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下青岛版4认识图形课件(教案+练习等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一年级下青岛版4认识图形课件(教案+练习等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4-14 06:00:33

文档简介

《认识图形》学情分析
《认识图形》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学习的。那时,学生直观认识四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要直观认识四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直观认识是对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是以感知(尤其是观察与操作)为主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
《认识图形》效果分析
《认识图形》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1---24页的内容。本课在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具有较浓的“数学氛围”。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的物体小精灵、有趣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角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①通过老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几个活动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辨认。
②在我提出了“你能想办法将这些平平的面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吗?”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别想到了用“看一看”、“摸一摸”的办法。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
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其他的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5、突出了数学基本模型的建构。
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平面图形”的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揭示平面形象的本质—在物体上感受“平平的面”。
6、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者利用激励性和富有变化的语言,不断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习信心,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7、尊重教学规律,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教材的最后一项练习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放手让学生回家动手先剪后拼,再到班上交流,第二天当学生拿出亲手做的作品时,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心中非常高兴,有的是按照书中的图案拼得、有的是自己动脑筋想的,于是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
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4页,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体会“面”从“体”出。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卷尺、直尺、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分米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大家还记得吗?试着背给大家听。(雪地里的小画家) 月牙是谁印出来的?(马)枫叶指的是什么?今天小猪出去寻找食物了,有很多好朋友给它送来了吃的。它请来了黑猫警长侦探,帮助她找出好朋友。
细心的警长发现地上有很多脚印,你看到了吗?快来找一找吧。(指生说)。
问题1:聪明的孩子,你知道他们最少是来了几个朋友吗?初步感知平面图形。
问题2:你认为这些脚印是谁留下的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验证警长的想法。
(1)把立体图形上的脚印取下来,你有办法吗?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笔、纸、印泥。
A、同桌讨论取下脚印的方法。
B、同桌合作共同取下一个脚印。
2、全班交流展示。
A、用印泥印到纸上。
B、在纸上描下来。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验证了警长的判断是正确的,帮我们找到了这些善良的宝宝。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图形王国,去探讨他们的秘密。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三、探究图形的特点。
1、课件出示:杂乱无章的图形。这些图形宝宝挤在一起很不舒服,怎么办呢?
指生说。(孩子会发现把它们进行分类)
提问:怎么分呢?
同桌交流,然后展示。
2、学习它们的名称。
拿出图形,贴到黑板上。
3、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一下子就记住它们呢?试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四、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指生说。
小结:生活中的图形是找不完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图形,更要借助这些图形。
五、巩固练习。
1、连一连。再次感知平面图形,从而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再次区别形和体。
2、数图形。。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图形?择你喜欢的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图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编排。那时,学生直观认识四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要直观认识四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直观认识是对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是以感知(尤其是观察与操作)为主的认识。直观认识的结果是在头脑里形成图形的表象,以此作为记忆图形、识别图形、区别图形的主要依据。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生整体感知每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依据表象识别各种图形,在常用的物品表面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做(画)出这些图形,能对这些图形进行拼、折等变换活动。
把这四种图形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这些图形比较常见、比较简单,适合儿童认识。二是这些图形是几何里的基本图形,后面还有很多这些图形的学习内容要安排,提前作些铺垫或准备有好处。三是有些学具就是这些形状的,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也方便了操作活动的进行。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与“形”的联系和区别。“形”作为“体”的某个面的形状,既离不开“体”,又不同于“体”。儿童要感受到这些关系和区别,确实很难,他们把长方形说成长方体,不只是一般的口误,深层次的原因是“形”与“体”的混淆。教学既不能淡化“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也不能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认识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住教学的“程度”十分重要。
1. 儿童建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教材设计的过程是: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图形名称→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这个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归具体,符合儿童形成图形表象的一般规律,其中前三步安排在例题里进行,最后一步在“想想做做”里进行。
(1)选择积木画图形。例题从玩积木开始,让学生仿照着教科书的图示,每人选择一块积木,摁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画出一个图形,把积木某个面的形状留在纸上,并把学习兴趣集中到画出的图形上。
设计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也比较规范。让学生接触规范的图形十分重要,标准的形体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摁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能产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地画图形,沿着积木的边把图形的边画直,图形的顶点处不要断开。还应要求学生看看积木的那个面,看看纸上画出的图形,体会图形是从积木上“分离”出来的,表示积木的那个面的形状。如果要求儿童用语言表述“形”与“体”的关系和区别,是很难做到的。让他们看看、比比,体会这些联系和区别是能够的。
(2)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图形的表象是许许多多同类图形形状的概括,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学生每人用积木只画出一个图形,对图形的感受还不够充分。上面进行的画图形活动,只是利用了积木的一个面。在长方体积木上还有其他长方形的面,正方体积木上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三棱柱的两个底面都是三角形,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所以,在积木上还能找到与所画图形相同的图形。例题要求学生“在积木上找到这样的图形”有两个目的,一是丰富感知材料,充实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二是体会每一个图形都是积木的一个面的形状,感受“形”与“体”的联系。如果让学生把找到的图形都画在纸上,就能同时看到两个或几个同类的图形。如果让学生交流各人所画的图形,就能看到许多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他们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就比较充分了。
(3)讲述图形的知识。这一步教学要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几何图形,还要给出各种图形的名称。例题在长方体的长方形面的下面画出长方形图形并写出“长方形”,在正方体的正方形面的下面画出正方形图形并写出“正方形”……指出了教学图形知识的方法和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这些知识,可以组织他们先把所画的图形按形状分类,然后把同一类图形概括成一个标准的几何图形,同时指出这种图形的名称。如把学生画的所有长方形图形都陈列在黑板上,体会这些图形的形状有明显的共同点;教师因势利导给出(或画出)一个规范的长方形图形,指出“它”叫“长方形”,代表画出的所有长方形。这个图形进入学生头脑,就是他们关于长方形的表象。
学生把积木分类的难点,在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同一类还是分在不同类。确实,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些都是以后的教学内容,现在要把它们视为两种不同的图形。如果学生把图形分成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三类,应该组织他们继续观察四边形,想想“还能分一分吗?”直至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两类。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其形状有相似之处,其名称仅是一字之差。为此,要把长方形图形和正方形图形并列呈现,让学生体会它们在差别,防止混淆。关于这两种图形的不同,只要求学生“看在眼里”,能够直观识别,不要求学生“说在口里”,不对两种图形的差别进行细致的描述。当然,部分学生说出长方形的边“有长有短”,正方形的边“一样长”是很好的,这些感觉能帮助他们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4)在常用物品上找到图形的实例,是头脑里的图形表象的具体化。学生先由若干个具体的同类图形形成图形表象,再凭借表象识别现实图形,是他们直观认识图形所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在常见物品上寻找图形,一方面能反馈出初步形成的图形表象是否正确,另方面继续对有关图形的感知,能进一步加强表象。
2. 安排学生“做图形”是为了加强图形的表象,主要有: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画图形,通过摆、折、拼等活动做出图形等。
(1)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让学生把头脑里的图形表象表现出来。钉子板与橡皮筋为学生做出图形提供了方便,还能激发学生做图形的兴趣。在钉子板上只能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不能围成圆。因为前三种图形是“直边”图形,圆是曲线图形。教材通过“能围成一个圆吗”引导学生感受圆和另外三个图形有明显的不同,体会圆的边是“弯”的,另三个图形的边是“直”的。
(2)在纸上画图形,让学生体验图形的特点。教材两次安排画图形的练习,一次在“想想做做”里,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用一个正方体画出相同的正方形。另一次是练习四第5题,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例题时,学生曾经用积木画出图形。练习里继续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用正方体画正方形,可以再一次体会“面”与“体”、“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发现用同一个正方体的各个面画出的都是正方形,而且大小一样。发现用同一个长方体的各个面画出的图形一般都是长方形,有些长方形完全相同,有些不完全相同。这些画与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对此,教学必须把握住画图形的主要目的。本单元是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用立体的面画出平面图形并看出图形的相同与不同,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仅是可以有的初步感受,不要在这里加深、加宽教学内容。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稍难些,因为学生还不会使用画图工具。教材只要求学生沿着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暂时不要求画三角形。教学时,应该就使用直尺以及利用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画图,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做到图形的边画在方格纸的线上,图形的顶点画在方格纸横线和竖线的交点上。
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基本过程一般是:根据画图的要求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是什么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做出来的图形(观察围成或画出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确认或修改图形(图形符合要求就确认,不符合要求就修改或重做)。在动手做图形时,这几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既有知识技能因素,也有态度习惯的成分。教学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图形表象,检验做出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达到通过做图形加强图形表象的目的。
3. 编排“动手做”,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数学的图形美。
本单元的最后,编排了“动手做”,是一次创造性拼图案活动。
教科书的附页里有四个黄色的圆、四个蓝色的正方形、四个绿色的长方形和八个红色的三角形,把这些图形剪下来,就能进行拼图案的活动。
拼图案活动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仿照着教材给出的图案拼,体会拼成的图案像某种动物或某样东西,如一只小船、一辆汽车、一座房屋,感受拼图也能表达某些意思,从而产生拼图案的兴趣。第二次是创造性地拼,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同学交流。体会拼图案能表达自己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图案像什么,用了哪几种图形,各用了几块……
“??认识图形?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2014.3? 班级1.8 学科?数学??? 执教教师?景娜? ??
课题? 认识图形 观察者 王春梅
观察视角
评分标准
评分
A
B
C






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昂。
学习兴趣一般,勉强接受所学内容。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A
思考发言
对老师的提问能做出很快反映,理解到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合理的建议。
能参与讨论,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不围绕问题讨论。
?
A
听取意见
能虚心、聆听别人的意见,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见解。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见解。
A
合作参与
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高,与同伴合作默契高效,除能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外,并能主动帮助其他组员与其他小组。
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是课题中的旁观者。
A
反思意识
学习过程中,能及时的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在教师引导下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A
学生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
能自主选择、重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能提出问题。
不会提出问题。
B
思维的条理性
有条理表达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能够较好地归纳和总结课堂上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A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挑战性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思考能力强。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B
解决问题
课堂学习中,能熟练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灵活地解决新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不能熟练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A
总体评价
数学课的魅力
上一周的骨干教师课中,一天下来,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所创新,教师除了备教材、教法,更多地转移到了备学生环节。课堂上,在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的同时,也不忽略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几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景娜老师的《认识图形》。下面就谈谈自己最欣赏她的几个地方。?
?亮点一:教师的个人魅力?
??景老师丰富的肢体动作,生动的表情,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其浓厚,整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有这么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吴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的语言富有童趣,随时吸引着孩子,也吸引着听课老师们。她不会因为孩子的一句童言稚语而不知所措甚至无视,而是巧妙地用语言引领着孩子进行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亮点二:成功的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计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创设情境是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亮点三: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
景老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特征”的认识过程,从“物体特征”到“物体模型”的对应过程,从“数学模型”到“生活模型”及从“生活模型”到“数学模型”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一切都是让学生亲手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的奇妙与自我肯定。我想,学生课后回想起这节课,肯定感觉记忆犹新!????????
亮点四: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 实行新课程标准后,数学教学内容更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王春梅
课件22张PPT。认识图形青岛版一年级下册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活动二:了解新朋友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从桌上准备的物品中找出这些脚印。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问题:同桌讨论,看谁能想个好办法,把你喜欢的图形从立体图上请出来。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圆活动四:找朋友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请你帮小鸟将图形送回家。三角形的家长方形的家平行四边形的家正方形的家圆的家考考你猜一猜练习1、连一连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练习2、数一数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 个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图形? 《认识图形》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连一连。
数一数。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
执教《认识图形》的感悟 
在上周骨干教师示范课中,我虽然不是骨干教师,但是承蒙领导的信任与重用,上了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这节课。在准备本节课中,受到李主任及本备课组老师们的帮助,在这里表示感谢这节课。我自我感觉不是很成功,留有很多遗憾,现总结如下:  
?????引入要激发孩子兴趣,引人入胜。在本节课的引入设计中,我原来是这样想的:从城堡中的小动物入手,小猪要感谢好心的朋友,请来黑猫警长帮忙判案。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儿子说了,儿子一直问:“妈妈,城堡里面到底有什么啊?你什么时候带我去城堡里面看看啊?”我忽然意识到:前面有城堡,后面没有呼应啊!这是王老师给我可以试着用以前学习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来引入,这样更贴近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我感觉不错,就吸取了王老师的建议。引入还可以,但是面对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们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场面,非常紧张,所以孩子不够活跃。  
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验证警长得想法。通过找脚印,看看是谁的脚印,是几个朋友的脚印?让孩子找脚印,指一指,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知与认识平面图形。在这个活动中,有部分孩子在前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比较生疏,在本环节中我没有涉及。  
第二个活动:给你喜欢的图形宝宝画像。这个活动中,本来是感知平面图形是从立体图形中下来的,形是体的一个面。但是这个活动中,让孩子准备了印泥和纸笔,孩子们对印泥比较感兴趣,所以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印”下来,只有个别孩子印完了之后,选择了“描”,但是还不够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调控好,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没有处理完练习。  
第三个活动:再次认识图形,找出他们的特征。我出示了牧童吹笛子的画面,让孩子们感觉图形的美,而且图形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我让孩子们找出有哪些图形组成,然后打乱顺序,感觉很乱,怎么样让我们的视觉舒服些呢?聪明的孩子想到了分类,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本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想用画王,让孩子通过拖一拖,拉一拉,进行分类,可是后来试了几次,感觉不成功,再就是考虑到孩子“海拔高度”有点矮,放弃了,但是我心里非常遗憾,感觉以后在电子技术方面需要加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孩子们分类的时候,我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你以后见到它们,你还认识它吗?进而说出它们的特征,从而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到此结束了。紧接着让孩子们猜一猜,出示图形的一部分,让孩子们猜一猜是那个图形,从部分感知整体,对它们的特征再次强化。但时间紧张,处理的感觉不够,有些着急。  
第四个活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让孩子们找生活中的图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后面的练习中,第一个题目,找出图形的名称,我顺而让孩子们对于体和形来了一个明确的对比,让孩子们再次感知:形是体的一个面,形组成了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一个面,平平的。像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平面图形。后面的题目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练习到,最后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适时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然后用这些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但是因为时间我没有掌握好,只好留作了课下作业。遗憾无限…….  
总体感觉本节课不是很成功,上完了心中很是郁闷,后续还须努力……..  
 ?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到,低年级的学生要能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我注重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帮助、共同参与,在参与中获得新知并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