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两宋时期,相对于传统州县城市,大量涌现的市镇超过了3 600处,其中2 200处属于较为成形和稳定的市镇,开启了一条农耕文明时代的城镇化道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草市的发展兴盛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对外贸易的扩大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 )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B.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
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
3.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应该住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两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5.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6.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材料所述现象最早发生于( )。
A.中世纪初期的西欧
B.中世纪初期的东欧
C.中世纪后期的西欧
D.中世纪后期的东欧
7.下列表述中,符合人类居住方式演变规律的是 ( )
A.巢居→穴居→半穴居→地面筑屋
B.穴居→半穴居→巢居→地面筑屋
C.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
D.巢居→半穴居→穴居→地面筑屋
8.已知最古老的村庄出现于今天死海北边绿洲上的埃里哈(杰里科)。当地居民在他们的圆形茅屋周围建筑起坚固的围墙,挖掘了护城河。这一情况反映出原始村落存在的意义是 ( )
A.定居繁衍 B.防卫保护
C.商品交换 D.农业生产
9.中国古代早期的集镇大多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故位置多位于战略要地。英国的贸易小镇多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集镇的形成 ( )
A.位置分布受军事、经济因素的影响
B.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C.世界各国的形成因素基本相同
D.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四合院为北京的传统民居。下列选项对北京四合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以中轴线贯穿,呈对称形状
B.四合院中南房为正房
C.北京四合院比较封闭
D.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
1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2.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 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3.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 800-3 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4.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
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2.5千米,东至王江泾镇3千米,北至平望镇7.5千米,西至震泽镇15千米,至南浔镇25千米。
——摘编自《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 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舆服志》
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草市发展到宋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和服务设施的地方商业中心。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从聚散不定的村落交易点到初具专业化特点的商贸聚合地,以草市为依托的新型市镇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各种市镇大量涌现并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结果,B项排除;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市镇大量涌现的原因,C项排除;对外贸易的扩大与市镇的大量涌现并无直接关系,D项排除。
2.B
解析:
A项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从“官民居住区分开”可以看出宋代虽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但仍然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故B项正确;坊市制实际上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题干坊市制与中国社会转型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3.A
解析:
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厅堂、居室的布置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一般来说,家中的长辈住在北房,按照方位就是甲处,故A项正确;儿女住在厢房的乙处和丙处,故排除B、C两项;仆人居住在外院的丁处,故排除D项。
4.D
解析:
明清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故D错误,符合题意。
5.B
解析: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功能完善问题,排除D。
6.C
解析: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在中世纪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统治地位。“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里既没有皇帝、哈里发和苏丹限制私有财产权,也没有商人阶层的行业协会特权”说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属于中世纪后期的西欧的历史特点。所以选C项。
7.C
解析:
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故答案选C项。
8.B
解析:
根据材料“建筑起坚固的围墙,挖掘了护城河”可知,这是防卫保护的措施,故答案选B项。定居繁衍的意义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A项;商品交换并不是原始村落存在的意义,故排除C项;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原始村落出现的原因,并非意义,故排除D项。
9.A
解析:
中国古代早期的集镇因军事目的而建于战略要地,英国的早期集镇出于货物贸易的需要而建于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集镇的位置受军事、经济因素的影响,A项表述正确、B项错误;C项表述错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集镇形成的因素也各有不同;古代集镇的形成确实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与本题题干表述无关,故排除D项。
10.B
解析:
北京的四合院北房为正房,故B项表述错误,答案选B。
11.B
解析:
“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出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12.A
解析:
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
13.D
解析:
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4.C
解析:
材料中“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无法说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排除A项;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无法说明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5.(1)特点: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2)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道;人口的不断增长。变化:经济功能增强(经济中心摆脱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专门化。
16. (1)目的:显示皇权的至尊和强大;让后世无法超越;为政治统治服务,维护专制统治。
(2)规定:房屋的名称、式样以及装饰等方面。思想:儒家“礼”的思想。
(3)特点:封闭;对称;长幼、尊卑有序。内在联系:院落的封闭性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居住者借助围墙与外界隔绝,增加安全感,是专制制度压迫下心理安全的需要;院落中的居住格局深受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体现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