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4-14 21:17:58

文档简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以及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来看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教学中可以多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注重与前面章节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
通过初中阶段以及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在认识渗透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预期实验结果,并且运用表格和坐标图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了“问题诊断导学”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上通过提升环节,增加了课堂了思维量,课堂不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抓住了学生学习的脉搏。效果很好。
学生按照渗透作用模拟实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思路,从实验层面上理解了水分子可以进出细胞和进出细胞的方式。
学生根据渗透作用的相关原理,分组完成了多个探究实验,这是很好的一次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医生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常使用0.9%的生理盐水,为什么? 如果使用清水,会出现什么结果?
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也是不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但是用醋酸和蔗糖可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原因是什么?
第一环节:自查自纠,查找问题
课前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完成导学案和诊断案,导学案是对学案知识的梳理,诊断案是对预习效果的检测,课上通过核对答案,学生自己查找问题。
[设计意图]该过程是对预习效果的检测,查找出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统计问题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内讨论,找出组内同学解决不了的,统计在黑板上小组讨论。然后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统计在黑板上,并可以在黑板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案上没有的)。
[设计意图]将小组长变成小老师,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第三环节:针对问题,探究提升
[设计意图] 老师针对学生讨论后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提升知识的理解层次,并且注意知识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素养的提升中。
一、渗透作用
(一)渗透作用模拟实验的分析
教师播放动画:渗透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如右图)。
教师请学生结合动画,思考并回答问题:①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观察动画,学生很容易答出:液面上升是因为水进入了长颈漏斗当中。但这样的回答语言不够规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半透膜两侧分子的移动,学生会发现: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玻璃纸,而通过玻璃纸进入漏斗内的水分子比出漏斗的水分子要多,因此使得漏斗内液面上升。教师指出,动画中演示的就是渗透现象,结合对问题①的解答,师生共同归纳出渗透作用的概念。
教师再提出问题:②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内的液面还会上升么?渗透现象最终一定能使半透膜两侧的浓度相等么?提示学生联系学过的物理知识,学生想到在液面上升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大气压力,而液面上升的动力来自于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随着水分子的扩散,浓度差减小,当浓度差减小到与大气压相抵消时,液面就不再变化了。因此在演示的动画实验中,膜两侧始终存在浓度差。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发生是在浓度差的驱使下,但还会受到环境中如大气压等其他因素的制约,为学生理解“细胞的吸水”,尤其是“植物细胞的吸水”作铺垫。
(二)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上述实验装置中,B装置将半透膜两侧都换成等浓度的蔗糖溶液,C装置将半透膜换成纱布,液面都没有上升,通过实验对照可以分析得出,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D装置将清水和蔗糖溶液对换位置,液面会有什么变化?从而总结出水分子扩散的方向是低浓度→高浓度,如果从水的含量角度分析,就是顺相对含量。
对比“扩散现象”与“渗透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这两个概念产生疑虑:扩散现象指出: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而在“渗透作用”的过程中,水分子从烧杯进入了漏斗中的蔗糖溶液,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这是不是与“扩散现象”相矛盾呢?教师可以在这里提示学生:我们所说的浓度指的是“溶质分子”的浓度,而水是溶剂分子,因此低浓度的溶液中水的相对含量反而高,“扩散现象”与“渗透作用”是相一致的。
【例题】U型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R及S,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如下图)。与R相比,S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当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两侧液面高低和浓度大小?
[设计意图]运用对照实验的思想,让学生分析得出渗透作用的条件,巩固了学生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分析结论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上的很多结论都可以利用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例题来巩固水分子扩散方向的问题。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请学生根据红细胞在不同状态下的示意图(如下图),总结出动物细胞吸水、失水的特点。
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会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么?当外界溶液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吸水涨破么?
通过对以上现象和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认同: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这时,教师再给出动物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对照图(如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刚学会的渗透现象及渗透装置,来解决“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首先请学生观察成熟的植物细胞模式图,思考:成熟植物细胞的哪些结构可以作为半透膜?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
然后,教师播放显微镜下的实验录像: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视频。(视频截图如右图)。
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哪些现象,并回答问题:①植物细胞能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么?如果可以,半透膜和浓度差这两个条件分别是什么?②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在原因是什么?③将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放在清水中,预测将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与动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作出总结,并给出渗透装置与植物细胞的对照图(如下图),再次帮助学生理解。
玻璃纸、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分析细胞膜和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所以是具有活性的半透膜。
[设计意图]由渗透作用模拟实验过度到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理解,符合学生认知的梯度。
三、渗透作用原理的拓展应用
探究题目:
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探究题目,完成探究原理、过程、预测结果和实验结论。
具体要求:
1、选择本节课所学习的渗透作用模拟实验装置和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作为实验原理。

2、实验过程中如果需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可以自由选择。如果需要可以用简图绘出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如果需要记录数据,需要画出表格。
小组讨论后,有一位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全班同学分享,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多种探究的房。
[设计意图]运用了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加深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预期实验结果,并且运用表格和坐标图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等等。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跨膜运输过程,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分析课本插图:“番茄和水稻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和“几种微生物体内的矿物质含量”,并回答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通过问题的解答,师生共同归纳: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通过该例的分析,得出两个结论:①不是所有的物质运输都是顺相对含量的。②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所以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两个思考题:①医生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常使用0.9%的生理盐水,为什么?如果使用清水,会出现什么结果?②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也是不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但是用醋酸和蔗糖可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0.9%的生理盐水与人体细胞的浓度相同,水分进出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细胞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和结构;若使用清水,可能使红细胞吸水涨破,造成溶血现象。②醋酸能将细胞杀死,细胞死了,原生质层无法行使“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成了全透性的,因此醋酸和蔗糖进入了细胞。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特点。
第四环节:整理框架

【板书设计】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水的跨膜运输
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 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第七单元 物质跨膜运输 导学案
编制人:张海英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重要考点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细胞膜的透性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渗透原理及其应用
2、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自主探究】
?一、渗透作用模拟实验?
【思考1】要求分析教材P60渗透装置示意图(问题探讨),并思考以下问题:?
1、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试说明原因。液面会持续上升吗???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4、如果烧杯中是蔗糖溶液,漏斗中是清水,结果会怎样?
【总结1】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透过______________,从相对含量__________的地方向相对含量___________的地方(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2】
1、分析教材P60图4-1,并思考以下问题:
(1)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细胞吸水膨胀。
(2)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细胞失水皱缩。
(3)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水分子进出动态平衡。
2、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______________??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________________?
【总结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当于半透膜,所以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3】
1、分析教材P61-62,并思考以下问题:
(1)当___________________时,植物细胞失水,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
(2)当__________________时,植物细胞吸水,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
2、为何选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
3、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总结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生质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当于半透膜。所以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分析课本P63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水稻培养液里的Ca2+和Mg2+浓度为什么会增高?
水稻和番茄对离子的吸收情况相同吗?
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都是顺相对含量吗?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有选择吗?
【总结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膜。
【能力提升】运用渗透模拟装置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1:探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探究任务2:现有2瓶溶液,分别是0.3g/ml蔗糖溶液和0.6g/ml蔗糖溶液(高浓度),设计实验进行区分。
探究任务3:现有3瓶溶液,分别是0.3g/ml蔗糖溶液和0.1g/ml硝酸钾溶液和0.6g/ml盐酸溶液,设计实验进行区分。
探究任务4:验证蔗糖酶具有专一性。
课件18张PPT。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一环节
自查自纠,查找问题【思考1】
1、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中的水分子数量多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不会持续上升。
2、不会 3、不会变化 4、液面下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导学案 【总结1】
(1)半透膜 多 少 (2)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思考2】
1、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的浓度
2、不能 3、不一定【总结2】
外界溶液和细胞质的浓度差 细胞膜
【思考3】
1、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
2、有大液泡、液泡中含有色素,便于观察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4、选择透过性膜是一种有活性的半透膜【总结3】
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
细胞膜 液泡膜 两者之间的细胞质
诊断案 1-10 CDBBB ABCAD 11.A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统计问题第三环节
针对问题,探究提升知识框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渗透作用模拟实验 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1、23、45、6、7、8、9、
10、11小结渗透作用其他物质一、渗透作用模拟实验 返回一、渗透作用模拟实验 返回渗透作用的条件:1、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作用的方向:低浓度→高浓度(顺相对含量)
U型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R及S,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如下图)。与R相比,S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当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两侧液面高低和浓度大小?
【例题】返回R侧溶液液面高,
R侧溶液浓度大。一、渗透作用模拟实验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细胞膜细胞质和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返回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返回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原生质层返回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玻璃纸细胞膜原生质层无活性的半透膜有活性的半透膜返回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返回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四、其他实例知识框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渗透作用模拟实验 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小结渗透作用其他物质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顺相对含量逆相对含量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拓展延伸返回小组合作探究渗透作用模拟装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返回 医生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常常使用0.9%的生理盐水,为什么?
如果使用清水,会出现什么结果?【生活实例一】 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也是不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
但是用醋酸和蔗糖可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原因是什么?
【生活实例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包含了渗透作用的模拟实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以及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
本部分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完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认识到植物细胞可以吸水和失水这个事实,为下节课理解渗透作用原理做好准备。第二课时,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渗透模拟实验,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然后通过第一课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课本60页图4-1的实验,认识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当于是渗透装置,然后分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所具备的渗透作用两大条件。
本节课是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对细胞膜、液泡膜等结构功能的认识,也为本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铺垫。通过前面对细胞膜、液泡膜等结构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它们是半透膜的事实,通过本节课渗透作用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物质可以顺相对含量运输,通过课本63页资料分析认识到有些物质是逆相对含量运输的,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观评记录
组内老师进行了如下评课:
郝恒评课:
贯彻了先学后教和四讲四不讲的原则。 “四讲四不讲”原则。“四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和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散思维,就是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
“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发散思维”,这是培养学生能力之所在,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这节课利用所学原理设计实验,学生在完成这个探究任务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翟晓萌评课:
课前学生经过预习,已经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梳理,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但是老师们课上的惯例是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讲解重点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课上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他都会了,就开始溜号,等5分钟后回神发现老师还在纠结于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走神的习惯。
但是本节课,学生没有溜号的。有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也有能力的渗透。学生通过完成学案和老师批改学案这两个环节,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明确了,课堂收获就很大了。
徐明丽评课:
充分发挥了学生课上和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评测练习
1.渗透作用是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下列能够称之为渗透作用的是( )
? A.钾离子通过原生质层 B.氧气通过细胞膜
? C.水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答案:C
2.如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
A.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答案:D
3.人体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将人体红细胞分别放在甲、乙、丙三种不同的液体中。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甲中的涨破,乙中的维持原状,丙中的皱缩
B.甲中的维持原状,乙中的涨破,丙中的皱缩
C.甲中的维持原状,乙中的皱缩,丙中的涨破
D.甲中的皱缩,乙中的维持原状,丙中的涨破
答案:C
4.当你连续嗑带盐的瓜子,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干涩的感觉。其原因是??(???)??
? A.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失水???
B.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失水???
C.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吸水???
D.口腔和唇的黏膜细胞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吸水?
答案:B
5.若向日葵的某种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为A,细胞液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则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之间的浓度关系为( ?)?
?A.A>B>C??????B.A>C>B???????C.B>C>A???????D.B>A>C?
答案:B
6、放在O.3g/mL的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③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④干种子细胞?????⑤蛔虫卵细胞??????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⑤?
答案:A
7.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 ( )
A.根系细胞呼吸过强,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C.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土壤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
答案:B
8、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A.盐水中的氯离子有杀菌的作用? B.?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C.细菌由于脱水而死亡? D.?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答案:C
9.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1分钟后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
B.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
C.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存在显著差异
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
答案:C
10.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右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D
6.下表为甲同学用某浓度KNO3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测得的数据,下图为乙同学用另一浓度的KNO3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绘制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所用溶液浓度要大于乙同学
B.甲同学实验进行到8分钟时质壁分离达到平衡,滴加清水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乙同学在实验进行到T1时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D.乙同学在实验进行到T2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液浓度一定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答案:A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引入,使学生在讨论中、小组合作中自主构建新概念、新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主动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应提醒学生注意:
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可以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但不能完全等同。物质能否跨过半透膜取决于分子的直径和半透膜的孔径,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则与细胞的需求有关,例如,即使分子足够小,但细胞不需要也不能进入细胞中。
2、“浓度”和“相对含量”两种不同说法。水,在单位体积溶液中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含量的高低来表示;而其他物质(溶质),一般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
3、渗透作用的概念强化。如发生对象、发生条件等。
4、探究提升环节是这节课的亮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学生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课标分析
按照生物课程标准,教师应该重视能力的培养,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半透膜的特点
2.分析渗透现象发生的原理
3.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
4.理解和运用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和条件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本节课的实验原理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预期实验结果,并且运用表格和坐标图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
2.尝试运用本节课的原理解释有关生产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质疑、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现象发生的原理,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