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桃花源记(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 (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桃花源记(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 (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15:29:45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虽然在上学期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初二的学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 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 “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 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生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 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得亦有失,现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1、字词检测部分,我设计了一些重点字的正音及重点词语的释义,强化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为后面学生译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竞答中,轻松愉快掌握了知识。
2、赏美环节,学生读、译结合,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徜徉于桃花源优美的意境之中。在新闻会客厅环节,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进一步增强,借助问答的方式创造性解读了文本。
3、在谈及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时,学生能结合社会背景深入思考,探究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力度。同时谈及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时代气息浓厚,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遗憾:
在字词落实上,学生的文言知识因时间关系没得到系统的梳理。
美点赏析,学生慧眼独具,切入点找的很准,语言精炼准确,围绕文本探究问题。只是因为时间紧迫,只有部分同学参与,有些意犹未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朗读,美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上下了功夫,但当堂成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清明节刚过,同学们都去哪里游玩了?生1:﹍﹍生2:﹍﹍生3:﹍﹍奥!看桃花了!老师也去看桃花了,其实那几幅图片就是老师当时拍的现实中的桃林(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桃花源记》看看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
二、学习目标:
师:先来看本文的学习目标。
(大家齐读学习目标)生齐读﹍﹍
三、读“桃花源”
师: 同学们课下都预习了,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字音。(接龙方式读)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认真听他读的是否准确。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很准确,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字,谁愿意试着注 一下音。请坐下,可见你是一位非常用功又聪明的孩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录音,请同学们细听,听一听与自己读的哪里不一样,注意节奏划分。
同学们听得太认真了!相信对字音和节奏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一读,试着翻译翻译,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好,没有了,老师这里有一组词,来考考大家,也是采取接龙的方式。
找同学试着来解释一下4.5.6.7句话。
四、品“桃花源”
刚才通过一系列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谁来用悠美的语言来复述一下。
师:好!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可见你的语文功底很深,老师为陶渊明笔下的美景叫好,更为你精彩的发言折服。
这篇文章写的很美,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景色美,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生活美,阡陌交通……..其中往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人情美,便要还家……..闻有此人……..各夏延至其家。
板书:﹍﹍
师总结:桃花源的确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景色秀丽,民风淳朴,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们安居乐业,真是一个温暖、和谐的理想王国。
五、新闻会客厅
师:同学们想不想走进桃花源,听一听桃花源里的人自己诉说家乡美?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老师设想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情景,同学有充当小记者的,有充当桃花源村民的,然后有问有答。同学们自告奋勇,上讲台来几位同学,好,时间现在交到你们手里了。
同学们问得有深度,回答的有力度,同学们是不是应该给点温度,用我们热烈的掌声欢送这几位同学,好,请回到座位上去。
六、评“桃花源”
师:可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还听到了一种声音,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呢?同学们思考一下,谁来回答,(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知人论世)师:噢!陶渊明用曲折回环的故事向我们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出示背景)
师: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幸福生活。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作为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民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桃花源记》评测练习
结合语境,解释黑体字词。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延至其家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二、理清线索,感知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三、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4)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四、理解写作意图: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2、从《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教 学 反 思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一、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听录音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我认为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接着通过新闻会客厅的形式,学生在采访与回答中进一步体会到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及作者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桃花源记》课标分析
教材内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单元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课标表述: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四学段(七-九年级)(二)阅读” 第12条:“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第 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读,以读贯穿课堂的始终,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中交错进行。基于这些要求,我把本课的教育目标确定为: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个目标,逐层深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学生思考深化的过程中展现文本自身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