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1-06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豪迈激昂的旋律、坚定有力的节奏和简洁明快的歌词,体会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在表达情感和塑造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艺术表现
指导学生准确地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鼓励学生参与歌曲的表演活动,如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合唱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3、文化理解
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增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地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帮助学生掌握进行曲的音乐特点,能够辨别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坚定有力的节奏和豪迈激昂的情感,并用恰当的声音和表情进行演唱,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念。
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音乐特点、历史意义等知识,让学生对歌曲有全面的了解。
欣赏法:播放歌曲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聆听和观看,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和艺术魅力。
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和模仿。
练习法: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练习,包括节奏练习、音准练习、情感表达练习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演唱水平。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歌曲的内涵、意义、演唱技巧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法:创设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比较分析法: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其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创设
教师提前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展示抗美援朝纪录片,
以营造出一种凝重、庄严的氛围。
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气说道:“同学们,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遥远的朝鲜半岛,一场关乎正义与和平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维护和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他们肩负着沉重的使命,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2、歌曲引出
教师再次播放一段嘈杂的战争音效,如枪炮声、喊叫声等,营造出激烈的战斗氛围。然后,在音效的背景下,教师用激昂的声音说道:“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一首歌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志愿军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给予了他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这首歌就是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歌曲介绍
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1950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祖国、抗美援朝,毅然跨过鸭绿江。在出征前,战士们纷纷写下决心书,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当时,炮兵第一师某连指导员麻扶摇被战士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写下了一首出征诗。后来,这首诗被改编为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迅速在志愿军战士中传唱开来,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歌曲之一。
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词作者麻扶摇,曲作者周巍峙。
介绍歌曲的影响力:这首歌曲不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而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它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三)聆听欣赏
播放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视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节奏、旋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歌曲的旋律基调是怎样的?
歌曲中出现了几种演唱形式?
这首歌采用进行曲式,气势雄壮、节奏铿锵。
(轮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的一种音乐方式。)
下面边听音乐边打节奏,听听歌曲思考歌曲可以分成几个乐句
歌曲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你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轻哼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四)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
出示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如:
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示范节奏的打法,强调强弱规律,然后让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
分组进行节奏练习比赛,看哪个小组打得最准确、最整齐。
旋律练习
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用 “la” 音轻声哼唱,感受旋律的起伏和变化。
歌词学习
展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讲解歌词中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如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教唱歌曲
逐句教唱歌曲的旋律,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问题,特别是一些容易唱跑调的音符,如高音部分和装饰音。
第一、第二乐句,要唱出雄壮的气势、节奏铿锵,志愿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表现出歌曲的激昂和振奋。
节奏:歌曲为 拍,节奏明快有力,要注意把握好每一拍的强弱规律,突出第一拍的重音。
音准:注意歌曲中的音高变化,尤其是一些容易唱不准的音,如 “跨”“保” 等字的音高。
第二、第三乐句,带有抒情的色彩,展示志愿军无私、无畏、豪迈的博大胸襟。
节奏:这一句的节奏比较紧凑,要注意每个音符的时长和停顿,保持稳定的节奏。
音准:确保每个音符的音高准确,特别是高音部分,要注意发声的位置和气息的控制。
第五乐句要坚定、果断、要注意把握好节奏,要唱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表达出对美国野心狼的蔑视和打败敌人的决心。可以适当加强力度,突出歌曲的高潮部分。
尝试轮唱:
让学生分组练习旋律,互相倾听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逐句教唱歌词,让学生注意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做到字正腔圆。
整体演唱
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节奏、音准和情感的把握。
注意保持音记号的演唱。
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互相评价和改进,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请个别学生进行独唱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音乐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和节奏,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如改编歌词、创作合唱部分、添加乐器伴奏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形式。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教育
组织学生讨论歌曲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如努力学习、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国故事或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文化探究
布置学生课后查阅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以及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手抄报或 PPT,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通过历史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拓展延伸活动等。
强调《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给家人听,并请家人给予评价和建议。
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300 字。
五、教学资源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频、视频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文字资料。
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节奏卡片、乐谱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新课标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高了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歌曲的演唱、分析和创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唱歌曲,还深刻理解了歌曲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熏陶。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节奏练习和旋律教唱环节,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理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和练习。此外,在拓展延伸活动中,学生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还不够丰富多样,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