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
1.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英国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并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殖民者的防疫措施( )
A.增强了殖民地民众的民族和独立意识 B.改变了殖民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 D.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
2.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
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
3.放马滩秦简《日书》记载有33种人体病症;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记载了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的运用。出土的汉代文献中,医学专辑大量出现,如张家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都含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医经、医方等。这些发现( )
A.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 B.表明经济发展对科技影响突出
C.奠定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4.《痘疹定论》记载:宋代丞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峨眉山医师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这是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此可知宋代( )
A.佛教兴起推动中医发展 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
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 D.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5.14世纪时,黑死病传到欧洲并肆虐欧洲全境。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说明,当时( )
A.基督教会权威逐渐加强 B.传统人文主义潜滋暗长
C.瘟疫横行导致道德败坏 D.神学守旧思想占据主流
6.“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正是儒医的执着追求。如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据此可知儒医( )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 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
7.宋代建立了以各级官府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南宋后期,中央政府仍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采取了医学、经济、政治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控等措施。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8.2003年,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5年起,国务院先后出台《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行( )
A.强化了防疫领域的公共监督 B.旨在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C.有助于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D.填补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
9.《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药物进行记载分析。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此书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资料。该书( )
A.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B.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
C.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 D.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10.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证明,疫病隔离是非常有效的防疫形式。疫病隔离的做法早在我国秦朝时期即已出现。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刻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出医官进行检查,一旦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所有的病例被隔离在专门的“病所”里,病愈之前不得与外界接触。秦朝的疫病隔离制度( )
A.适应大一统封建国家发展的需要 B.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可用作研究秦朝暴政而亡的原因 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11.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进行考订,还征集了许多新内容,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著作。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质疑流传数千年的脏腑学说,将人体内脏解剖研究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种,极大促进中国解剖学的发展。据此可知,清代医学( )
A.呈现出复古与开新的特点 B.得益于国家力量支持
C.著作凸显中西医融会贯通 D.种类繁多且医著普及
12.2019年新冠疫情时期,中南建筑设计院除夕夜接到武汉市政府建设雷神山医院的任务,在1天内定设计方案,3天内定设计施工图,从设计到落成仅用了12天。12个昼夜的全力奋战,于2月6日顺利开展验收工作,建筑面积7.9万平方,集装箱总计进场3000余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堪称“世界奇迹”。它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材料说明我国( )
A.已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B.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C.基建能力全球领先是有效防疫的根本保证 D.卫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创造了世界奇迹
13.《“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明确提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超过了200多个品种,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也达到54%。这反映出( )
A.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B.政府努力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C.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状况缓解 D.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
14.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该过程体现的原则是( )
A.天人感应 B.药食同源 C.辨证施治 D.望闻问切
15.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对疫情,我国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圣”张仲景著《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秦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订的药典
16.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年4月1日)
应当加快防疫行政隔离立法,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将防疫行政隔离纳入法治轨道。完善行政隔离基本程序,强化对未成年人保护,完善防疫行政隔离执法文书制度和专业审核制度。并确立防疫行政隔离“以财政承担为主,被隔离人员承担为辅”的基本原则。
——摘自张效羽《法治视角下防疫行政隔离制度的完善——以对人防疫行政隔离为例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人们对卫生与健康的关系还不了解。直到1660年,用水冲刷的厕所才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而一般家庭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一直使用公用厕所。虽然清洁卫生同文明举止早已建立联系,但这仅限于洗手洗脸及服饰的整洁,全身的清洁卫生还没成为人们的习惯。1844年英国才有了第一家公共浴室,普通人民才有了经常洗澡的机会,至于家庭洗澡间要到20世纪初才在欧美国家的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中普及。英国人查德维克通过调查,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并在1842年发表了一个报告,提出建立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等建议。他的这个报告成为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法》(1848年)的基础,到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1868年,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大大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得到改善。1890年以后,城市的婴儿死亡率下降。1815年西方国家人们所期望的寿命是25岁到30岁,而到了1914年则已达到50岁。
——摘編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卫生事业变迁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2.B3.D4.B5.D6.A7.D8.B9.D10.B11.A12.B13.B14.C15.B
16.(1)特点: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答任意三点)
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答任意三点)
(2)措施: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建立时疫救治医院。(答任意两点)
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答任意两点)
(3)进步之处:防控更加迅速、精准化、科学化;民众理解支持,自觉维护隔离制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法治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答任意两点)
(4)认识:政府要发挥疫情防控的主导作用,发动民间力量的参与;以民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疫体系;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坚持并严格落实“依法防疫治疫”不动摇。(答任意三点)
17.(1)特点:逐步推进;立法规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答两点)
原因:经济发展迅速;民众的卫生与健康意识提高;政府政策的调整;近代科学发展;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任答三点,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意义:强化了民众的卫生意识;增加了民众的平均寿命;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卫生体系的完善。(任答四点,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