一: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幔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信。今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9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约3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千克,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千克。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8.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介绍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发射时间、地点、飞行时长和飞行阶段等情况;②介绍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及其价值;③介绍了月背采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的许多技术难点和“嫦娥六号”开展的国际合作情况。 
9.材料二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长征系列火箭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的次数之多和成功率之高。 
10.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第一问:①具有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②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③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④具有不怕困难、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第二问:我们应该学习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勇于面对学习与生活的困难,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积极进取,顽强拼搏。 期末专题复习九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5日,有删改)
材料二: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映得瓦片一片金黄,不时从中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田间回响。村中曾经的废弃老屋如今蝶变为种类丰富的“非遗研学基地”,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老屋不仅蕴含着建筑美学,与其所属的传统村落世代相传,更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愁。”郴州市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郴州启动“唤醒老屋”试点计划,在保护老屋的同时唤醒沉睡的文旅资源。
在郴州、湘西等地,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的老屋经过抢修保护和合理利用,旧貌换新颜,转变为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等,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7日,有删改)
材料四:放眼如今的苏州,从城市到古镇再到乡村,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多元业态不断涌现。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旅游体验,让苏州旅游焕发出新的魅力。
甪直古镇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以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园林、非遗等载体搭建演绎场景,将古街、廊桥等设施进行了艺术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利用激光投影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千年古镇繁华夜景,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园体验。
随着旅游的生活化、体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交通和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善,叠加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县城旅游加速崛起,许多“小城”不知不觉中成了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五一”期间,昆山举办第九届昆剧艺术节,6大类17场配套活动同期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除了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另外3个县级市同样越来越火。常熟接待游客144.07万人次,同比增长53.17%;太仓接待游客87.2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其中乡村游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张家港以“来小城、漫漫游”为主题,举办了140余场文体旅活动,吸引游客61.26万人次。高铁张家港站假期发送旅客超10万人次,客流增长率为65.9%。
(选自《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17日,有删改)
1.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乡土中,不但有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B.低级别文物都分布在偏远地区,且散落于民间村落,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
C.在苏州,县城旅游加速崛起与游客避免人挤人、追求性价比的心态有一定关系。
D.今年“五一”期间,常熟、太仓、张家港等县级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0%。
2.有人认为,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散落在村落里,破旧不堪,维修成本较大,没有修缮利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在文旅部门开展的“我为乡村文旅献计策”活动中,同学们提了以下建议,不合适的一项是(   )
A.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唤醒沉睡的文物。
B.将古建筑拆除并集中新建,打造特色旅游街区。
C.利用当地古村闲置古建筑,建设文化研学基地。
D.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旅游,让乡村游“潮”起来。
二、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4-7题。
材料一: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
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一种物象可以寄托多种寓意,一种寓意也可以寄托于多种物象。
5.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
6.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7.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
三、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8-10题。
材料一:①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六号”飞行全过程约53天,由发射入轨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飞行段、着陆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段、环月等待段、月地转移段和再入回收段11个飞行阶段组成。
②此次“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是月壳演化三个独立的地体之一,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而阿波罗盆地是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最大的艾肯纪峰环盆地,其挖掘深度最深,整体的月壳厚度很薄,可能挖掘到月壳甚至月幔的深部物质。在这里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研究,将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开启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演化差异、电磁场演化和地球大气演化等重要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月球科学新突破具有独特的价值。
③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突破许多技术难点。研制人员为“嫦娥六号”采样封装分系统进行了多项升级,针对月壤特性设计了适应月球背面采样的控制算法和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同时,还为着陆上升组合体量身设计了自主月面工作状态设置、自主定位、应急自主采样和自主起飞等功能,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潮汐锁定,月球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嫦娥六号”要到月球背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才能实现与地面的正常通信。今年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地月之间“通信桥梁”。
④“嫦娥六号”任务还开展了务实的国际合作。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本次“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月球研究,推动航天事业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①继2020年11月24日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奔月后,本次“长五”火箭再次执行深空探测任务,准确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9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
②地月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了让“嫦娥六号”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这就需要火箭入轨的窗口窄、精度高。为了确保火箭准时发射,型号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提高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③“嫦娥六号”探测器需要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约3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六号”探测器比“嫦娥五号”重了约100千克,为了满足“乘客”的要求,设计人员对箭上产品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成功帮助火箭“瘦身”,将“长五”火箭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千克。
④海南文昌的夏季潮湿闷热,房间里的除湿机工作一天就能积上一大盒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研究人员在发射场坚守了半年多,成功将“长五”遥六、遥七、遥八火箭“三兄弟”先后送入太空。“2023年10月15日出发时,我们的任务就是‘三连发’,绝不能掉链子,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把‘长五’火箭的总装工作再次改进提高。”研究人员语气坚定地说。
⑤此外,型号团队还显著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发射场流程也持续优化,由发射“嫦娥五号”时的近60天缩减到43天。研究人员表示,“长五”遥八火箭与遥五火箭相比,开展了近160项技术改进,并将力争在未来的发射中,进一步压缩发射场的工作时长。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5月4日,有删改)
8.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9.材料二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0.探究两则材料中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