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五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中考真题练
一、(202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善读无字之书
齐 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
B.第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作对比,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
C.第③段列举鲁迅与瞿秋白、冰心与巴金等事例,论证了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D.第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2.选文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请说明理由。
3.小粤所在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
二、(202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 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 ”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 ”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2.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 请结合全文回答。
三、(2017·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 生 三 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 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 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四、(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 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 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正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乐观主义 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于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2.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而迷茫,善良的沙利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畏疾病。
B.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仿真模拟练
一、【学习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敢读书”方有新境界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 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会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功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
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 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⑤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如果说,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是为了“切近理想之境”,那么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则是为了开阔视野,增添见识。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⑦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20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作家王蒙的话引出论题,同时王蒙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敢读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敢于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这样才会有进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C.第③段中加点字“啃”在文中有特定的含义:聚精会神、刻苦钻研,甘当学生、虚心请教,勇于质疑、善于积累。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20世纪30年代北大的一句话,语言诙谐幽默,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2.下列有关作者提倡“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B.能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
C.能提高智商,否定他人,标新立异。
D.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敢读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二、【文化传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让非遗传承“潮”起来
①一间工作室,两位非遗传承人。和以往关起门做饼、面对面销售的方式不同,在广东惠州博罗县观音阁镇德源楼,惠州非遗传承人李超宏、李晓聪架起手机开始网络直播。通过直播,更多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传承也有了新载体。
②“非遗+直播”的形式,不仅为非遗接上时代的地气,更为非遗文化注入流量的热度,让非遗传承“潮”起来,吸引年轻一代的眼球。
③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跨越山海的力量。近年来,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非遗名片”,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大门。
④曾几何时,承着这种荣光的非遗,却故步自封、步履蹒跚。很多生产制作手法过分追求传统,不求创新,停滞不前,难以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相适应。在营销策略上,不少非遗项目由于卖方市场的束缚,难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齐步走,只能徘徊在艰难生存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
⑤殊不知,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大潮中,传播方式和途径在革新,工艺制作的理念和模式在创新,非遗的传承也亟待开发新路、开拓新局。
⑥回首来路,可以看到,许多非遗项目都诞生于农耕时代。农历二十四节气、草编工艺、山歌、棉纺织技艺、剪纸制作技艺……这些非遗文化既丰富又亲切,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和民间文化印记。
⑦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使之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让非遗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剪纸技艺传承人探索剪纸婚纱照等产品、湖北省博物馆推出融入编钟音乐的“手游”、故宫开发各类文创产品……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巧的创意,古老的非遗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活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
⑧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文化传播,都要直面群体差异、认知冲突、新陈代谢三大要素的挑战。如何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融合时代需求;如何既有拥抱市场的热情,又有保持传统的定力。这也是非遗文化走向市场、走进时代亟须解答的课题。
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给传统技艺传承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实践证明,如果一味地市场化、一味地迎合消费者,非遗也将因失去本来的色调而走向凋零。只有保持初心、保持本色,非遗传承才能常创常新。只有不断打磨产品、提升质量,才有可能使之突出重围、持续发展。
⑩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除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政府在扶持和保护非遗项目中,更应该“扶上马,送一程”。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非遗推广研究企业和平台;要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复合型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创新机制,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让非遗文化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在互联网不断优化升级的今天,非遗传承需要创新,但也需要坚守,让非遗在不失本色的坚守中常创常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让非遗文化传承“潮”起来。
B.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与工艺制作。
C.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我们创新与坚守。
D.非遗文化传承能促进中国乡村振兴。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举惠州非遗传承人李超宏、李晓聪的网络直播的事例,交代了非遗传承也有了新载体的背景。
B.第②段加点字“潮”,原本是名词,表示潮水,在文中的意思是让非遗文化传承变得时尚、流行。
C.第⑨段提出只有保持初心、保持本色,不断打磨产品、提升质量,非遗传承才能创新与发展(传承非遗需要坚守)的论点。
D.整篇文章采用并列结构,从非遗传承的社会现象,到非遗传承的原因分析,最后写到它的具体解决方法,论证严密。
3.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三、【人格修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留一份淳朴在心头
①人生幸福,莫过于内心淳朴。
②淳朴是心灵深谷的幽兰,是生命世界的暖春,是人生慈悲的情怀。淳,就是真实、自然、纯洁、善良;朴,就是淡雅、质朴、素简、平和。淳朴,就是清清的心灵,淡淡的喜乐,怀抱着对生活的热爱,任凭俗尘纷扰,我自清风朗月,以生命本来的样子呈现于世,安之若素,不浮不躁,多美好的意境啊。
③人活得淳朴,才可亲可爱。
④淳朴的人,不贪恋虚荣,不刻意躲避名利,即使有缺憾,也能守住心中的那份从容与宁静;淳朴的人,晓得给困惑的心灵松绑,舍得放弃旅途中沉重的包袱,能够把琐碎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淳朴的人,内心澄澈透明,无论世界多浮躁、多喧嚣、多诱惑,都能看见生命的本真,懂生活,享人生,从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抵达。
⑤人生因淳朴而明媚,岁月因淳朴而静美。一个内心真正淳朴的人,即使在荒野上,也能看到野花盛开的绚烂与精美;即使在严寒中,也能感到一束阳光带来的温暖与热烈;即使在困苦里,也能让心灵滋长幸福的快意与安适;即使在繁忙时,也能让生命颐养诗意的舒缓与从容。
⑥然而,这个功利的世界,放眼望去,身边许多心浮气躁的人把持不住自己,不停地在追逐,在挣扎,在纠结,在迷乱,惶惶不可终日,内心无法安宁,淳朴离他们已经很远了,且愈来愈远,消失在喧闹飞舞的红尘中。
⑦淳朴去哪儿了 其实,淳朴哪儿也没去,一直都在,莫名失踪的是我们自己,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成了陌路。
⑧心之幸福,滋生在生命的原乡,生命原乡的幸福有很多,但内心的淳朴是最重要的。生命缺少了淳朴,就缺少了美好,缺少了欢欣,世界就会成为荒漠。身处俗尘,没有什么,万万不能没有淳朴;远离什么,万万不能远离淳朴;丢失什么,万万不能丢失淳朴。
⑨一朵花,悄然绽放最美丽;一个人,心栖淳朴最完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当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能历历可见。在衣锦繁华、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守护好自己的淳朴,用淳朴之心来对待生活,来滋养自己,来感知世界,世界才会找到你,世界也才会属于你。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⑤段先从正面论述内心真正淳朴的人的表现,第⑥段则从反面举身边许多人在功利与浮躁面前丢失淳朴的事例,二者形成对比。
B.人活得淳朴,才可亲可爱。淳朴的人,不贪恋虚荣,不刻意躲避名利,即使有缺憾,也能守住心中的那份从容与宁静。
C.“淳朴离他们已经很远了,且愈来愈远,消失在喧闹飞舞的红尘中”中的“且”字表示更进一层,在这里强调了一些人的淳朴离开心灵之远,表明这个功利、浮躁的世界对这些人的影响之大。
D.“一朵花,悄然绽放最美丽;一个人,心栖淳朴最完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淳朴的美丽,告诉我们要坚守内心的淳朴。
2.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请给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补充一个简洁明了的事例。
3.请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文章第⑨段的作用。
四、【家国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最美青春献祖国
①青年何谓 青春何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壮丽的青春之歌,成为一代代中国青年的青春主旋律,持久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②如果给百年青春之歌选取一个主题,那一定是最美青春献祖国。在革命年代,邓中夏、高君宇等无数青年慷慨报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挺身向前,以报国星火聚成燎原之势。在建设年代,于敏、王淦昌等无数青年建功立业,年纪轻轻便隐姓埋名,为护卫国防安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的新一辈”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己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初心未改、本色不变,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注入了青春力量。
③青年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力量。青年周恩来“邃密群科”,为寻求救国真理奔走求学,找到正确信仰与方向。28岁的夏明翰追随心中“主义”,从容就义前给妻子留下了绝笔信:“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29岁的陈望道心无旁骛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把墨汁当成红糖水蘸着粽子吃,还说不苦,一点都不苦,因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正因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所以青年成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④青春的模样,是实干奋斗的模样。“最美奋斗者”黄文秀,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返回家乡投入乡村振兴一线,牺牲在工作途中,年仅30岁。“时代楷模”杜富国,在执行扫雷任务时突遇爆炸,不顾个人安危把战友保护在身下。戍边英雄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国防安全的巍峨界碑……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个个优秀青年给出的答案是,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凯歌前行。
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神舟”上天、“北斗”组网、“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科技强国事业的接续,需要青年上下求索;产业扶持、文旅消费、直播带货,乡村振兴事业的传承,需要青年主动担当;改革开放机遇无限,市场经济大潮迭起,新发展格局开启,需要青年勇往直前……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勇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才能大展作为,不辜负伟大时代。
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正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标题“最美青春献祖国”直接点明文章的观点,简洁明了。
B.文章由“青年何谓 青年何为 ”开篇,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出论题。
C.28岁的夏明翰、29岁的陈望道、30岁的黄文秀等都是有为青年,都是为了实现理想,光耀门楣。
D.广大青年应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
2.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任选一种进行赏析。
3.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五、【时事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高校设“发呆区”走红,也是一种启示
近日,一则记录某大学校区图书馆“发呆区”的视频,冲上了热搜。据该校图书馆馆长介绍,“发呆区”与学习阅览区相邻,互为配套,学生们可以在“发呆区”远眺遐思、说话交流、自由走动、饮食休憩,还可以欣赏远处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珠江新城CBD的风景。
高校设置“发呆区”,让学生们在紧张学习的同时能适当放松,张弛有度,是一种人性化的举措。学生们走进图书馆,首要的动机和任务当然是读书学习。但在埋头苦学之后,能够有个“发呆区”放松思考,定定神,吹吹风,聊聊天,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调适。事实上,发呆对身体健康的帮助,早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就联合发起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首次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就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
同时,高校在图书馆设置“发呆区”,让学生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间歇能够适当放空,有助于激发灵感和创造性。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证明,当人们在发呆或休息时,大脑中始终存在着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经活动,这有时会触发一些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日本东北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人在发呆的时候,脑白质会更加活跃,可以更快速地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让人“灵光乍现”。在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牛顿在闲暇时偶然观察到苹果落地,由此激发了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半睡眠状态中,隐约看到众多原子排列成蛇一样的长链交织缠绕状态,从而揭开了苯分子的结构之谜。发呆可增强创造力,由此可见一斑。
高校设置“发呆区”走红,还折射出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松弛感是一种大众渴望的奢侈品。在热搜榜单的评论中,不乏各高校学生发出对这所大学的羡慕之声,也有人点赞这位图书馆馆长“是懂年轻人的”。的确,时下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一面是绩点、实验、论文、证书等传统的学业负担,另一面是对前途的担忧。各种媒介中不时烘托着就业形势的紧张氛围,更让他们忧心忡忡。设置图书馆“发呆区”,让在书山题海中拼杀的年轻人,能随时抽身休息、放慢节奏、静心思考,当然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进言之,高校设置“发呆区”走红,也蕴含着一种对改善校园管理的启示。我们应当激励年轻人在学校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应当鼓励他们学会劳逸结合,保持适时适当的松弛感,这是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的必须。当然,发呆不是“摸鱼”,“发呆区”也不是“娱乐区”,学校应加强相关的使用制度建设与日常监督管理,避免一些为舆论担忧的负面情形发生,真正让“发呆区”成为学生忙里偷闲的放松空间,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盈的灵魂。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高校在图书馆等学习场所附近设置“发呆区”有哪些好处
2.高校在图书馆等学习场所附近设置“发呆区”给相关部门带来哪些启示
3.假设你们学校有类似“发呆区”这样的场地设施,请你结合材料,针对合理使用“发呆区”给你的同学提两点建议。
参考答案
中考真题练
一、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B项有误,对比更加突出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无字书。
2.不能调换。因为这两段属于递进关系,只有先走遍天下,广接地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在经历的事上懂得思考,做事有道,成事有方。游历是基础,经历是提升。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段落安排的逻辑性。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分析原因。第④段论述了“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第⑤段论述了“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只有先走遍天下,广接地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在经历的事上懂得思考,做事有道,成事有方。游历是基础,经历是提升。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3.示例:你好!小粤同学,你担心参加社会活动会耽误学习,这是你热爱学习的良好表现,但是走进田间参加社会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走进社会读无字书,它可以让你了解社会,拥抱生活,做事有道,成事有方。所以我建议你还是要积极地参加。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走进社会是读无字书,写出读无字书的意义即可。
二、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全面把握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语言进行全面把握,再仔细辨析各个选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第③段举孔范的事例,论证了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论点的含义,再反复阅读论据,把握论据的要旨即可正确答题。引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名言和举王羲之的事例说明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而不是说明坚定的重要性。
3.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④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提取要点,可以尝试以下四种方法:关键词语提炼法、摘句法、概括引用法、概括组合法。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其实是强调坚持对生命的重要性,从文中找出说明坚持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语句,包括正面和反面两方面的句子,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
1.D 2.B
3.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
四、
1.D 2.A
3.示例:①人生是有缺憾的,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坦然接受;②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我们要乐观地面对,把它看成正数。
仿真模拟练
一、
1.B 2.C
3.敢读无把握的书,方有新境界。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来说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加上引号表示作者赋予了“读书”更特殊的含义,同时强调“敢读书”的重要性。
二、
1.C 2.D
3.举例论证,列举剪纸技艺、编钟、故宫文创产品与现代生活或时尚相结合的事例,具体充分地论证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使之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让非遗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
三、
1.D
2.示例: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黑暗的官场,拒绝别人的物质诱惑,归隐田园,以一颗淳朴的心,采菊见南山,月下带锄归,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作品。
3.结构上,收束全文,强调文章的中心论点;内容上,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的完美在于心灵的淳朴,并发出了“守护好自己的淳朴”的号召。
四、
1.C
2.提示: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如邓中夏、周恩来、夏明翰、黄文秀等)、道理论证(如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进行论证,论据充实,论点明确,论证有力。任选一种进行赏析即可。
3.示例:先以“青年何谓 青春何为 ”的疑问,点出“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壮丽的青春之歌,成为一代代中国青年的青春主旋律,持久回荡在中华大地上”总领全文;接着引出观点“最美青春献祖国”,又从“青年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力量”“青春的模样,是实干奋斗的模样”几个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全文,写出青年奉献祖国,开拓进取,谱写青春,责任担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五、
1.①这种人性化的举措能让学生们在紧张学习的同时适当放松,张弛有度,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帮助。②这种人性化的举措能让学生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间歇适当放空,有助于激发灵感和创造性。
2.①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改善校园管理,在一些学习场所附近适当多建一些有利于放松身心的设施。②鼓励学生学会劳逸结合,保持适时适当的松弛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③加强相关的使用制度建设与日常监督管理,避免一些为舆论担忧的负面情形发生,真正让“发呆区”成为学生忙里偷闲的放松空间,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盈的灵魂。
3.示例:①当在书山题海中拼杀劳累时,你可以抽身到“发呆区”休息、放慢节奏、静心思考,有助于激发你的灵感和创造性。②发呆不是“摸鱼”,“发呆区”也不是“娱乐区”,你休息之后一定要记得及时再去努力地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