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七 [课外古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题复习七 [课外古诗词赏析]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18:42:41

文档简介

期末专题复习七 [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过广陵驿
[元]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③淮海客④,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释】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④淮海客: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咏萤火
[唐]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3.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可以作一颗小星。
D.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拥有自己的绽放。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寄托着一个归隐者安然自得的士子情怀。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
6.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这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縠(hú)纹:绉纱似的波纹。
7.小语想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这首词的内容,请帮助他完成填空。
东坡夜饮→ →敲门不应→ →感叹人生。
8.小文发现词中画线句看似一般,其实表达巧妙,你觉得它妙在哪里?
五、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题目。
山坡羊①·①   
[元]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②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③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山坡羊·②   
[元]赵善庆
骊山横岫④,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⑤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注释】①山坡羊:曲牌名。②长安:今西安。③星星鬓影:两鬓斑白如星。④岫(xiù):峰峦。⑤秦宫:秦始皇的离宫。
9.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元曲的标题,下面选项中分别填写在①②处最贴切的一项是(   )
A.①大江东去  ②长安怀古
B.①长安怀古 ②骊山怀古
C.①长安西去 ②山河如旧
D.①功名天涯 ②秦宫唐阙
10.两首曲都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二首曲就是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物境反差来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请你结合第一首曲的具体内容,简要说说其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期末专题复习七 [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过广陵驿
[元]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③淮海客④,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释】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④淮海客: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①《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这在“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②诗人用“寒砧”和“老雁”两个意象,以动衬静,描绘出秋夜寂静凄清的景色。③同时,以“月如水”和“霜满天”进行描写,使月光和秋霜具有了质感,显得晶莹清澈,为全诗营造出清丽明净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
 ①首先,它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在外的自嘲与自叹;诗人自称为“淮海客”,并且已经客居十年,这种长期的漂泊生活让诗人感到无奈和自嘲。②其次,“自笑”也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在广陵驿停留,看到眼前的景色和行人的忙碌,不禁感叹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咏萤火
[唐]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3.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
B.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C.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可以作一颗小星。
D.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拥有自己的绽放。
【解析】B.“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意思是“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可知身处背光环境的“苔”并没有错过春天。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B.《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C.《苔》寄托着一个归隐者安然自得的士子情怀。
D.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解析】D.袁诗开头两句诗人借物咏志,用苔藓旺盛的生命力来表达自己坚忍不屈的志向,并未“直抒胸臆”。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
【解析】C.“料峭”与“微冷”虽然描述了词人感受到的寒意,但更多的是为了衬托下文“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温暖和乐观,并没有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6.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这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定风波》: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②“谁怕”侧重于表达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登飞来峰》:①该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②“不畏”侧重于表达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縠(hú)纹:绉纱似的波纹。
7.小语想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这首词的内容,请帮助他完成填空。
东坡夜饮→ 童仆酣睡 →敲门不应→ 倚杖听声 →感叹人生。
8.小文发现词中画线句看似一般,其实表达巧妙,你觉得它妙在哪里?
 ①“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或情景交融),②既写自然景象,又写词人的心境;通过描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表达了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 
五、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题目。
山坡羊①·①   
[元]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②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③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山坡羊·②   
[元]赵善庆
骊山横岫④,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⑤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注释】①山坡羊:曲牌名。②长安:今西安。③星星鬓影:两鬓斑白如星。④岫(xiù):峰峦。⑤秦宫:秦始皇的离宫。
9.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元曲的标题,下面选项中分别填写在①②处最贴切的一项是( A )
A.①大江东去  ②长安怀古
B.①长安怀古 ②骊山怀古
C.①长安西去 ②山河如旧
D.①功名天涯 ②秦宫唐阙
【解析】第一首是薛昂夫所作的散曲。前三句写作者为功利奔波的心酸,接着引陶渊明、召平典隐逸的生活,最后写个人命运的得失穷达。“大江东去”袭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但却没有苏词的豪放,它与次句“长安西去”形成对仗。第二首为咏史之作。首先,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紧接着,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含蓄地揭示整首曲的主旨: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离宫、苑囿,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故选A。
10.两首曲都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二首曲就是通过对比形成鲜明的物境反差来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请你结合第一首曲的具体内容,简要说说其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该曲采用对比手法,②用“东去”和“西去”、“高”和“低”、“厌”和“喜”、“早”和“暮”等词语对比,③以鲜明的反差表现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之苦的感叹,也表现了归隐之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