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每篇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疏通文义,翻译全文。
3.掌握运用寓言或故事发表议论、讲述道理的写作手法。
4.学习古人的智慧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大意。
赏析课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
感知人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指导】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能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能够熟练辨析同义词、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
2.有意识地在语境中辨析、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
3.通过课文的学习,能拓展到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
【课时安排】
《鱼我所欲也》…………………………………………………………………………2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
《词四首》………………………………………………………………………………2课时
9 鱼我所欲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文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多媒体显示字音:
不为苟得也(wéi)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4.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5.老师讲解: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分析与阐释。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2段是第二部分,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人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较,体会异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丧失了羞恶之心。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①用类比论证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
5.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6.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③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的精髓,在这个物欲熏心的社会,保持自己的“本心”,去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义”与“利”,你一定也做过许多次选择,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深呢?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