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3单元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唐以后,唐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据此可知,唐朝( )
A.坊市时空界限被彻底打破 B.雇佣导致人身束缚松弛
C.工商业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弱化
2.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 )
A.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B.强化了元的外贸优势地位
C.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 D.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
3.宋代的地契分为“ 红契” 和“ 白契” ,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后完 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 )
A.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确保了政府赋税收入
C.缓和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维护了小农合法权益
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5.爪哇人原来是“吃食无匙箸……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人口中而食”。中国瓷器传入后,部分爪哇人“采用来自中国的陶器和碗碟”。《东西洋考》记录加里曼丹岛的“文郎马神”人的改变称:“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这表明中国瓷器的输入( )
A.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落后的习俗 D.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6.“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上述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陈述丝绸之路兴衰 B.再现汉唐盛世风采
C.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 D.陆上交通发展迅速
7.公元前3世纪以后,随着大量廉价粮食不断输入罗马,意大利的“大地主不愿意再把他们的田地用于种植谷物了。他们更愿意栽种水果和树木,其中橄榄树和葡萄树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由此可推知,当时罗马( )
A.奴隶制经济不断衰退 B.庄园经济趋于解体
C.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D.小农经济快速发展
8.根据欧洲学者统计,从美洲运到亚洲的白银,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30%。其余70%以上是输送到欧洲大陆的。但是,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是( )
A.伦敦—威尼斯—亚历山大港 B.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泉州
C.里斯本—果阿—澳门 D.阿卡普尔科—马尼拉—澳门
9.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10.1867—1894年,中国仅出口的茶叶价值即大致与进口的鸦片价值相当。1880—1891年, 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总计5 338.9万两,年均445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 左右。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 )
A.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 B.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
C.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 D.在对外贸易中由逆差转为顺差
11.14、15世纪,非洲东海岸的基卢瓦(位于今坦桑尼亚)居民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学家还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国瓷器。基卢瓦的商人进口这些商品,将从内陆地区获得的黄金、奴隶和象牙卖出。这反映出基卢瓦( )
A.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B.参与印度洋贸易圈的商业活动
C.同宋朝政府有着直接贸易往来 D.贩卖奴隶到美洲以换取奢侈品
12.1172 年,威尼斯采取崭新的融资方式一发行公债, 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纪,伦敦的银行发展模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20 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些可以用来佐证(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 B.凯恩斯主义影响力增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世界贸易格局变化显著
13.16世纪,秘鲁商人将白银运到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大部分白银被用来换取亚洲商品。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园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亚洲各国主导国际贸易发展 B.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场中心
C.自由贸易原则得到普遍运用 D.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
14.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
A.商品流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 D.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15.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 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16.1971年8月,美国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美国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接受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美国政府的行为说明( )
A.美国霸主地位走向衰落 B.美元国际货币格局动摇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加强
17.20世纪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列举如下,这些历史事件都(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世界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与对峙。
A.导致国际关系格局的瓦解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C.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都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后果
18.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控制通货膨胀,鼓励企业自由竞争,让已经实现国有化的企业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国经济暂时走出衰退状态。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B.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9.从1929年开始,欧美国家奄奄一息,有能力贷款的客户越来越少,西方银行家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巴不得苏联多贷点。据统计,西方国家至少向苏联提供了7亿美元的贷款,大大加快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目的是( )
A.协助苏联建设 B.建立世界市场 C.获取垄断利益 D.缓解金融危机
20.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型项目,中欧班列于2011年开行,开行量从2011年的不足20列发展到2020年的1.24万列,已通达欧洲的2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的发展
A.扩大了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B.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能力领先世界
C.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
D.凸显交通运输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的诉求。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初的契约形式,同时还设立了负责契约订立与管理的“质人”。秦汉时期,政府开始限制契约订立主体资格的同时,将不动产和动产均纳入契约标的物种范畴之内。东晋、梁、齐、陈都有“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的规定。唐律规定:禁止私下订立契约,田产买卖必须向官府申煤,否则交易就会被视作无效。宋元时期,寄托契约、租赁契约、信用借贷、信用证券、信用买卖契约等信用性契约形式不断出现。此外,抵押、质押、定金以及追夺、恩赦、保证担保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担保体系。至明清时期,私人订立契约十分普遍,雇佣、婚嫁、合伙经营等都以契约作为重要凭证。同时,申牒和立账取问亲邻这两项代表封建政治权力和宗族势力对土地买卖干预的手续被取消。
——摘编自李秋梅《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以来,郑观应等人提出“商政”思想的付诸实践以及美国宪法、日本法学等西方法理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契约法规的重要转型。清末修律活动持续将近十年,制定了包括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典。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内务部通伤保护人民财产令》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神圣原则”。北洋政府时期,商事契约法发展起来,商事习惯在商事法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大理院对传统契约法律原则进行了适当转化,包括概念的重新解释、近代法律词语的运用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中华民国民法》为主体的契约法,无论从体例、法律原则,还是具体法律内容,都趋于成熟,代表中国近代契约法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契约制度的新发展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后,随着生产的日益专业化,大量原来由家庭主妇自己制作衣帽鞋袜等生活必需品转为依靠市场供应。同时,走街串巷的货郎日渐消失,原来盛行的集市贸易和地方市场也衰落了。为满足增长中的城市市场的需要,欧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百货商场。在这类商店中从食品、生活用品到文化用品,一应俱全,商品明码实价,从而避免了讨价还价的麻烦。许多商场不仅雇用穿着体面的女服务员,热情周到地提供顾客服务,还通过别具匠心的布置,营造出一种奇特而令人兴奋的环境,使购物成为一种诱人的活动。
——摘编自王章辉《工业化历程》等
材料二 1917年,粤籍华侨马应彪向海外华商招股,在上海创办了先施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运用大量的玻璃橱柜将商品与顾客直接见面,并利用电台和沪上各大报刊大力宣传。先施公司还首次在旧中国商界实行商品“不二价”,将商品价格定在合理公平的尺度上,做到既要赚钱又不欺蒙顾客。商场除经营百货外,还在屋顶平台上开设有大型游乐场,吸引了大批游客光临消费。先施公司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还招聘女售货员,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引发人们竞相报考。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先施公司穗扎稳打,步步为营,马应彪本人也以德高望重的长者身份获得商界的尊重。
——摘编自周庆才《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货商场兴起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先施百货公司的经营特点。
(3)根据材料,简析近代中外百货公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85,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城市出现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这反映了国家对商业和城市的管控弱化,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部分城市出现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的现象,“彻底”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雇佣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现象,不能证明工商业市民阶层壮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可知,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促进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A项正确;仿照元朝印发纸币,不能体现元的外贸优势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为中外文化交往,不能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排除C项;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宋代的土地交易,分政府颁发财产所有权证和民间协商订立契约两种,体现出社会对契约的重视,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确保政府赋税收入,排除B项;土地交易重视契约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规范土地交易维护的并非只是小农的合法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D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依据材料“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磁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爪哇人之前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糙,中国瓷器和碗碟传入之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影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本上改变”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材料“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体现了一队队的商人带着自己的货物 穿梭在丝绸之路上,因此其共同的主题是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C项正确;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不能体现其兴衰,排除A项;两则材料只反映了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无法体现“再现汉唐盛世风采”,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状况,不能说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大量廉价粮食不断输入罗马,......他们更愿意栽种水果和树木,其中橄榄树和葡萄树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可知,随着廉价粮食的输入,罗马的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都更加物美价廉的粮食,他们更愿意去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水果和树木等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奴隶制经济的不断衰退,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排除B项;地中海沿岸奉行的是重商主义,小农经济不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输送到欧洲的白银约40%仍然被送到了亚洲”“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及所学知识可知,里斯本是葡萄牙共和国的首都,果阿位于印度西海岸,澳门位于中国。里斯本—果阿—澳门属于欧洲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运往中国最常用的路线,C项正确;伦敦是英国的首都,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南岸的一个港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泉州地处中国福建省东南部。而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阿卡普尔科是墨西哥一座的城市,马尼拉是菲律宾的首都城市和最大的港口,澳门位于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的待遇水平提高,世界联系逐渐增强,消费品的种类也大大丰富,C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人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1840年左右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19世纪后期,中国出口茶叶数量巨大,其价值与进口鸦片价值大致相当,税额占海关出口税收一半以上,反映出茶叶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茶叶贸易有取代鸦片贸易之势,排除B项;仅茶叶出口情况不能说明农村种植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排除C项;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并未由逆差转为顺差,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14、15世纪,非洲东海岸的基卢瓦(位于今坦桑尼亚)居民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学家还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国瓷器。基卢瓦的商人进口这些商品,将从内陆地区获得的黄金、奴隶和象牙卖出”可知,基卢瓦进出口印度洋贸易中的商品,说明其参与印度洋贸易圈的商业活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基卢瓦的海外贸易,并未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排除A项;14、15世纪时宋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到美洲以换取奢侈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行公债融资,证券交易所成立,银行产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些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商业经营方式和金融业的发展创新,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行公债融资、证券交易所成立、银行产生未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经营方式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贸易格局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亚洲市场与美洲市场之间有贸易的交流,中国的瓷器、丝绸、地毯等亚洲的商品在美洲大受欢迎,使得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亚洲,而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主导”表述错误,排除A项;此时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B项;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英国工人所饮之茶由世界各地众多地区的作物共同构成,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贸易逐渐兴盛,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A项正确;伴随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物种有发生变化,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欧洲农作物的具体种植情况,故“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但材料仅涉及到饮茶的构成,没有明确物资的价格及工人的薪资情况,故“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过程即促进了文化交流,而非最终形成才能促进文化交流,逻辑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1971年8月,美国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美国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接受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可知,美国并未放弃美元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反而是利用石油这种世界大宗商品贸易来加强美元在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加强,而不是美国霸主地位走向衰落,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是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最重要的支付货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二战、大萧条和美苏冷战均不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项正确;世界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并未直接导致国际关系格局的瓦解,排除A项;世界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经济危机爆发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滞胀”困境,英国政府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放弃凯恩斯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控制通货膨胀,鼓励企业自由竞争,让已经实现国有化的企业重新私有化,使萎靡的英国经济暂时走出衰退状态,A项正确;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过时,被英国政府放弃,排除B项;当时英国只是减少了国家对对经济的干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欧美国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加大了对苏联的贷款,D项正确;A项不是西方国家对苏联贷款的目的,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就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现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不是为了获取垄断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中欧班列于2011年开行,开行量从2011年的不足20列发展到2020年的1.24万列,已通达欧洲的2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可知,中欧班列数量不断增加,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交通运输能力领先世界,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只涉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国家,以亚欧国家为主,“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凸显交通运输对外交关系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1)特点:起源早;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政府主导转为私人契约普遍化;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增多;程序日益简化。
(2)新发展的表现:引入西方契约观念;经济(民法)立法增强;契约法规的形式、结构趋于成熟。新发展的原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思想解放;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有识之士的支持。
22.(1)主要背景:机器大生产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传统工商业走向衰落;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市场需求;
(2)经营特点:利用股份制创办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追求诚信经营;采用科学管理方式。
(3)共同作用:创新了商业经营方式;活跃了商品经济;扩大了就业岗位;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3.(1)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
(2)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3)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试卷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