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 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B、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C、体现了笼统排外的思想 D、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2. 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来源: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A、长袍 B、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
3.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21*cnjy*com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4.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鸦片战争前后 D、新中国成立初期
5.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中西合璧性质的是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四合院 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
A、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D、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7.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方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以致在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的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此文中的“当时”应该是指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8.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9. 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A、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10.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1. 下表所列的文化现象中,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征的是
A、流行服饰:列宁装 流行语:最可爱的人 阅读:苏联小说 文娱形式:扭秧歌
B、流行服饰:唐装 流行语:时间就是金钱 阅读:古典文学 文娱形式:看电视剧
C、 流行服饰:军装 流行语:破四旧 阅读:毛泽东选集 文娱形式:学唱样板戏
D、流行服饰:中山装 流行语:下海 阅读:时尚杂志 文娱形式:跳交谊舞
12.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A、粮、棉、油统购统销 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D、城镇“安居工程”启动
1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B、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C、违背了历史潮流 D、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
14. 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21教育网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15. 中国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说明了
A、习俗与礼制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
B、政治方针在移风易俗中作用巨大
C、中国古代人不愿意坐着
D、古代木材较少而且昂贵,人们消费不起木椅
二、非选择题
16、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析)
1.【答案】 C
【考点】 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因“旗”字“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可着,但要把“旗”改“袍”,体现其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但并不排外。因此选C。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答案】 D
【考点】 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是经孙中山先生该创的中山装,中山装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象征着五族共和,中共领导人穿着中山装表明中共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思想,所以答案选D;而A、B两项是中国古代重要服饰;C项是西方人的主要服饰,鸦片战争之后逐步传入中国。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21·cn·jy·com
3.【答案】 C
【考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俗的变化
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项不正确;A项错在“应有尽有”; 西装和中山装是服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故D项错误。www.21-cn-jy.com
4.【答案】 B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并未提出断发的主张。“失去辫子”以致“时兴起戴帽子”,只有在推翻清朝时才会出现。而辛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颁令强行剪辫,故B项正确。此外,C项时期并未发生剪辫的社会变化;D项都在B项后,不符合题干“最早”要求。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1·c·n·j·y
5.【答案】 C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西合璧”。 ①是传统的旗袍改进,袖短等特点说明中西合璧特征,②有西服的特点,但有四个口袋等,具有中西合璧特征,③传统的建筑,④里弄住宅具有传统建筑特点,但从建筑风格来看,又具有西方建筑特点,具有中西合璧性质。故C项正确。
【点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与建筑的变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答案】 A
【考点】 物质生活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C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D项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都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变化的原因。而A项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说法错误,因为近代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特点:①受西方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②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则变化不大。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1·世纪*教育网
7.【答案】 D
【考点】 物质生活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反对传统旧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社会时尚,原因主要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文中的“当时”应该是指民国初年,D项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8.【答案】 C
【考点】 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通过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阴阳合历”。
9.【答案】 B
【考点】 物质生活和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未反映出近代文明;B项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说的是电灯,符合题意;C项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未反映出近代文明;D项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未反映出近代文明;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
(1)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2)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10.【答案】 C
【考点】 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中“留辫子”的现象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故选C项。2-1-c-n-j-y
11.【答案】 A
【考点】 物质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俗演变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B项和D项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活场景。所以本题应选A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图表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1*cnjy*com
12.【答案】 A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A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获得解决,B项不符合题意;C项1988年提出,不符合题意;“安居工程”启动是在90年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评】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13.【答案】 D
【考点】 物质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慢”式生活理念体现的是对工业文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反思,这也说明工业文明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弊端,即人们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了家人和亲情,所以“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 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内涵,答案选D,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点评】新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性,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关注的是人的潜能,感官和感情的欢乐和痛苦,最重要是人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在此不会只去颂扬人性的高贵与完美,也不会说什么:”人是万物的尺度”之类的夸大言语。但会称赞人的价值与尊严,也会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财富和享乐。坚决反对犬儒学派,怀疑论学派,苦行主义,禁欲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主张的”无意识”行动艺术。【出处:21教育名师】
14.【答案】 C
【考点】 物质生活和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习俗的变化
新词汇的产生是由于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而新事物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故C项正确。 【点评】“根本原因”应该从根源上来考虑,时尚语言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宽松自由。【版权所有:21教育】
15.【答案】 A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维系传统的滞后性,风俗的变迁需要时间和改革的勇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俗存在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由现象到实质。
16.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礼
义
廉
耻
以文治国
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吗?
严谨治国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服饰变幻
饮食变化
我们的思考
住宅变迁
习俗变革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阶 段 流行服饰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今天
自主学习: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教材P64-66,填写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前的旗袍
改良后的旗袍
旗袍的变化: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三十年代的旗袍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中山装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基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现代的西装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阶 段 流行服饰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旗袍等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等
三中全会~~今天
西装、夹克、休闲装等,异彩纷呈
自主学习: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教材P64-66,填写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服饰变幻
饮食变化
中国八大菜系
川菜
香辣炒蟹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浙菜
西湖醋鱼
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并请以“吃在岳阳”为题,写一篇关于岳阳特色菜发展演变的新闻报道。
自主学习:
食
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论一论:
西餐 :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究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餐: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此外,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餐具、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一些票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合作探究: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生产力有了根本发展。
服饰变幻
饮食变化
住宅变迁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南方“排屋”
围屋
江西省龙南县杨村乌石围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近400年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
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私宅,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在城市的边缘充斥的破烂阴暗的棚户区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
现代花园小区
现代家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录音机 41.16 69.75 72.83 57.63 47.93
影碟机 16.02 37.53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7 90.52
彩 电 17.21 59.04 89.79 105.43 116.56
现在城市与农村的住房条件及居住质量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服饰变幻
饮食变化
住宅变迁
习俗变革
告示: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
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社交礼仪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传统社交礼仪
历史重现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服饰变幻
饮食变化
我们的思考
住宅变迁
习俗变革
思考
外因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内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西学东渐:
探究: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