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七至九年级重要文言文篇目三轮能力通关
七年级上册
第1篇 咏雪
★教材 2011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 ★核心命题点:修身养性,生活情趣,家庭教育
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解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②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同子侄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越下越急,太傅高兴地说:“①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② 。”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绝妙,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中心概括: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场景,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
(一)词语过关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文义:
3.俄而雪骤 俄而: 骤:
4.公欣然曰 欣然: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因风:
(二)内容过关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作者认为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句更好 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三)技法过关
文章除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咏雪》
【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而深奇爱之 晋陶渊明独爱菊
C.即以其言应诏 即公大兄无奕女
D.为魏郡太守 不足为外人道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建 和 元 年 正 月 日 食 京 师 不 见 而 琼 以 状 闻 太 后 诏 问 所 食 多 少
3.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黄琬有什么共同点
参考答案:
第1篇 咏雪
能力通关一
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能力通关二
(一)
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3.不久,一会儿 急
4.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5.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二)
1.营造了一种和睦、温馨、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氛围。
2.“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虽然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三)
①比喻优劣的对比。“柳絮因风起”,柳絮作为春时景物,具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点,谢道韫用此物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撒盐空中”,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此比喻无美感可言。一优一劣,对比鲜明。
②才华高下的对比。比喻的优劣,表现出其他子弟才华的普通,凸显了才女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以及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想象力。
能力通关三
1.B
2.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3.均是小小年纪便机智过人。
第2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材 2011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 ★核心命题点:修身养性,诚信知礼,方正品行
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解读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令尊在不在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现在已经离去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走了。”陈元方说:“② 。”(那位)朋友感到羞愧不安,忙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本文细节微言、含义无穷。元方虽然年幼但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其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中心概括:全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个性,同时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
(一)词语过关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2.相委而去 委:
3.下车引之 引: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二)内容过关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陈太丘、陈太丘友人的人物形象。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三)技法过关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简要探究。
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 ”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有删改)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
B.欲捐之 水陆草木之花
C.乃载祖归养 见渔人,乃大惊
D.父不从 尊君在不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他 日 父 母 老 无 需 更 作 此 具 是 以 收 之
3.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第2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
能力通关一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待(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一同出行)。正午时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能力通关二
(一)
1.相约同行。期,约定
2.舍弃
3.拉,牵拉
4.回头看
(二)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重承诺,守时。
陈太丘友人“日中不至”“对子骂父”——不讲信用,不讲礼貌;“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2.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性(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性(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三)
动作描写:“下车引之”把父亲友人知错就改,想对元方表示友爱以示悔意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生动形象。“入门不顾”四个字,将元方鄙弃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那股倔强劲儿描绘得惟妙惟肖,显示出元方率直、方正的个性。寥寥数语,字字生辉。
语言描写:文章主要记述了元方和父亲友人的一段对话。“待君久不至,已去”,表现了元方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性格,“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父亲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表现了元方虽年纪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的特点。简短的对话,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能力通关三
1.C
2.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示例:两文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的。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父亲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父亲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父亲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教材 2011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 ★核心命题点:修身养性,读书方法与态度
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文意概括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①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② ” 第一章:主要讲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快乐和做人的态度。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学习后按时复习的快乐;第二句讲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探讨的快乐;第三句讲要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③ ”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曾子说,要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时(掌握了知识)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第三章: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经历的不同人生境界,人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思想境界。
子曰:“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④ 。” 第四章:讲述学习的方法,强调复习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学过的知识,要时时温习,不断思考,这样才能够有新的收获。
子曰:“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⑤ 。” 第五章:讲述学习的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子曰:“贤哉,回也!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⑥ 。多么高尚啊,颜回!” 第六章: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子曰:“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⑦ 。”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⑧ 。” 第八章:讲述道德修养,孔子提倡安贫乐道,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追求富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⑨ 。”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虚心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以别人的缺点来反省自己。
子在川上曰:“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⑩ 。” 第十章:孔子感叹光阴易逝,劝人要珍惜时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第十一章:孔子强调确立和坚守“志”的重要性。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 。” 第十二章:子夏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
(一)词语过关
1.学而时习之 时:
2.不亦说乎 说:
3.人不知而不愠 愠:
4.不亦君子乎 君子:
5.吾日三省吾身 省:
6.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 忠:
7.四十而不惑 惑:
8.温故而知新 故:
9.学而不思则罔 罔:
10.思而不学则殆 殆:
11.人不堪其忧 堪: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13.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
14.博学而笃志 笃:
15.切问而近思 切:
16.仁在其中矣 仁:
(二)内容过关
1.如何理解“学”和“习”之间的关系
2.“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请简要阐述。
3.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为什么
(三)主旨过关
1.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不少,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居五日,李生故①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③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
【注释】①故:特意。②盍:何不,为什么。③昭:表明,显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生故寻王生 未果,寻病终
B.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C.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恐不及矣 将复何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 者 之 大 忌 莫 逾 自 厌 盍 改 之 乎
3.从两文中,你知道“善学者”的特点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第3篇 《论语》十二章
能力通关一
①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②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③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⑤只是学习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⑥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⑦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仁德)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把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修行这种仁德)作为快乐的人 ⑧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⑨选取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身,如果自身存在这些不好的地方)就加以改正 ⑩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能力通关二
(一)
1.按时
2.同“悦”,愉快
3.生气,恼怒
4.指有才德的人
5.自我检查,反省
6.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7.迷惑,疑惑
8.学过的知识
9.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疑惑
11.能忍受
12.以……为快乐
13.好的方面,优点
14.坚定
15.恳切
16.仁德
(二)
1.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养都需要自觉学习和不断实践。
2.不同。前者强调“时习”,侧重于学习方法;后者强调“知新”,侧重于“温故”的作用。
3.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知道、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三)
1.示例: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诚信”。我认为诚信很重要,特别是与朋友相处,我们更应该讲诚信。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诚信待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友谊也会越来越深厚。
2.孔子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义”为先,合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要通过行“义”之事,获得利益。
能力通关三
1.D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3.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第4篇 诫子书
★教材 2011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 ★核心命题点:教子之道,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的陋室里,(到那时悲伤叹息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两个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修养。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这些都是慈父教诲儿子的良言,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中心概括: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两个方面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
(一)词语过关
1.静以修身 静: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4.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
5.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 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 治性:
7.意与日去 意:
(二)内容过关
1.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请结合原句表述。
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诫子书》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曰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⑤之终身。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服:服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荻画地学书 诫子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常夜烛治官书 不效,则治臣之罪
D.死狱也 小大之狱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四 岁 而 孤 母 郑 守 节 自 誓 亲 诲 之 学
3.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参考答案;
第4篇 诫子书
能力通关一
用宁静专一的心绪来修养身心,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能力通关二
(一)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明确,坚定
3.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4.增长才干
5.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振奋精神。励,振奋
6.轻薄浮躁。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7.意志
(二)
1.要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用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能力通关三
1.D
2.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3.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屏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地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第5篇 狼
★教材 2011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 ★核心命题点:叙事说理,勇气与智慧
能力通关一 回归课本命题源,梳理教材固基础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意概括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①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有)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了一些骨头。① 。 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② 。 屠户惧狼。表现出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③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处境非常为难,害怕前面后面都受到它们的攻击。③ 。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屠户御狼。表现出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⑤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 。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到柴草堆后面,⑤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这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敌人的。 屠户杀狼。表现出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⑥ 。 议论,点明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猾,最终都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
中心概括:本文记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能力通关二 内容整合补缺漏,突出重点提能力
(一)词语过关
1.屠大窘 窘(jiǒng):
2.恐前后受其敌 敌:
3.弛担持刀 弛:
4.眈眈相向 眈眈(dān):
5.其一犬坐于前 犬:
6.目似瞑,意暇甚 瞑: 意:
7.屠暴起 暴:
8.一狼洞其中 洞:
9.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
10.狼亦黠矣 黠:
(二)内容过关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分析。
(三)主旨过关
1.文中的狼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屠户和狼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屠户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请简要分析。
能力通关三 阅读类文悟异同,拓展新知强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堂笔记》卷十四,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再就枕将寐( )
(2)将啮其喉( )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稍 长 亦 颇 驯 竟 忘 其 为 狼
3.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第5篇 狼
能力通关一
①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②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他) ③(他)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当中堆积(着)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④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⑤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⑥狼也是狡猾的,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能力通关二
(一)
1.处境困迫,为难
2.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3.解除,卸下
4.凶狠注视的样子
5.像狗似的
6.闭上眼睛 这里指神情、态度
7.突然
8.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9.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0.狡猾
(二)
屠户开始很害怕,迁就退让,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草堆下,拿起屠刀,与之相持;最后坚定下来,主动出击,用刀砍死狼。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屠户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
(三)
1.性格特征:贪婪、狡诈、凶狠。
示例一: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心存幻想,一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示例二: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会被识破的。因为邪恶最终都将倒在正义脚下。
2.屠户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以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的方式攻击对方。
能力通关三
1.(1)睡觉 (2)咬
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3.共同点:阴险、狡诈。
态度:
甲文:讥讽嘲笑狼的狡猾阴险。乙文:揭露狼的野心,秉性不改。