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趋势是 ( )
A.石器——铁器——青铜器 B.青铜器——石器——铁器
C.铁器——石器——青铜器 D.石器——青铜器——铁器
2.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证明他们生活在 (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3.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春秋战国以来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青铜农具 D.铁铲、铁犁
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此炼钢法指的是 ( )
A.高炉炼钢法 B.块炼法
C.渗碳炼钢法 D.灌钢法
5.196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郑州发现汉代冶铁遗址,该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同时期的冶铁遗址,1万平方米以上已足称可观。据此可推知,汉代 ( )
A.冶铁业采用炒钢技术 B.冶铁业规模宏大
C.私人冶铁业遭到禁止 D.河南是冶铁中心
6.古代诗人梅尧臣《水轮咏》载:“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该诗描写的是 ( )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水排
7.读下列两幅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
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
8.下图为明代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的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的面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说明古代中国已有机器工业 B.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 D.说明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
9.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罗马共和国晚期,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赢利的农业模式。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10.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常、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工业革命后出现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11.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这反映了 ( )
A.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
B.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
12.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
晚清时期中国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
时间 江南 岭南 西北 华北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5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约4023千米的运河。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装置的需要
14.VR艺术是指以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手段,并加以运用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发展的前提是 ( )
A.计算机技术 B.航天技术
C.生物技术 D.原子能技术
15.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联邦德国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
A.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推动民主政治发生变化
C.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D.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16.与图中③对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
A.网络技术的应用 B.信息技术的应用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蒸汽机的应用
17.目前,世界上已经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 ( )
①美国 ②俄罗斯 ③中国 ④英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信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19.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它的出现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材料认为,互联网 ( )
A.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B.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C.体现出人类先进的发明创造力
D.推动了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
20.从2017年8月14日起,北京地铁将刷手机乘车服务覆盖全部线路,用户只要开通“手机一卡通”,就可享受一部手机畅行北京地铁的便捷。这说明 ( )
A.科技影响人类生活 B.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C.科技只有积极作用 D.政府决定科技方向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三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图(a)、图(b)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 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唱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们现在谈起现代工厂制度的滥觞,无不提及英国的阿克莱特,他创下了很多第一。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1年创办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雇佣了5000多名工人。阿克莱特发明的水力纺纱机以水力作动力……可以同时纺织多个线头,纺出的纱坚韧结实,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标志性发明。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应用高效管理原则的先驱,他将棉纺织业持续生产的各个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在工厂中实行了12小时的工作时间(当时一般是14小时),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大型生产的人力、资金、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示了出色的才能。
(1)仔细阅读材料,概括现代工厂生产经营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工厂制度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于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エ业劳动生产力,1946-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已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石器为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产生并使用,故顺序为石器——青铜器——铁器,D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距今七千年”和图(a)中的磨制石器——钻孔石斧可以推断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一般以打制石器为主,不会出现钻孔石斧一类的工具,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青铜时代目前一般认为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工具早已比图中的进步,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工具也进步得多,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3.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犁牛耕”阶段,其主要生产工具有铁铲、铁犁、牛耕等,故D项正确。
4.D 【解析】 材料“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所述为将生铁、熟铁合炼成钢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法为灌钢法,故D正确。
5.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冶铁遗址面积广阔,体现了冶铁业规模宏大,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冶铁业采用的技术;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私人冶铁业遭到禁止;D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河南是汉代冶铁中心。
6.A 【解析】 根据“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发明了筒车,唐代筒车依靠水力运转,符合题意,故选A;翻车依靠人力运转,不符合“随流转自速”,排除B;耧车是播种工具,水排是冶铁工具,排除C、D。
7.D 【解析】 我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A项表述错误。B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是领先世界的。C项为无关项,并且其表述本身不够严谨。南方多雨,所以翻车的排涝特点符合南方农耕的要求,故选择D项。
8.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材料“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的面料”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故C项正确。机器工业是机器制造业,是制造机器的工业生产部门,手工提花机仍然依靠手工劳动,可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手工提花机是官营还是私营,可排除D项。
9.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罗马共和国晚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古老的家庭经济的根基发生了动摇。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奴隶主阶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摆脱出来,靠剥削奴隶生活,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古罗马对外扩张使战俘奴隶大量增多,奴隶制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在这以后罗马境内实行的是万民法;D项错误,此时期古罗马并未出现农业耕作技术的巨大进步,D项不是此时期罗马农业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10.A 【解析】 工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同于手工工场时代的工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机器生产,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11.B 【解析】 从材料中的“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需要和文明进步的趋势,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大企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排除C项;经营者革命出现于20世纪,与工厂制度出现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843年和1893年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它们并不是政治中心周边地区,故①错误;材料反映了南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制约城市化水平,故②正确;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工业发展,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③正确;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开埠通商,也促进了城市化水平提高,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D项符合题意。
13.C 【解析】 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之后,商品输出成为此时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约4023千米的运河”的主要原因是商品运输的需要,C正确。农业灌溉的需要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B错误;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装置的需要显然不是开凿运河的主要原因,D错误。
14.A 【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机技术。根据“以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手段”可知VR艺术的发展得益于人工智能,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意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容器”。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与VR艺术的发展无关,故排除B、C、D,故选A。
15.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960—1978年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大大提升,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大大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直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到社会结构,故C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变化,故B错误;材料中也没有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信息,故D错误。
16.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网络技术的应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A项符合题意。信息技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排除B项。电力的广泛应用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蒸汽机的应用与③对应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C
18.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现代通信革命”“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判断应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因此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中“通信革命”不符,排除;电话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排除B项;D项中的电影、电视和“通信革命”无关,排除。
19.B 【解析】 题干中提到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互联网的意义,显然远远不够,说明互联网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社会交往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使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等,总之,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故答案为B项。A项包含在B项中,排除A项;体现出人类先进的发明创造力的表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0.A 【解析】 过去乘车需要买票或者使用票卡,现在利用互联网支持的“手机一卡通”大大便利了民众出行,说明科技影响了人类生活,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科技主导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政府主导经济,故B项错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
21.(1)时期:春秋战国。意义:确立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产品产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因素:“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也可)、重农抑商。
(3)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4)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
22.(1)特征: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劳动者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
(2)积极影响: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为取得高额利润,精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771年创办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雇佣了5000多名工人”“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大型生产的人力、资金、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示了出色的才能”可知,现代工厂生产经营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劳动者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第(2)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在大型生产的人力、资金、材料和机器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方面,显示了出色的才能”可知,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根据材料“……可以同时纺织多个线头,纺出的纱坚韧结实,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标志性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消极影响,从工人阶级角度看,尤其在工业革命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从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作环境、教育方面看,工人的处境极差,而且为取得高额利润,精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23.(1)特点:规模大、范围广;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尽力结合,相互促进;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机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