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习题(含答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习题(含答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4 22: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生活状况
2.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而结成的,国家维护一切缔约者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一观点 (  )
A.指出了国家产生的实质
B.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
C.否认了国家的民主性
D.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属性
4.埃及人这样唱道:“尼罗河,向你致敬!你在大地上现身,把生命给了埃及。你浇灌拉神创造的果园,牲畜因你而活。”古代埃及人对尼罗河很是崇拜,主要是因为(  )。
A.崇拜尼罗河是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B.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C.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D.尼罗河的灌溉农业比较发达
5.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6.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
A.1万年 B.5000年
C.3000年 D.2000年
7.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  )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
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
8.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  )
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B.古代西亚文明
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D.古代东亚文明
9.下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  )
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
B.道家炼丹贴近生活
C.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
D.豆腐制作技术高超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并指出划分农业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工具和技术特征。据此判断,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分水岭应该是在(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1.下列农作物原产于中国的是(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 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农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A.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B.西北地区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3.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4.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式的发明,直接促进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私有制的产生(  )
①与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同一过程
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③以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④是贫富分化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解答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材料二  《剑桥古代史》中描述道: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希腊城邦雅典饮食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饮食特点差异产生的原因。
16.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传统农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由题干可知,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渔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A、B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真实”说法错误,故排除。
2.C
解析: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故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排除;C符合题意,所以选C。
3.B
解析:B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所以不会是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其本质是阶级性,所以材料中说法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故选B。
4.B
解析:B 
尼罗河纵贯古埃及全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所以对尼罗河的崇拜成为古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
5.D
解析:D 
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除了歌颂中国农民的勤劳,也赞誉了其智慧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0%的庞大人口”没有强调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的优势,故B项错误;“资源匮乏”仅是温铁军论述中国农业养活众多人口时强调的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0%的庞大人口”肯定了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地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故D项正确。
6.A
解析:A 
大约1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畜牧文明转变,故A项正确。
7.B
解析:B
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
8.A
解析:A
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古代西亚文明培育的是大麦和小麦,故B项错误;印加文明驯养了骆马、羊驼等动物,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东亚文明培育了水稻和粟,故D项错误。
9.A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民间传说中已经提到豆腐一物,但民间传说并不一定真实,而东汉古墓壁画中又出现了《制作豆腐工艺图》,因此,两者相印证可以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东汉,故A项正确;西汉民间传说中提到豆腐是在修仙炼丹中偶然发明的,但民间传说并不一定可信,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了豆腐的起源时间,无法判断C、D两项。
10.B
解析:B
根据材料“划分农业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工具和技术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主要利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而传统农业采用铁犁牛耕,实行小农一家一户生产,因此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分水岭应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铁犁牛耕出现,选项B正确;选项A正处于原始农业阶段,排除;选项C、D传统农业已经出现,排除。
11.D
解析:D
玉米原产于美洲,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水稻和粟原产于中国,故选②④组合,排除A、B、C,选D。
12.C
解析:C
由表格内容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最高,领先于南方农耕区和西北农垦区,说明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领先,故选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田庄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西北农垦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无法体现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水平有影响,但“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D
解析:D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大汶口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多少不一、档次不同,差距很大,这说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等级观念,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14.A
解析:A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为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所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了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二、解答题
15.(1)同:都重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生活条件;都注重美食的开发;美食多样化。
异:饮食构成上古代中国以农作物为主,而古雅典肉类、果蔬等副食品种类比较多,饮食以副食品为主。饮食来源上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自然经济阶段,食品自给自足,而古希腊主要靠海外贸易获取食物。
(2)原因:中国(中原地区)河流、平原较多,自然环境适合农作物种植,形成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以生产
粮食为主。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食品来源多,也导致其饮食更加多样化。
16. (1)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特点: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
(3)标志: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典型形态:铁犁牛耕。
(4)精耕细作的传统。主要内容: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农田水利和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