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枣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枣儿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4 20: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枣 儿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
【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颗颗枣儿,小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香在口中,甜在心头。爹娘没有吃,然而他们心中高不高兴呢?什么使枣儿的味道益发香甜?亲情。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颗颗枣儿,娃娃也常年没回家,就算能吃到枣儿,枣儿也肯定没有那么香甜,甚至是带着许多思念的苦涩。一颗枣儿,百般滋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扫清字词障碍,会写并理解生字生词。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枣儿留给哪几个人吃?
明确:老人留给儿子吃;男孩留给爸爸吃;老人留给男孩吃。
(2)老人讲了儿子“枣儿”的哪几件事?
明确:三件。枣儿名字的来历;枣儿尿脖子;枣儿树下尿尿。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二人读舞台提示,作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
(二)问题探究
1.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剧本的主题。。
“枣儿”象征着什么?
明确:“枣儿”象征着亲情,象征着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
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生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因“枣儿”而引发的苍凉的、稚嫩的对亲情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那呼喊开启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要记着故乡的亲人。而对于那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温暖和关爱,不要让他们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中。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本文中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