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建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初步奠定,华夏文化认同形成。
(一) 时间主线
(二) 空间定位
1 结合下列地图,说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并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2 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对下列两幅地图进行解读。
图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年份 全国卷 江苏卷
甲卷 乙卷 新课标卷
2024年 (选·24)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①(选·24)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②(选·25)百家争鸣 ③(非选·42)先秦农业发展 (选·1)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
2023年 ①(选·24)西周与春秋的政治制度、孔子思想 ②(非选·47)孔子思想 (选·24)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①(选·24)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②(选·25)荀子、韩非及李斯的主张 ③(开放性试题·4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选·1)春秋时期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2022年 (选·24)老子思想 ①(选·24)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②(非选·45)商鞅变法 (选·1)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动
考向 分析 (1) 考查内容:主要考查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别要关注商周的国家治理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 考查方式:通过呈现新的历史情境,考查获取信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与运用。 (3) 价值立意:社会进步与社会转型;治国理念与政治立场;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人民中心等
主干回眸一:中华文明起源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间 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 距今约1万年前
主要文化遗存 元谋人和北京人遗址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生产工具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社会形态 从氏族到部落 ③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生活方式 渔猎和采集 ④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聚焦__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1) 所谓“多元”,是在中华大地上各族体单元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2) 所谓“一体”,是迁徙、交流与融合结成一个有共同认知、传承的民族复合体。
如:
多元性 ①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②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南稻北粟。 ③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①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②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3) “一元多体”与“多元一体”:
① “一元多体”强调华夏文明的重要性,暗含对周边地域文明的歧视,在华夏与周边地域文明对立加剧时,容易引发华夏中心主义或大汉族主义,如辛亥革命所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多元一体”强调华夏文明和周边地域文明的平等和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真题互动:
(2024全国甲卷T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 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 免除缴纳贡赋的义务 D. 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主干回眸二:早期政治制度演变
时期 领土怎么管 权力怎么传 秩序怎么建
政治首脑 政府官员
原始社会 ①__________ 原始民主
夏 世袭制 借助神权
商 ②____________ 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③____________
西周 ④________ 世袭制(嫡长子为大的宗法制) ⑤________ 关注人伦
春秋战国 郡县制 世袭制 军功授爵制 ⑥__________
要点聚焦__商周之变
(1) 从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
①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是“诸侯之长”,是诸侯联盟的盟主。
②周朝普遍推行分封制,周天子是“诸侯之君”,与众诸侯形成君臣关系。这一制度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局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 从继承原则无序到嫡长子继承。
①商朝王位继承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方式,统治集团内部并不稳定。
②周朝确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稳定了统治集团,强化了统治秩序。
(3) 从“尊天事鬼”到“敬德保民”。
①商朝迷信鬼神,是“神本”社会。
②周朝将注意力转移到“人事”上,强调敬天保民与道德教化,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4) 从文化角度看,西周真正有了“天下”“天下观”的观念,创新形成了周代文化,且文化逐步传播到边疆地区,成为华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要点聚焦__分封制对西周社会治理的影响
(1) 天下共主: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对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逐步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等级秩序,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2) 民族交融:分封制下,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原住族群进行文化交流并通婚,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 文化认同:分封制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4) 经济发展:诸侯国不断兼并土地,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认同。
(5) 割据隐患: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权力,随着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真题互动:
(2023江苏卷T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 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 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 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主干回眸三:农耕文明产生
原始农业 大约1万年前,①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夏、商、西周 土地制度 实行②__________,土地国有
生产工具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经营方式 “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 ③____________
生产技术 注意④____________;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⑤__________逐渐形成
要点聚焦__小农经济
(1) 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 原因:铁农具的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提高;税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经济。
(4) 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①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
②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③科技: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导致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④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民众的理想和憧憬。
⑤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要点聚焦__春秋战国——多元与一体的相互融通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重大变动导致原有的秩序崩塌,商周时期的“一体”随之动摇,各诸侯国呈现出“多元”特征。然而,由于中华文明巨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多元”又呈现出一种新的“一体”特征,为秦汉大一统王朝乃至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商周“一体”的动摇
①政治: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破坏。
②经济:井田制走向崩溃,“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③思想文化:礼崩乐坏。
(2) 诸侯国“多元”特征
①政治:诸侯纷争。
②经济: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③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3) 新的“一体”特征
①政治:各国纷纷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并逐步确立。
③思想文化:百家争鸣中各学派既彼此论战,又相互吸纳;“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学习互动:
主干回眸四:传统文化奠基
1. 德治与法治之争
项目 德治 法治
哲学基础 源自儒家思想,以“①______”为基础 源自法家思想,以“法”为基础
政治思想 “②______”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人性论 ③________ 性本恶
统治方法 重视统治者的④______________ 君主应实现专制,提倡⑤__________
耕战思想 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 主张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争观 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 主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观 思想保守,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⑧______ ______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表现
内涵 表现
重视①__________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提倡“仁”
②______思想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崇尚③__________,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④__________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崇德尚贤,推崇⑤__________ 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崇尚⑥__________,厚德载物 《周易》中的内容、孟子强调的气概以及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主张⑦__________ 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要点聚焦__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治国理念与时代命运
派别 阶级 理念 时代命运
儒家 孔子 没落奴隶主贵族 人治 + 德治 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主张复古,偏于保守;不被新兴地主阶级接受
孟子 新兴地主阶级 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主张以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治国,脱离政治实际,过于理想化;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采纳
荀子 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道家 老子 没落奴隶主贵族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消极避世思想不适应社会潮流
法家 韩非 新兴地主阶级 法治、专制集权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进取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墨家 墨子 小生产者 “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 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平的愿望,成为民间显学
(1) 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 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要点聚焦__先秦儒学思想内涵奠定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 儒家强调国家、社会和民族利益,注重整体利益
提倡人伦价值 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义务
注重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注重道德修养 ①追求精神境界:“至善”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 ②追求理想人格:“圣人”成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强调修身躬行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强调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学习互动:
探究1: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3全国新课标卷T43)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探究2:家国同构——早期国家文明
材料 如下表所示: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 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探究3: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材料 《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统计方案,如下图所示。
社会调查统计方案
问死事(为国牺牲者)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 问宗子(嫡长子)之收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馀子仕而有田者,今入几何人? …… 馀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 ——《管子·问》
(1) 这份社会调查统计方案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
(2) 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时空统整
1 旧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出现了聚合发展的特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①地理分布:多元一体、中原核心。②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自成一系。
2 图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图二:战国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微;诸侯国力量强大,彼此征战,形成战国七雄局面,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
回眸聚焦
一、 ①打制石器;②磨制石器;③从部落到国家;④走向农耕定居。
【真题互动】 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行周王室的部分权力,拥有对其他诸侯国发号施令的影响力,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但分封诸侯在当时理论上仍是周王室的特权,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大宗,排除B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不朝觐纳贡已成常态,并非盟主独有的特权,排除C项。
二、 ①禅让制;②内外服制;③借助神权;④分封制;⑤世官制;⑥推崇法治。
【真题互动】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逐渐显现出代远情疏的弊端,各诸侯争霸称王,这表明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反映出晋国与诸戎交好,这并不意味着诸戎全部融入中原华夏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排除B项;楚国吴起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
三、 ①原始农耕和畜牧;②井田制;③铁犁牛耕;④精耕细作;⑤小农经济。
四、 1 ①仁;②礼;③性本善;④教化和道德;⑤法、术、势;⑥重农抑商,重本抑末;⑦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⑧锐意改革。
2 ①以人为本;②民本;③天人合一;④家国情怀;⑤天下为公;⑥自强不息;⑦和而不同。
探究研习
探究1
示例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等,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作为工具,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进入农耕文明。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精美的陶器产生了,如彩陶和黑陶。生产的发展还催生了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就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
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等,阶级阶层分化明显,表明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传说中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示例二
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生活着长阳人、和县人等。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这里的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这里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城墙和宫殿等遗迹。这些遗迹的出现,证明良渚文化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所以,长江流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2
(1) 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于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了西周七代周王的功绩,是研究微氏家族的重要史料补充。(言之成理即可)
(2) 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3
(1) 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2) 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