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古代文明的多元与交流——史前时代至中古时期
史前时代至中古时期,是古代文明的多元与交流时期。,距今约1万年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上古时期,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地域性帝国不断崛起,人类文明实现了交流与交融。,5—15世纪,是中古时期,欧亚文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其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各地区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古老的非洲和美洲大陆也孕育出众多风格独特的文明。中古时期,整个世界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一) 时间主线
(二) 空间定位
1 观察下面所示的地图,指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 观察右面所示的地图,概括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
早期的欧洲帝国(公元前336—1453年)
年份 全国卷 江苏卷
甲卷 乙卷 新课标卷
2024年 ①(选·30)波斯帝国 ②(非选·42)西欧古代农业 (开放性试题·19)世界古代文明
2023年 (选·32)罗马法 (选·32)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①(选·31)《汉谟拉比法典》 ②(选·32)东罗马帝国的衰亡 ①(选·11)波斯帝国 ②(选·12)西欧的庄园与农奴制度
2022年 (选·32)雅典民主政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选·32)雅典民主政治
考向 分析 (1) 考查内容:近几年突出考查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我们要多关注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融;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 考查方式:主要以文字叙述、诗歌、戏剧、神话的形式作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3) 价值立意:文明多元;文明互鉴;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正义
主干回眸一:上古世界文明的多元
文明 文明产生的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的出现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区域 ①__________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公元前3千纪 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国家形成 的时间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6世纪,④_ 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政治统治 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 ⑦______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⑧______ ⑨__________(雅典);⑩__________(斯巴达)
文字 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____________ (主要书写材料莎草纸) 印章文字
文学 《 _________》 (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神话和文学故事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神话、悲剧和喜剧等
科技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欧洲科学知识
建筑 空中花园 ________ 阿育王石柱 帕特农神庙
宗教 ________、印度教
食物 种植 __________,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 ______________,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生产与 生活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 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 __________的现象非常普遍
商业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 ______手中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___________十分活跃
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信贷 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________ ____也从事放贷业务 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_______ 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_____ ____的雏形
商业契约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_____ ___现象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村落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民居 (1) 建筑材料:用____________混合制成的土坯、木材。 (2) 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1) 建筑材料:泥和木材。 (2) 特点: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_____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在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________是民居的核心
文明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洋文明
文明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文明交流 (1) 印欧人的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日耳曼人南迁: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要点聚焦__古代希腊文化
1. 古代希腊文化的成就
类别 成就 影响
哲学 (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 史诗:《荷马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悲剧、喜剧)
艺术 雕塑:米隆《掷铁饼者》
建筑艺术:帕特农神庙
史学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历史》 开创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欧洲史学的源头
修昔底德(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西方史学经典之作
2. 古代希腊文化的基本特征
(1) 理想主义: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神其实与人一样拥有情感、缺点,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
(2) 人文主义: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而且神同人一样,有着人性的弱点。
(3) 理性主义:希腊人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哲学领域,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领域,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学的奥秘。
(4) 悲剧性与雄伟性: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荷马史诗》就是古希腊悲剧的代表。悲剧侧重描写悲壮雄伟。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
要点聚焦__古代文明的多元共性与差异
1. 共性:
(1) 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古文明都是由本地区居民创造的。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人类古文明有共同的发展趋向。各个古文明大致是从分散的早期国家开始,经过地区性国家,走向统一帝国。
(3) 古文明建立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这四个古文明发祥地都有着适合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都诞生在大江大河流域。
2. 差异性:
古代亚非文明 古代西方文明
典型代表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古希腊、罗马
发源地区 大河流域 地中海沿岸
文明类型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文明基础 发达的农业 繁荣的工商业
对外交往 很少 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基本特征 (1) 经济上:农业文明。 (2) 政治上:中央集权 (1) 经济上: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发达。 (2) 政治上:民主法治和法律制度
特点 封闭型 开放型
3. 认识:
理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各种文化要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学习互动:
主干回眸二:上古世界帝国的崛起
世界帝国 的崛起 兴起 条件 地理 依靠①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对外贸易和扩张
经济 ②__________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
政治 ③______________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
文化 具有发达的文化并向周边地区扩展、渗透
外交 利用自身优势和军事实力,殖民扩张;吸收和借鉴不同文明
典型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兴起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④________,迅速征服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公元前4世纪晚期,⑤____________________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公元前27年,建立帝国,实行元首制,形成⑥________政治
政治 ⑦________是核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地方实行⑧________ (1) 罗马共和国:⑨__ ________________。 (2) 罗马帝国:君主独裁统治。 (3) 以罗马法维系统治
经济 税收系统、纳贡以实物为主、驿道 奴隶制经济发达;发展海外贸易;罗马是商品汇集地
文化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⑩________、西亚和希腊文明的交流 ________时代与希腊化世界 __________为国教;万神殿、大竞技场
衰亡 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 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分裂为三个主要国家 4世纪末,帝国分裂;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主要 影响 (1) 各大帝国的扩张,建立了世界性的大帝国,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 ________。 (2) 传播了先进文明,客观上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认识 (1) 农耕文明:扩张潜能→ ____________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复杂。 (2) 工商业文明:扩张潜能→强大的 ____________、航海技术和武器。 (3) 游牧文明:扩张潜能→掌握驯马、战车技术,生存危机
要点聚焦__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主要 途径 经贸往来 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交往形式。如,丝绸之路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技术传播 西亚的农耕技术传到中亚、北非、欧洲,西亚的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口迁徙 (1) 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一批新的国家。 (2) 人口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军事征服 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快文明的传播速度。如亚历山大的远征,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
国家统一 在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主要认识 (1) 和平交往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 (2) 和平基于人们本能的精神向往,是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取向,其直接效果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 (3)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看,人类的和平交往活动都占绝大部分比重;血腥的暴力冲突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们所不愿看到和不能承受的。 (4)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和平、合作、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要点聚焦__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对比
古希腊(“辉煌属于希腊”) 古罗马(“伟大属于罗马”)
文明拓展方式 通过殖民扩张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国家内部 存在方式 分散的城邦制 统一的集权制
政治体制和 统治方式 从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政治。首次实现公民集体统治 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逐渐转变为帝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文明的 突出贡献 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罗马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农业生产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商业贸易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城市发展 西方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文化特点 开放包容、人文主义、全面繁荣是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大放异彩 古罗马承前启后,在继承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文化,把法治精神灌输到古典文化中,进一步发展了古典文化;古罗马文化更加强调务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即古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
文化遗产 雅典卫城、古罗马城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
古典希腊罗马 文明是西方文 明的源头 (1)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以理性为主的哲学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3)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根源和要素之一。 (4) 雅典民主政治所倡导的民主原则和自由精神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5) 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题互动:
(2022全国甲卷T3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 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 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 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主干回眸三: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
政治文 明与社 会治理 欧洲 制度建设 实行①______________;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形成二元政治格局
王权强化 (1) 13世纪初,英王被迫签署《②________________》;14世纪,议会逐渐分为上下两院,各自议事,并取得批准征税、进行立法等重要权力。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2) 14世纪初,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③________________阶段,王权强化。 (3)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④______________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4) 1547年,在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并进行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⑤______________的庞大帝国
城市自治 10—11世纪,⑥________兴起,通过斗争等赢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
法律制度 罗马法 拜占庭帝国时期,编订《⑦______________》,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体系)
日耳曼法 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一批成文法,作为⑧_______ _____审判的依据
教会法 以⑨______________为基础,以《圣经》的伦理观念为依据,实际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法律
英国法律 12世纪前后,逐渐形成普通法。13世纪,通过《大宪章》,确立了⑩______________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亚洲 阿拉伯帝国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 _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奥斯曼帝国 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 __________,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孔雀帝国 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
笈多帝国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 __________
德里苏丹国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以 __________为国教
日本 通过 ______________,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朝鲜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 __________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仿效唐制管理国家;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非洲 北非的阿克苏姆王国;东非的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南非的 __________等国家先后兴起、强盛
美洲 玛雅人 建立 __________国家,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
阿兹特克人 由 ____________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印加人 建立集权国家,划分政区、编制人口调查表和修建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统治
经济与 社会 生活 欧洲 经济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__是基本特征
城镇经济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实行行会或商会管理;出现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教会经济 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亚洲 阿拉伯帝国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贸易繁荣;都城__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奥斯曼帝国 15—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__________________,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日本 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__________
非洲 ______________从事农业生产;东非国家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跃;西非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黄金交易和商路
美洲 玛雅人 农业:____________为主。手工业:精美陶器。建筑:城市建筑精美,金字塔庙宇
阿兹特克人 农业:浮动园地。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建筑:太阳金字塔
印加人 农业:土地归国家所有。建筑:马丘比丘城
思想与 文化 传承 欧洲 文化 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阐述教义的《圣经》对西欧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影响重大;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文学 骑士文学和______________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创作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建筑 拜占庭是__________穹顶建筑风格;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交流 13世纪初至13世纪中叶,______________,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亚洲 文化 阿拉伯帝国 创作“悬诗”,编写《______________》《医典》,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日本 12世纪以后,形成武士道。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又具有日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朝鲜 青铜器、铁器、天文历法、史学成就突出。思想、宗教、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__________的影响
非洲、 美洲 文化 非洲 马里的______________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美洲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在文字、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各有成就
要点聚焦__罗马法的特点、精神和现实价值
1. 特点:
(1) 渗透着自然法精神,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
(2) 注重形式,高度重视法律程序。
(3) 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罗马法律的历史悠久及罗马的不断扩张,促使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 精神:
(1) 自然法精神: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而是一种带有理想和规范色彩的正义论与价值观,其基本精神包括公平、理性和人权精神三个方面。
(2) 私法精神:体现为平等和自治原则。
(3) 理性精神:注重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分类、法律的推理和方法的研究、法典化倾向,重视法学家的作用。
3. 现实价值:
(1) 罗马法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近代初期,西方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思想,制定了资产阶级法律文件,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民法典》等。
(2) 罗马法中关于买卖、借贷、债权、契约、遗产继续及伤害赔偿等方面的规定,对发展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商品经济秩序。
(3)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西方法律继承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某些诉讼原则。
要点聚焦__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多元的社会结构 (1)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 (2) 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3) 文化上:基督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共处
封君封臣的体制 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履行效忠领主的义务
相对独立的庄园 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
追逐自由的城市 (1) 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 (2) 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宗教的禁欲主义与 世俗文化的发展 (1) 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世俗文化通过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得以表达。 (2) 骑士文学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市民文学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
要点聚焦__王权与教权的此消彼长
时间 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背景
5—11世纪 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11—13世纪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权的衰微
13世纪以后 相互斗争,王权上升,教权衰微 13世纪末叶,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加强
主要认识:王权的加强,冲击了教权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中世纪后期,王权的强化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点聚焦__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变化→“一只脚迈进近代”
(1) 城市自治传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推动城市自治。
(2) 民主制度的萌芽。→英国《大宪章》、议会征税权(13世纪)。
(3) 教权逐渐走向衰落。→王权逐渐超过教权,各国逐步摆脱教权控制。
(4)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逐步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后,欧洲民族国家不断兴起。
(5) 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最早萌芽于意大利。
(6) 黑死病打破了人们对教会的迷信。→黑死病的肆虐充分暴露教会的无能和腐朽,揭开了教会的遮羞布。
真题互动:
(2023江苏卷T12)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 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 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 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探究1: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材料一 古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西亚和埃及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根基之上的。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西亚地中海世界出现了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活跃的局面。希腊文明迎来“东方化革命”时期。东方商人、工匠的活动,不仅带来了东方的技术、科学、诗歌和神话,也带来了东方的字母和书写理念。希腊雕塑模仿埃及雕塑,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第一批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全都来自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城邦。公元前6世纪后,希腊文明迎来爆发性繁荣。伴随亚历山大东征,到罗马征服埃及,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迅速扩展,加上统治者的主动推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形成所谓希腊化世界。
——摘编自[德]瓦尔特·伯克特《东方化革命:古风时代前期近东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朝鲜地区在经济上已有联系,此后,中原与周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册封体制形成。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化革命”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
(2) 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文化圈与“希腊化世界”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中华文化圈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认识。
探究2: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时期,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二分之一。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 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探究3:中世纪欧洲的危机与转型
材料 “中世纪晚期危机”是对14—15世纪发生在西欧的饥荒、瘟疫、战争及其导致的人口减少、经济停滞、政治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世纪晚期危机”成为西欧中世纪史的重要研究主题,形成了两大主流解释模式。第一种是“衰落论”:通过探寻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是西欧社会相对于中世纪盛期的衰落;第二种是“转型论”:通过探讨危机的影响,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是历史解释的基本要求。从上述角度,结合14—15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两种解释模式。
第十讲 古代文明的多元与交流——史前时代至中古时期
时空统整
1 分布特点: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临近大河流域或海洋。成因: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2 信息:通过对外征战,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随着亚历山大的不断东征,希腊文明向东方扩散,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游牧民族具有迁徙和扩张的优势,如哥特人、匈奴人。
回眸聚焦
一、 ①两河流域;②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③埃及初步实现统一;④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⑤君主专制制度;⑥汉谟拉比法典;⑦法老;⑧种姓制度;⑨民主政治;⑩寡头政治; 象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金字塔; 佛教; 大麦和小麦; 葡萄和橄榄; 尼罗河; 奴隶劳动; 国家; 海外贸易;神庙、宫廷;借贷合约;汇票;普遍;黏土和芦苇;庭院;中庭;大河文明;发达的农业;繁荣的工商业。
二、 ①大河或者海洋;②农耕经济;③奴隶制国家;④伊朗高原;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⑥君主;⑦国王;⑧行省制;⑨贵族寡头政治;⑩统一; 希腊化; 基督教; 灾难;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社会分工; 组织能力。
【真题互动】 D 据材料可知,梭伦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以获取民众支持,某主战派统帅战前、战中都会说服雅典人也是为了获取民众支持,这说明雅典的事务由雅典公民决定,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D项正确;梭伦等人需要获得民众的支持,说明领袖人物没有绝对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关系,排除B项;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三、 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大宪章;③等级君主制;④中央集权;⑤欧亚两洲;⑥城市;⑦查士丁尼法典;⑧庄园法庭;⑨基督教神学;⑩法律至上; 哈里发; 苏丹; 不够统一; 伊斯兰教; 大化改新; 中央集权; 津巴布韦; 城市; 上层阶级; 完善的道路系统;庄园与农奴制;手工业者和商人;巴格达;连接亚欧的商路;庄园;班图人;种植玉米;基督教信仰;市民文学;罗马式;蒙古西征;天方夜谭;本土文化;中国;廷巴克图。
【真题互动】 C 材料表明大部分农民之间的诉讼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并且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的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体现了庄园法庭在维护庄园秩序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庄园法庭的宗旨为维护庄园主的利益,而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之间的诉讼,无法得出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的结论,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庄园法庭的裁决依据,排除D项。
探究研习
探究1
(1) 影响:推动了希腊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古典文化的勃兴;有助于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改革;加强了希腊与东方文明的交流联系。
(2) 不同特点:中华文化圈传播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等,希腊化世界传播的不仅有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还有语言、文字、宗教和艺术等;中华文化圈以和平交流、榜样示范为主,希腊化世界统治者主动拓展明显(或武力拓展明显)。(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主要原因:中国物质和制度文明发达;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儒家天下观的影响。
(3) 认识:文化交流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传播有利于促进相互了解,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应根据时代发展的不同特点探索创新交流方式;文化交流传播中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传播,为构建美好、多元、包容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探究2
(1) 主要差异:中国土地连续耕作,西欧长期存在休耕;中国多种作物轮作,西欧主要以麦类轮作为主;中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西欧趋向农牧并举;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西欧较为简单;中国实行精耕细作,西欧相对粗放。
(2) 影响: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西欧: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探究3
示例
14世纪欧洲暴发的黑死病,导致人口死亡过半,生产停滞,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英法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带来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衰落论”侧重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以繁荣稳定的中世纪盛期为参照,强调中世纪晚期与中世纪盛期的联系与差异。
14—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思想解放。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转型论”侧重探讨危机的结果和影响,强调西欧中世纪晚期与近代历史的联系,认为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的近代化转型。
历史解释的角度、标准各有不同,有主观性,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大危机促使史学界开始将“中世纪晚期危机”作为重要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